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收藏圈和古董圈中,有一位被称为“教父级”的传奇人物,他凭借着敏锐过人的鉴赏眼光、鲜明的个人魅力、果断的商业头脑,成为一位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杰出亚洲艺术品鉴赏家和古董商。他的位于曼哈顿的私宅中陈列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博物馆级艺术珍品,如同他本人曲折的人生经历一样,闪耀着不可思议的光芒。他就是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一位犹太籍纽约知名的牙医大夫的儿子、一位烟不离手、永远穿着马靴的牛排饕客、一个天才般的古董冒险家。
安思远于2014年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他不追求死后成为镌刻在博物馆墙壁上一个无人瞩目的名字,也不梦想着通过这种方法永垂不朽。
安思远要用一场拍卖,最后一次向世人宣告他的品味、思想、和精神,作为他一生的句点。
安思远晚上会在其木板饰墙的英式图书室待客,那里有来自欧洲的博物馆长、身负护送艺术品重任的日本策展人、年轻的中国学者,还有衣装华丽的朋友、邻居、客
户穿梭出入,这一刻在谈笑风生,下一刻又在端详一件新近添置的珍品。
纽约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晚,2015年也不例外。时值早春三月,室外的空气却依然寒冷。这没有影响纽约佳士得展厅内激动人心的氛围。 英文与中文交杂在富丽堂皇的展厅上空,这是各路人马在议论着、感叹着、揣摩着,一代亚洲古董之王的人生。
这是一场轰动海内外的拍卖。为了凸显安思远的文化价值,佳士得预展现场被还原为安思远的豪华公寓。在安思远的暮年,忠实陪伴他的,便是那些他珍藏了数十年的古物。
他那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22间房豪华私邸,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陈设着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常年接待着无数政要、富商、名流和学者。这位堪称是战后美国最著名的亚洲艺术古董商兼收藏家,保持了他一贯慷慨优雅的风格,在身后也不忘继续为大家在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准备了六场艺术饕餮盛宴,在纽约佳士得精心的策划下,他的艺术人生于此完美地揭开了烟花般绚烂的谢幕式,超过1200件拍品,跨越中国、印度、日本、南亚、欧洲,涵括青铜器、陶瓷、雕塑、书画、家具、玉器、等等,并且史无前例地全部以无底价的形式公开拍卖,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买家,尤其是中国内地的新一代收藏家。外媒纷纷以微妙的口吻报道了一批批这些慕名而来的中国买家,纽约时报甚至以“明代花瓶”的标准来形容这些趋之若鹜、装扮华贵的中国来客,他们有些甚至乘坐私人飞机赶赴这场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举办的世纪拍卖。
2015年3月17日傍晚举行的安思远私人珍藏首拍会,人声鼎沸的现场已经预告了火爆的争夺战,几乎倾巢而出的纽约佳士得员工,站满在长长的委托席上,声势浩大,而闪光灯与水晶灯影下的衣香鬓影里,流窜着财富、权势、豪门、名流的滋味,每个人都露出节日般涨红的脸,显得心猿意马、跃跃欲试。一只高仅约8厘米的西汉小金熊席镇,以折合人民币1600万的天价抢先出闸,果然一鸣惊人,即时成为全新的世界纪录,拍场的热情也瞬间被点燃;轮到那件事前就被张扬得沸沸扬扬的西藏铜瑜伽师坐像以折合人民币3000万落锤时,深谙了剧透的人们仍然止不住地惊叹刘益谦先生的任性到底有没有底线!这名不惜裸肉身效法身的上海中年男子,似乎正是当时得令,享受并沉浸在属于他的锦瑟华年当中。大,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贵!这就是古玩圈的铁律,但当一尊高达64厘米的尼泊尔铜鎏金观音立像被争夺至人民币5100万成交时,所有瞠目结舌的佛像圈子的行家玩家们,也仿如被醐醍灌顶般开始重新想象家里的那些藏品的新价格标签了。然而谁也没想到,全场最高价拍品,竟是由四把明式黄花梨圈椅,折合人民币6000万!现场爆出潮水般的喝彩和掌声,而在上空抽着雪茄,俯视着这一刻的安思远先生,估计也会露出不可思议但欣慰不已的笑容吧!来自北京的匿名买家,也用了最慷慨的方式回敬了这位名闻于世的明式家具大师。
