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文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这一现象,分析了人文素质的含义和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阐述了阅读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阅读 人文素质 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现状
  
  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锐、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刘海洋竟将硫酸泼向了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身上。
  一份《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素质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部分学生精神生活空虚,生活品位很低,热衷于港台流行音乐,崇拜歌星影星,对经典名著漠然,对世界名曲充耳不闻。
  这些材料严正的警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极度缺失!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审视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生活色调仍是机械、平板和乏味,他们每天在题海里、实验室和单词堆中生活,无穷的演算和英语单词占去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耗尽了他们的主要精力。他们根本无暇和莎士比亚、普希金展开心的对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展开情的交流,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的唔对;他们失去了许多心灵震撼、美的熏陶、善的启迪和真的领悟的绝好机会,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被禁锢,天性和爱心被扭曲,对社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困难的竞争力和承受力、对生活的驾驭力和创造力、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力也在日益减退,精神和心灵的家园渐趋荒芜、沉重和干枯。这是人文素质缺失的警示。
  
  二、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对一种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包括人性(对人的尊重)、理性(对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三个元素,其核心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个性品质的尊重,对人的教育、自由、发展的追求,对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思想的关注,对人的是非判断力、道德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文章内容,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场,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中,让他感受博大、丰富和深邃,领悟真、善、美,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教育才有望养成。目前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培养学生受挫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三、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教育的途径众多,阅读是最重要途径。“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书——自古是高洁之士的写照,明月虽然清寒,书却因博大精深而湿润生命,因此书是提高人文素养最丰沃的土壤。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发起的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名著阅读”运动,主要内容就是阅读好书,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阅读虽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广度,没有阅读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读书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是个人生活阅历丰厚的过程,它能唤起学生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使学生受到一次次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格个性塑造的基石。因此,读书应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氛围之中,从而营造一种大知识、大智力的阅读环境,使教育笼罩着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的体验、人格的陶冶、创造的启迪和生命的幸福。
  书海茫茫,人生有限。因此大学生的阅读应是有选择性的。中国古语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歌德也说:“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美国的圣约翰大学将全部课程置于对155位作家作品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世界名著是这所大学提供训练和开阔视野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发起的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名著阅读”运动,主要内容就是阅读好书,他认为只有那些千百年传承的世界名著能把人类的最重要的普世价值传递给莘莘学子。所以大学生阅读书应以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为首选。因为经典是古圣先贤伟大心灵的结晶,经典里活着一个民族的精魂,体现着人类的一致性,闪烁着人性的光彩,并把无尽的思索空间留给读者,催人联想和深思,使人振奋、自励、反省和阵痛,因而它对任何一个时代人来说都是文化瑰宝,都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引导学生选择名著,走进名著世界,让学生在自我与书本的相互拥抱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和奋斗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有位学者说:“书籍蜿蜓伸入我们的心灵,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流里舒缓地滑行,我们年轻时诵读它们,年老时铭记它们,它用强大的能量构筑起巨大的思维空间,使我们永久地徜徉其中,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自我。”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外通过专家学者推荐等形式,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举办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好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指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到读书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细二快三参照。即阅读世界经典名著要认真、仔细、不求多,但求精。叶圣陶先生说:“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用探究的目光去欣赏名著,形成一个雄厚、开阔的阅读背景,打开一扇扇通向世界、通向历史、哲学、文学的窗户;阅读现当代名著要及时,重在攫取充足的文学信息量,增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厚度;把阅读其它经典作品作为一个参照系,在比较中认识文学、认识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健全、高品位的审美素质。课内引领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思想这一最丰富的资源,进行有关好与坏、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真理与谬误、美与丑的讨论、辨识和领悟,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道德和审美熏陶,从而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造就学生自己的道德判断、是非判断和审美判断的眼睛和心灵,陶冶和净化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全的、高品位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3]王莲花,杨萱.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些错误是语言学习的必经阶段。英语教师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把握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