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穷了。”
回应标题。
答案只有一个。对于广大消费者,尤其是支付宝8亿的注册用户(截至2012年12月)来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将带来新一次的钱包“大考”。
上一次钱包“大考”是阿里巴巴带动的网购风潮,让几亿人乐在其中的同时又纷纷抱怨淘宝和支付宝吃光了每个月的工资。这次呢?“月月还债养淘宝”——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的“魔力”。
虚拟信用卡=透支 罚息
阿里巴巴新推出一项信用支付服务,4月中旬已经在“大本营”浙江试点,9月底覆盖全国各个角落。
这项服务被业界冠以“虚拟信用卡”的称号,因其运作形式和信用卡类似。当然阿里巴巴一直否认这一称号,他们表示,不和银行“抢生意”。
“虚拟信用卡”到底是什么呢?根据阿里巴巴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在媒体沟通会上的介绍,阿里巴巴的“信用支付”服务将根据用户的交易记录等信息,为用户提供200-5000元不等的授信额度。在此额度内,用户在网购时可以先进行信用支付,然后等收到账单后再一并还款。同时,阿里巴巴还为用户提供了最长为39天的免息期(话外之意,超过38天的罚息,至于罚息的概念,相信有使用银行信用卡的,都不会陌生)。
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的推出吹皱金融一池春水,媒体纷纷打出“银行,要小心”的标题,认为“虚拟信用卡”将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直接且巨大的冲击。对此阿里巴巴公关负责任人王彤一再强调,“这和信用卡没关系,只是我们针对淘宝买家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王彤这样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这张“信用卡”目前只适用在支付宝。
个人隐私置换可用额度
艾瑞咨询研究院院长曹军波曾经在支付技术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支付发展的五个阶段:以物易物—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如果要给阿里巴巴的“虚拟信用卡”一个定位,它应该跨越前面五个阶段,融合“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暂定它为“虚拟电子货币”。曹军波说,支付发展的阶段总结起就是从“使用现金”到“远离现金”的过程。至“虚拟电子货币”阶段,离现金就更加远了。而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有这样的劣根性—看不到真实的纸币,不觉得心疼。当阿里“虚拟信用卡”将“消费记录”化成金钱“送”给你时,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都说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实马云最可怕的不是下棋的举动,而是下棋时对人性的掌控以及步步为营的心计。
去年的网商大会上,马云预示阿里巴巴转型—平台、金融、数据。三步看似各自为政,实则环环相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早已毫无争议,阿里巴巴设立了数据平台事业部和横跨其他事业部的数据委员会,阿里巴巴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说,阿里巴巴的未来会是一个数据公司。这些数据包括用户注册时间的长短、浏览商家的次数、在商家停留的时间、网上消费的记录、消费的金额等等,甚至在挖掘一个信用卡持有人的消费记录时,他们会挖掘到这些记录的消费行为是不是都是来自于持卡人,有没有可能这当中的一部分是持卡人的老婆拿去消费的。数据委员的要求就是要绝对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此外,车品觉表示,阿里对于数据的挖掘处理有一套准则,意在保护用户的隐私,而且“贩卖不是阿里未来的大数据之路”。当然,不可回避的是,“虚拟信用卡”的可用额度是用户自己的“隐私”置换而来的。
购物方式、支付手段的再次改变
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阿里巴巴将所有买家卖家融入它的金融体系里面。在这个体系内,阿里会根据各个买家卖家的数据分成不同层次,给出最后的授信额度。
之于卖家—在阿里划出的金融体系里,“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你挣多少钱,我们需要你踏踏实实的为客户服务。”马云还告诉卖家,经过两年的试验,已经完成了给15万家企业贷款,平均每家企业贷到的款是4.7万人民币。此外,“虚拟信用卡”推出后,短短一个月即有超过130万家店铺响应阿里巴巴的号召,开通了“信用支付”功能。
之于买家—刘小姐不喜欢逛街,但喜欢购物,她会在淘宝上买各种东西:零食、衣服、手机、书籍……无论是最早的“以物易物”时代还是进化到“电子货币”刷卡方便的时代,购物依然保持“看到实物”的习惯,也正是阿里巴巴打破了这一局限,创造了另一方天地。淘宝网的出现改变了全民购物方式,也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今“虚拟信用卡”的出现,将再次改变。
在下班坐公交的路上,刘小姐用手机浏览淘宝,看中一款连衣裙,当场就激动地想买,但是如果直接用手机付款,因为手机没有USB接口,没法插各种银行的安全证书,刘小姐担心用银行卡支付不够安全,所以她不想选择在电脑上习惯的信用卡支付方式,那怎么办呢?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就方便了刘小姐。根据刘小姐的数据信息,支付宝给了她每月2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刘小姐的生日是7月2日,每月她的“信用支付”账单日被支付宝的系统自动设置为2日。譬如,6月2日刘小姐会收到一份账单,它包括刘小姐从5月3日到6月2日在手机上所有的“信用支付”消费,共120元。刘小姐在6月9日前(即收到账单7天内)要还款。于是,6月9日,刘小姐把120元从银行卡划到支付宝账户,她免息使用这笔钱38天。
这是一个网购用户使用“虚拟信用卡”的典型,也是阿里巴巴关于“信用支付”划出的未来图景。而对于已经拥有8亿注册用户的支付宝来说,无疑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服务延伸,也无疑将被习惯了网购的支付宝用户拥护。
2013年2月22日,马云在“201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说,“电子商务不是一个技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场革命,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变革”。支付宝曾经改变过,“虚拟信用卡”也许正在改变。