安思远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大魅力?答案是:首个夜场拍卖仅58件拍品就缔造了611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3.8亿元)的总成交额,兼刷新了四个新世界纪录!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安思远这三个字仿佛是个点石成金的魔咒,无论是瓷器、玉器、书画、家具、青铜、石雕,甚至是安氏藏书,都卖出了匪夷所思的天价,连多件在古玩行内被认为是断代不详的后仿品,也都神奇地高价成交,甚至有人在拍卖完毕后精心做了一张可疑拍品的集图,以忧国忧民的心情在朋友圈中不厌其烦地讨论着这些业已成交了的拍品的各种疑点。是物有所值,还是溢价过高?一个收藏家的名气,到底能为艺术品的价格添多少分?面对接踵而来不可思议的成交高价,古玩圈人开始真正意识到了品牌与传承的魅力。事实上,国内一直有部分古玩圈人对各大拍卖公司所注重和强调的古董的传承著录,即名人效应,都表示不太感冒,认为有夸大和忽悠的作用,但这场安思远拍卖的轰动性效应,使他们亲身领略到了名人与品牌力量的背后,收藏主人的人格魅力给古董器物所增添的光辉与价值。这些离奇的成交价说明,对来自中国的新买家们来说,买不买得起明顯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那一枚枚贴在瓷器底部的泛黄的小标签,承载了收藏主人的胸怀、视野、修养和品味,这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正是这个软性的部分,赋予了每一件藏品更为独特而深刻的人性化内涵。于是,在巨大的安思远光环下,人人都期望能沾一点这个荣耀之光,东西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买到!
在一连串让行内诸多大腕儿、专家都瞠目结舌的成交数字的背后,则是这一期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的一系列高级聪明、专业精准的营销手段所创造的新价值与空间。实际上,佳士得在此之前已经为安思远举办过了三场专场拍卖会: 2002年秋安思远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专场(183件拍品)、2007年秋安思远珍藏印度与喜马拉雅艺术专场(308件拍品)、2012年春安思远珍藏中国古代铜镜专场(56件拍品),则分别只录得391万美金、946万美金及217万美金的成交结果。同样出自安氏珍藏,同样由纽约佳士得拍卖,为什么这次竟然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答案很明显:这一次的市场策略是把目标对准了一个新的客户群。首先,安思远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品牌。这位生前品味卓越的艺术鉴藏家,不但眼光敏锐、紧握商机,而且人脉广泛、长袖善舞,周旋在学术界、收藏界、政经界、名流界,均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俨然是美国上流社会的财富与品味的象征,他的形象与故事可以说是完全对应了中国国内的一大部分新财富阶层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想象与期盼,这些曾经铺在安氏博物馆般的豪宅地上的地毯、陈列在橱柜中的瓷器、挂在墙上的书画、放在壁炉台上的佛像,已经超越了古玩的性质,成为安思远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延伸与象征,这种吸引力,远胜器物本身的古董价值,于是年代、真伪、品相、行情等古玩商们所关心的因素,已不再是潮水般涌入拍卖厅里的新买家们的甄选标准。
几案上摆放着商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和三彩陶,中国石雕和古印度石雕、佛教造像或依墙而立.或陈列于壁炉和窗台上。
这个大洋彼岸的美国藏家,他热衷于东方文物的收藏,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做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更是身体力行,为中国的文物回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朋友们都称呼他为“美国籍的满大人”、“明代大王”,是的,安思远从幼小年龄开始,即经历了各种与中国古董邂逅的神奇故事,这仿佛预示着他终其一生与东方艺术的结下的不解之缘。6岁时,他独自在母亲的遗物中找回一套玻璃杯;高中时,他已经开始从二手旧货店中淘宝,再转手卖给古董店挣钱;稍后,他转去瑞士深造建筑学,并在课余以天赋才能创作油画,不但获得好评,还颇得市场认可,他索性卖画维持生活,并有余资来继续他的私人嗜好——收集当时无人问津的中国邮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人关注中国的邮票,但对我来说。它们却非常新奇有趣,而且极其便宜。”这算是安思远与中国的最初邂逅吧!很快,他的兴趣转向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鼻烟壶。不久之后,他通过一位古董商成功将一整套鼻烟壶卖给了蒙特利尔博物馆,从此,安思远正式走进了古玩商这个职业。 那一年,他十九岁。
