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也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以美启真,提高认识能力。
以美启真就是“以美的形象去传达真理的内含”。“真”即规律,体现在一定的知识性上。《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过程。”而知识的真表现在“世界的真、人生的真,体现在世界与人生的结合之中”。纯粹的知识学习往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甚至有些乏味。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调,那么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运用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创设美的情境,运用美的手段,把“真”蕴含其中,使学生在美的形式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二、以美扬善,增强生活体验。
以美扬善就是“以美的形象去引导人心弃恶从善,培养完善人格”。《伦理学》指出:“善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社会的功利价值。”只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是善的行为,这就体现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问题。运用美的形式传达善的内容,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通过感性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而语文教学总的要求之一就是解决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就是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人、做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美的形式,把善的内容蕴含其中,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反思,让学生通过美的形式获得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体验真实、自然的道德情景。学生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就可以感受到通过海伦•凯勒凭借想象所描绘的自己见到光明世界和体验到的精神愉悦。文章大力张扬了海勒•凯勒热爱生活,珍惜光阴,勇敢地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对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优化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美育人,提升美的人生。
美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的教育。以美育人就是“运用美的形象去感化人、培育人的情感”。从而“打造充实、稳健的心灵,磨砺坚强、成熟的性格,锻造宽容、博爱的精神,塑就赤诚、深挚的性情……”从本质上说,育人就是塑造健康的人格。《教学论》指出,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即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就是学生知——信——行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塑造了一个健全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抛弃功利,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对人的解放,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并运用美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获得美的知识,认清美丑,提高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我国中学语文课本采用的是文选式,在课文中,美的因素比比皆是,诸如自然美、人情美、悲剧美、喜剧美、阳刚美、阴柔美、语言美等。就自然美来说,教材中的文章虽是描写自然,但已经渗透了一定的人文思想,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秀素材。如古代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徐宏祖的《游黄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现代有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鲁彦的《听潮》等。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已经蕴含着人文思想的自然美的因素,感受自然美。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美的知识,而且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甚至有助于延伸到对人类的热爱。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形成,审美境界得到提升,美的人生得以升华。
四、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和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美的体现,不运用美的因素,是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我们要记住:“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
一、以美启真,提高认识能力。
以美启真就是“以美的形象去传达真理的内含”。“真”即规律,体现在一定的知识性上。《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过程。”而知识的真表现在“世界的真、人生的真,体现在世界与人生的结合之中”。纯粹的知识学习往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甚至有些乏味。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调,那么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运用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创设美的情境,运用美的手段,把“真”蕴含其中,使学生在美的形式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二、以美扬善,增强生活体验。
以美扬善就是“以美的形象去引导人心弃恶从善,培养完善人格”。《伦理学》指出:“善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社会的功利价值。”只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是善的行为,这就体现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问题。运用美的形式传达善的内容,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通过感性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而语文教学总的要求之一就是解决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就是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人、做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美的形式,把善的内容蕴含其中,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反思,让学生通过美的形式获得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体验真实、自然的道德情景。学生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就可以感受到通过海伦•凯勒凭借想象所描绘的自己见到光明世界和体验到的精神愉悦。文章大力张扬了海勒•凯勒热爱生活,珍惜光阴,勇敢地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对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优化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美育人,提升美的人生。
美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的教育。以美育人就是“运用美的形象去感化人、培育人的情感”。从而“打造充实、稳健的心灵,磨砺坚强、成熟的性格,锻造宽容、博爱的精神,塑就赤诚、深挚的性情……”从本质上说,育人就是塑造健康的人格。《教学论》指出,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即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就是学生知——信——行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塑造了一个健全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抛弃功利,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对人的解放,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并运用美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获得美的知识,认清美丑,提高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我国中学语文课本采用的是文选式,在课文中,美的因素比比皆是,诸如自然美、人情美、悲剧美、喜剧美、阳刚美、阴柔美、语言美等。就自然美来说,教材中的文章虽是描写自然,但已经渗透了一定的人文思想,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秀素材。如古代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徐宏祖的《游黄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现代有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鲁彦的《听潮》等。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已经蕴含着人文思想的自然美的因素,感受自然美。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美的知识,而且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甚至有助于延伸到对人类的热爱。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形成,审美境界得到提升,美的人生得以升华。
四、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和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美的体现,不运用美的因素,是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我们要记住:“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