回应标题。
答案只有一个。对于广大消费者,尤其是支付宝8亿的注册用户(截至2012年12月)来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将带来新一次的钱包“大考”。
上一次钱包“大考”是阿里巴巴带动的网购风潮,让几亿人乐在其中的同时又纷纷抱怨淘宝和支付宝吃光了每个月的工资。这次呢?“月月还债养淘宝”——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的“魔力”。
虚拟信用卡=透支 罚息
阿里巴巴新推出一项信用支付服务,4月中旬已经在“大本营”浙江试点,9月底覆盖全国各个角落。
这项服务被业界冠以“虚拟信用卡”的称号,因其运作形式和信用卡类似。当然阿里巴巴一直否认这一称号,他们表示,不和银行“抢生意”。
“虚拟信用卡”到底是什么呢?根据阿里巴巴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在媒体沟通会上的介绍,阿里巴巴的“信用支付”服务将根据用户的交易记录等信息,为用户提供200-5000元不等的授信额度。在此额度内,用户在网购时可以先进行信用支付,然后等收到账单后再一并还款。同时,阿里巴巴还为用户提供了最长为39天的免息期(话外之意,超过38天的罚息,至于罚息的概念,相信有使用银行信用卡的,都不会陌生)。
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的推出吹皱金融一池春水,媒体纷纷打出“银行,要小心”的标题,认为“虚拟信用卡”将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直接且巨大的冲击。对此阿里巴巴公关负责任人王彤一再强调,“这和信用卡没关系,只是我们针对淘宝买家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王彤这样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这张“信用卡”目前只适用在支付宝。
个人隐私置换可用额度
艾瑞咨询研究院院长曹军波曾经在支付技术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支付发展的五个阶段:以物易物—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如果要给阿里巴巴的“虚拟信用卡”一个定位,它应该跨越前面五个阶段,融合“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暂定它为“虚拟电子货币”。曹军波说,支付发展的阶段总结起就是从“使用现金”到“远离现金”的过程。至“虚拟电子货币”阶段,离现金就更加远了。而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有这样的劣根性—看不到真实的纸币,不觉得心疼。当阿里“虚拟信用卡”将“消费记录”化成金钱“送”给你时,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都说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实马云最可怕的不是下棋的举动,而是下棋时对人性的掌控以及步步为营的心计。
去年的网商大会上,马云预示阿里巴巴转型—平台、金融、数据。三步看似各自为政,实则环环相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早已毫无争议,阿里巴巴设立了数据平台事业部和横跨其他事业部的数据委员会,阿里巴巴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说,阿里巴巴的未来会是一个数据公司。这些数据包括用户注册时间的长短、浏览商家的次数、在商家停留的时间、网上消费的记录、消费的金额等等,甚至在挖掘一个信用卡持有人的消费记录时,他们会挖掘到这些记录的消费行为是不是都是来自于持卡人,有没有可能这当中的一部分是持卡人的老婆拿去消费的。数据委员的要求就是要绝对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此外,车品觉表示,阿里对于数据的挖掘处理有一套准则,意在保护用户的隐私,而且“贩卖不是阿里未来的大数据之路”。当然,不可回避的是,“虚拟信用卡”的可用额度是用户自己的“隐私”置换而来的。
购物方式、支付手段的再次改变
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阿里巴巴将所有买家卖家融入它的金融体系里面。在这个体系内,阿里会根据各个买家卖家的数据分成不同层次,给出最后的授信额度。
之于卖家—在阿里划出的金融体系里,“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你挣多少钱,我们需要你踏踏实实的为客户服务。”马云还告诉卖家,经过两年的试验,已经完成了给15万家企业贷款,平均每家企业贷到的款是4.7万人民币。此外,“虚拟信用卡”推出后,短短一个月即有超过130万家店铺响应阿里巴巴的号召,开通了“信用支付”功能。
之于买家—刘小姐不喜欢逛街,但喜欢购物,她会在淘宝上买各种东西:零食、衣服、手机、书籍……无论是最早的“以物易物”时代还是进化到“电子货币”刷卡方便的时代,购物依然保持“看到实物”的习惯,也正是阿里巴巴打破了这一局限,创造了另一方天地。淘宝网的出现改变了全民购物方式,也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今“虚拟信用卡”的出现,将再次改变。
在下班坐公交的路上,刘小姐用手机浏览淘宝,看中一款连衣裙,当场就激动地想买,但是如果直接用手机付款,因为手机没有USB接口,没法插各种银行的安全证书,刘小姐担心用银行卡支付不够安全,所以她不想选择在电脑上习惯的信用卡支付方式,那怎么办呢?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就方便了刘小姐。根据刘小姐的数据信息,支付宝给了她每月2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刘小姐的生日是7月2日,每月她的“信用支付”账单日被支付宝的系统自动设置为2日。譬如,6月2日刘小姐会收到一份账单,它包括刘小姐从5月3日到6月2日在手机上所有的“信用支付”消费,共120元。刘小姐在6月9日前(即收到账单7天内)要还款。于是,6月9日,刘小姐把120元从银行卡划到支付宝账户,她免息使用这笔钱38天。
这是一个网购用户使用“虚拟信用卡”的典型,也是阿里巴巴关于“信用支付”划出的未来图景。而对于已经拥有8亿注册用户的支付宝来说,无疑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服务延伸,也无疑将被习惯了网购的支付宝用户拥护。
2013年2月22日,马云在“201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说,“电子商务不是一个技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场革命,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变革”。支付宝曾经改变过,“虚拟信用卡”也许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