安思远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与美的认知,使他很快遇到了他的职业生命中第一位重要人物。1948年从欧洲回到美国后,安思远进入了一间专卖英国与德国陶瓷的公司工作。一次,他将一件在曼哈顿的旧货店中买来的中国花瓶送给公司老板看,并强调这是一件中国明朝的花瓶。将信将疑的老板将这个看起来过于自信的年轻人送往爱丽丝·庞耐处求证。没想到,这件小事却成了安思远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爱丽丝·庞耐(Alice Boney 1901–1989)同样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古玩商,早在1924年,年仅22岁的庞耐就和新婚不久的丈夫共同在纽约第54街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一家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Jan Kleykamp。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知之甚少,庞耐以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巧妙地布置她的私宅,熙来攘往的名流贵客们遂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了解东方艺术的魅力,这种高雅而不着一丝商业痕迹的方式,蔚成风尚,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馆长艾伦·普利斯特(Alan Priest)都是座上客。庞耐女士以她的独特魅力和智慧,对于在早期的美国启蒙和推广中国艺术品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确认了那件明代花瓶的同时,庞耐也以其敏锐过人的眼光看到了早熟的、充满艺术天分的安思远的命运和前途。她不仅将安思远带入了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圈子,并开始责无旁贷、全心全意地指导安思远对中国和日本艺术的了解和掌握。一如她本人自学出道的方式,庞耐鼓励安思远以最直接的实践方式来学习鉴定中国陶瓷、家具与绘画:先在庞耐处研习某件骨董,然后再去外面的古董店中寻找相似的东西。毫无疑问,庞耐对中国艺术的了解以及其优雅的经营方式,深刻地影響了年青的安思远,而庞耐与安思远珍贵的友谊和亲密合作长达40年之久,那件缘起的明代花瓶也在安思远的个人珍藏中一直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出于感谢与怀念之情,1982年,安思远以庞耐的名义向耶鲁大学的艺术馆捐赠了几件重要藏品。
在庞耐的朋友圈中,另有一位学术地位崇高的亚洲艺术学者也对安思远另眼相看、赞许有加,他就是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馆长艾伦·普利斯特。这位学识渊博、性格古怪的美国第二代亚洲艺术学者,与庞耐一起劝说安思远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为此,他们安排了安思远在1948年进入耶鲁大学远东语言学校进行正规学习。就是在这里,安思远的幸运再一次降临,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二位重要的导师——王方宇教授。
王方宇(1913–1997)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1944年负笈美国,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1955年至1965年耶鲁大学任教。他三岁起就学习书法,对中国书画的研究造诣极深,著作丰富。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从此潜心研究,积数十年之力,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1988年至1989年,他重返耶鲁大学讲授八大山人生活及艺术,并向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相借,举办八大山人书画艺术展览,并与班宗华教授、史文慧女士合编展览图录。他去世后,其子王少方根据父亲遗嘱,将王氏所收八大书画精华,皆捐赠给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这位醉心古代艺术同时又探索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教授,成为了安思远的中文老师。而“安思远”这个谐音又富有寓意的名字,正是来自王方宇:“因为这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心绪远方,神游方外。”
安思远从王方宇的眼中看到了另一个更加广阔和迷人的中国古代艺术世界,这使他对中国艺术品越来越渴求,他开始频繁进出曼哈顿的艺术品拍卖会,常常开着车将王方宇直接从课堂上接走,赶赴拍卖会。后来王教授承认,即使是学生身份的安思远,在当时都已经拥有了连他都羡慕的珍贵罕有的藏品,他特别赞同安思远这种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抛开繁重的理论书本,直接上手实物。安思远认为艺术品收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收藏家就等同艺术家,他的收藏品即代表了知识、品味、性格和纪律,如同收藏家本人的作品。 安思远从檀香山的兵役退伍后,开始周游美国各地搜寻中国艺术品,并在1960年与詹姆士·高迪(James Goldie)在纽约市合作创办了一个画廊——Ellsworth and Goldie Ltd.,售卖英国家具与装饰品,以及亚洲艺术。在重新设计和装修这个画廊时,安思远的艺术天赋与早年学习的建筑知识得以尽情发挥。可能受到了庞耐的影响和启发,安思远也将他喜爱的骨董巧妙地融入到了画廊及他的私人住宅的室内装修环境当中。凭着过人的判断力和胆识,安思远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的客户名单中,不仅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这类国家级别收藏机构,也有像克利斯蒂安·修曼(Christian Humann)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3d)这样的大银行家和实业家,他的声望地位和权威性可谓一时无俩。
早在1957年,安思远就开始对中国的明代家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同样是得益于他的恩师庞耐的提示。彼时,中国古代家具还被认为仅仅是生活用具,没有达到艺术品鉴赏收藏的档次,但从那些简约的造型和线条当中,安思远发现了一种含蓄的、富有东方哲理的美,他开始精心研究明清硬木家具,并擇机购入。
为了了解卯榫结构,他常常将买回来的家具亲手拆散再重装。当然,他的这种与西方主流收藏不符的举动受到了同行的嘲笑。1971年,安思远出版了他赖以成名的著作——《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这本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著作不但充满了详实的历史背景知识,也附有详细的制作工艺和卯榫结构的图解,让所有人耳目一新,将西方人对于中国古代家具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甚至直接引发了一股收藏热潮。安思远随后又相继出版了《夏威夷收藏的中国硬木家具(Chinese Hardwood Furniture in Hawaiian Collection)》(1982)、《风格的实质:晚明与清早期中国家具(Essence of Style: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1998)、《洪氏收藏中国家具(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2005),“明代皇帝”这样的昵称遂不胫而走。而在中国内地,“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则与之遥相呼应,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相继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锦灰堆》等重要著作。这两个人,一中一西,一内一外,共同缔造了一个中国明式家具的收藏鉴赏历史。
从家具收藏鉴赏拓展到明式建筑,安思远在1991年于香港成立了一个非牟利性质的抢救安徽古民居基金会——中国传统艺术基金会(China Heritage Arts Foundation),并带头捐款,使得在之后的几年里,多座濒于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鉴于他的卓越贡献,安徽徽州地区政府在1993年授予他荣誉市民奖章,并委任他为徽州文物交流协会的荣誉顾问。
安思远的收藏品味非常宽广而多元化,除了明式家具以外,还包括青铜器、陶器、石雕造像、唐俑宋瓷、写经碑拓、壁画地毯、玉器象牙、明清官窑、名家字画、现代名家等,真可谓是上溯商周,直跨当代。就其藏品的数量、珍稀度、艺术品位来说,在世界范围能与之比肩的收藏家着实不多。走进安思远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住所内,这些随处陈列放置的珍玩宝物,连绵不断、目不暇给,真是堪称小型博物馆,犹如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展现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中国古董教父”的美誉实不为过。他还有两段最为国内圈子里的人熟知的佳话,就是2000年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被盗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汉白玉武士石板,以及2003年将其所藏的最善本《淳化阁帖》四卷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两件事使他的独到眼光、慎密头脑与豁达胸怀,展露无遗。安思远令人称道的生意头脑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也许是世界上所有最成功的艺术品商人几乎都是犹太籍的秘密之一吧。1981年,美国著名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修曼辞世,安思远决定以惊人的一千两百万美元购入了修曼的1600件以印度和东南亚艺术品为主的“泛亚”古代艺术品,这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应:其中的半数很快售出,其余部分分别在1982年和1990年由佳士得和苏富比举办的专场拍卖会上售出,而安思远自己仅保留了少量他最为钟爱的中国及东亚艺术品。此事进一步证明了安思远无与伦比的生意眼光和魄力,并完全树立了他的亚洲艺术品鉴赏家和经销商的世界级权威地位。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内战等客观原因,大量精美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流向西方,考古挖掘、学术研究、收藏拍卖开始形成热潮,并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收藏中国艺术品的黄金时代,一批收藏巨擘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随着像布伦达治(1887年-1973年)、赛克勒博士(1913年-1987年)、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1892年-1964年)、玫茵堂主人(1918–2009)等这样的世界级大藏家的纷纷离去,一个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宣告行将结束。而最后的安思远,就是那块落下的帷幕。
安思远的辞世象征了西方世界上一个中国艺术收藏史的结束,作为一位最后一位魁斗式、具有集大成者意味的收藏家兼古董商,安思远的生命中,一直延续保持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特征:热爱、尊重、坚持、学习和豁达。是收藏家还是古董商?这两个通常被认为是互相抵触的身份,却在安思远的身上得到了和谐的共存。他与两位恩师爱丽丝·庞耐女士和王方宇教授的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以及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考证,再配上他本人极高的艺术天赋与眼光品味,完整地阐述了一位真正意义的古董商和收藏家的特质,学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也在安思远身上体现无遗。于安思远来说,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
安思远于2014年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他不追求死后成为镌刻在博物馆墙壁上一个无人瞩目的名字,也不梦想着通过这种方法永垂不朽。
安思远要用一场拍卖,最后一次向世人宣告他的品味、思想、和精神,作为他一生的句点。

户穿梭出入,这一刻在谈笑风生,下一刻又在端详一件新近添置的珍品。
世界顶级古董商的号召力
纽约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晚,2015年也不例外。时值早春三月,室外的空气却依然寒冷。这没有影响纽约佳士得展厅内激动人心的氛围。 英文与中文交杂在富丽堂皇的展厅上空,这是各路人马在议论着、感叹着、揣摩着,一代亚洲古董之王的人生。
这是一场轰动海内外的拍卖。为了凸显安思远的文化价值,佳士得预展现场被还原为安思远的豪华公寓。在安思远的暮年,忠实陪伴他的,便是那些他珍藏了数十年的古物。
他那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22间房豪华私邸,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陈设着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常年接待着无数政要、富商、名流和学者。这位堪称是战后美国最著名的亚洲艺术古董商兼收藏家,保持了他一贯慷慨优雅的风格,在身后也不忘继续为大家在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准备了六场艺术饕餮盛宴,在纽约佳士得精心的策划下,他的艺术人生于此完美地揭开了烟花般绚烂的谢幕式,超过1200件拍品,跨越中国、印度、日本、南亚、欧洲,涵括青铜器、陶瓷、雕塑、书画、家具、玉器、等等,并且史无前例地全部以无底价的形式公开拍卖,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买家,尤其是中国内地的新一代收藏家。外媒纷纷以微妙的口吻报道了一批批这些慕名而来的中国买家,纽约时报甚至以“明代花瓶”的标准来形容这些趋之若鹜、装扮华贵的中国来客,他们有些甚至乘坐私人飞机赶赴这场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举办的世纪拍卖。
2015年3月17日傍晚举行的安思远私人珍藏首拍会,人声鼎沸的现场已经预告了火爆的争夺战,几乎倾巢而出的纽约佳士得员工,站满在长长的委托席上,声势浩大,而闪光灯与水晶灯影下的衣香鬓影里,流窜着财富、权势、豪门、名流的滋味,每个人都露出节日般涨红的脸,显得心猿意马、跃跃欲试。一只高仅约8厘米的西汉小金熊席镇,以折合人民币1600万的天价抢先出闸,果然一鸣惊人,即时成为全新的世界纪录,拍场的热情也瞬间被点燃;轮到那件事前就被张扬得沸沸扬扬的西藏铜瑜伽师坐像以折合人民币3000万落锤时,深谙了剧透的人们仍然止不住地惊叹刘益谦先生的任性到底有没有底线!这名不惜裸肉身效法身的上海中年男子,似乎正是当时得令,享受并沉浸在属于他的锦瑟华年当中。大,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贵!这就是古玩圈的铁律,但当一尊高达64厘米的尼泊尔铜鎏金观音立像被争夺至人民币5100万成交时,所有瞠目结舌的佛像圈子的行家玩家们,也仿如被醐醍灌顶般开始重新想象家里的那些藏品的新价格标签了。然而谁也没想到,全场最高价拍品,竟是由四把明式黄花梨圈椅,折合人民币6000万!现场爆出潮水般的喝彩和掌声,而在上空抽着雪茄,俯视着这一刻的安思远先生,估计也会露出不可思议但欣慰不已的笑容吧!来自北京的匿名买家,也用了最慷慨的方式回敬了这位名闻于世的明式家具大师。
安思远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大魅力?答案是:首个夜场拍卖仅58件拍品就缔造了611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3.8亿元)的总成交额,兼刷新了四个新世界纪录!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安思远这三个字仿佛是个点石成金的魔咒,无论是瓷器、玉器、书画、家具、青铜、石雕,甚至是安氏藏书,都卖出了匪夷所思的天价,连多件在古玩行内被认为是断代不详的后仿品,也都神奇地高价成交,甚至有人在拍卖完毕后精心做了一张可疑拍品的集图,以忧国忧民的心情在朋友圈中不厌其烦地讨论着这些业已成交了的拍品的各种疑点。是物有所值,还是溢价过高?一个收藏家的名气,到底能为艺术品的价格添多少分?面对接踵而来不可思议的成交高价,古玩圈人开始真正意识到了品牌与传承的魅力。事实上,国内一直有部分古玩圈人对各大拍卖公司所注重和强调的古董的传承著录,即名人效应,都表示不太感冒,认为有夸大和忽悠的作用,但这场安思远拍卖的轰动性效应,使他们亲身领略到了名人与品牌力量的背后,收藏主人的人格魅力给古董器物所增添的光辉与价值。这些离奇的成交价说明,对来自中国的新买家们来说,买不买得起明顯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那一枚枚贴在瓷器底部的泛黄的小标签,承载了收藏主人的胸怀、视野、修养和品味,这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正是这个软性的部分,赋予了每一件藏品更为独特而深刻的人性化内涵。于是,在巨大的安思远光环下,人人都期望能沾一点这个荣耀之光,东西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买到!
在一连串让行内诸多大腕儿、专家都瞠目结舌的成交数字的背后,则是这一期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的一系列高级聪明、专业精准的营销手段所创造的新价值与空间。实际上,佳士得在此之前已经为安思远举办过了三场专场拍卖会: 2002年秋安思远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专场(183件拍品)、2007年秋安思远珍藏印度与喜马拉雅艺术专场(308件拍品)、2012年春安思远珍藏中国古代铜镜专场(56件拍品),则分别只录得391万美金、946万美金及217万美金的成交结果。同样出自安氏珍藏,同样由纽约佳士得拍卖,为什么这次竟然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答案很明显:这一次的市场策略是把目标对准了一个新的客户群。首先,安思远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品牌。这位生前品味卓越的艺术鉴藏家,不但眼光敏锐、紧握商机,而且人脉广泛、长袖善舞,周旋在学术界、收藏界、政经界、名流界,均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俨然是美国上流社会的财富与品味的象征,他的形象与故事可以说是完全对应了中国国内的一大部分新财富阶层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想象与期盼,这些曾经铺在安氏博物馆般的豪宅地上的地毯、陈列在橱柜中的瓷器、挂在墙上的书画、放在壁炉台上的佛像,已经超越了古玩的性质,成为安思远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延伸与象征,这种吸引力,远胜器物本身的古董价值,于是年代、真伪、品相、行情等古玩商们所关心的因素,已不再是潮水般涌入拍卖厅里的新买家们的甄选标准。

19岁将烟壶卖给博物馆
这个大洋彼岸的美国藏家,他热衷于东方文物的收藏,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做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更是身体力行,为中国的文物回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朋友们都称呼他为“美国籍的满大人”、“明代大王”,是的,安思远从幼小年龄开始,即经历了各种与中国古董邂逅的神奇故事,这仿佛预示着他终其一生与东方艺术的结下的不解之缘。6岁时,他独自在母亲的遗物中找回一套玻璃杯;高中时,他已经开始从二手旧货店中淘宝,再转手卖给古董店挣钱;稍后,他转去瑞士深造建筑学,并在课余以天赋才能创作油画,不但获得好评,还颇得市场认可,他索性卖画维持生活,并有余资来继续他的私人嗜好——收集当时无人问津的中国邮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人关注中国的邮票,但对我来说。它们却非常新奇有趣,而且极其便宜。”这算是安思远与中国的最初邂逅吧!很快,他的兴趣转向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鼻烟壶。不久之后,他通过一位古董商成功将一整套鼻烟壶卖给了蒙特利尔博物馆,从此,安思远正式走进了古玩商这个职业。 那一年,他十九岁。
明朝花瓶牵线偶遇良师
安思远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与美的认知,使他很快遇到了他的职业生命中第一位重要人物。1948年从欧洲回到美国后,安思远进入了一间专卖英国与德国陶瓷的公司工作。一次,他将一件在曼哈顿的旧货店中买来的中国花瓶送给公司老板看,并强调这是一件中国明朝的花瓶。将信将疑的老板将这个看起来过于自信的年轻人送往爱丽丝·庞耐处求证。没想到,这件小事却成了安思远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爱丽丝·庞耐(Alice Boney 1901–1989)同样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古玩商,早在1924年,年仅22岁的庞耐就和新婚不久的丈夫共同在纽约第54街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一家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Jan Kleykamp。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知之甚少,庞耐以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巧妙地布置她的私宅,熙来攘往的名流贵客们遂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了解东方艺术的魅力,这种高雅而不着一丝商业痕迹的方式,蔚成风尚,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馆长艾伦·普利斯特(Alan Priest)都是座上客。庞耐女士以她的独特魅力和智慧,对于在早期的美国启蒙和推广中国艺术品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确认了那件明代花瓶的同时,庞耐也以其敏锐过人的眼光看到了早熟的、充满艺术天分的安思远的命运和前途。她不仅将安思远带入了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圈子,并开始责无旁贷、全心全意地指导安思远对中国和日本艺术的了解和掌握。一如她本人自学出道的方式,庞耐鼓励安思远以最直接的实践方式来学习鉴定中国陶瓷、家具与绘画:先在庞耐处研习某件骨董,然后再去外面的古董店中寻找相似的东西。毫无疑问,庞耐对中国艺术的了解以及其优雅的经营方式,深刻地影響了年青的安思远,而庞耐与安思远珍贵的友谊和亲密合作长达40年之久,那件缘起的明代花瓶也在安思远的个人珍藏中一直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出于感谢与怀念之情,1982年,安思远以庞耐的名义向耶鲁大学的艺术馆捐赠了几件重要藏品。
在庞耐的朋友圈中,另有一位学术地位崇高的亚洲艺术学者也对安思远另眼相看、赞许有加,他就是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馆长艾伦·普利斯特。这位学识渊博、性格古怪的美国第二代亚洲艺术学者,与庞耐一起劝说安思远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为此,他们安排了安思远在1948年进入耶鲁大学远东语言学校进行正规学习。就是在这里,安思远的幸运再一次降临,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二位重要的导师——王方宇教授。
王方宇(1913–1997)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1944年负笈美国,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1955年至1965年耶鲁大学任教。他三岁起就学习书法,对中国书画的研究造诣极深,著作丰富。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从此潜心研究,积数十年之力,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1988年至1989年,他重返耶鲁大学讲授八大山人生活及艺术,并向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相借,举办八大山人书画艺术展览,并与班宗华教授、史文慧女士合编展览图录。他去世后,其子王少方根据父亲遗嘱,将王氏所收八大书画精华,皆捐赠给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这位醉心古代艺术同时又探索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教授,成为了安思远的中文老师。而“安思远”这个谐音又富有寓意的名字,正是来自王方宇:“因为这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心绪远方,神游方外。”

早于王世襄研究推广明式家具
安思远从王方宇的眼中看到了另一个更加广阔和迷人的中国古代艺术世界,这使他对中国艺术品越来越渴求,他开始频繁进出曼哈顿的艺术品拍卖会,常常开着车将王方宇直接从课堂上接走,赶赴拍卖会。后来王教授承认,即使是学生身份的安思远,在当时都已经拥有了连他都羡慕的珍贵罕有的藏品,他特别赞同安思远这种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抛开繁重的理论书本,直接上手实物。安思远认为艺术品收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收藏家就等同艺术家,他的收藏品即代表了知识、品味、性格和纪律,如同收藏家本人的作品。 安思远从檀香山的兵役退伍后,开始周游美国各地搜寻中国艺术品,并在1960年与詹姆士·高迪(James Goldie)在纽约市合作创办了一个画廊——Ellsworth and Goldie Ltd.,售卖英国家具与装饰品,以及亚洲艺术。在重新设计和装修这个画廊时,安思远的艺术天赋与早年学习的建筑知识得以尽情发挥。可能受到了庞耐的影响和启发,安思远也将他喜爱的骨董巧妙地融入到了画廊及他的私人住宅的室内装修环境当中。凭着过人的判断力和胆识,安思远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的客户名单中,不仅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这类国家级别收藏机构,也有像克利斯蒂安·修曼(Christian Humann)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3d)这样的大银行家和实业家,他的声望地位和权威性可谓一时无俩。
早在1957年,安思远就开始对中国的明代家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同样是得益于他的恩师庞耐的提示。彼时,中国古代家具还被认为仅仅是生活用具,没有达到艺术品鉴赏收藏的档次,但从那些简约的造型和线条当中,安思远发现了一种含蓄的、富有东方哲理的美,他开始精心研究明清硬木家具,并擇机购入。
为了了解卯榫结构,他常常将买回来的家具亲手拆散再重装。当然,他的这种与西方主流收藏不符的举动受到了同行的嘲笑。1971年,安思远出版了他赖以成名的著作——《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这本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著作不但充满了详实的历史背景知识,也附有详细的制作工艺和卯榫结构的图解,让所有人耳目一新,将西方人对于中国古代家具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甚至直接引发了一股收藏热潮。安思远随后又相继出版了《夏威夷收藏的中国硬木家具(Chinese Hardwood Furniture in Hawaiian Collection)》(1982)、《风格的实质:晚明与清早期中国家具(Essence of Style: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1998)、《洪氏收藏中国家具(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2005),“明代皇帝”这样的昵称遂不胫而走。而在中国内地,“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则与之遥相呼应,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相继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锦灰堆》等重要著作。这两个人,一中一西,一内一外,共同缔造了一个中国明式家具的收藏鉴赏历史。
从家具收藏鉴赏拓展到明式建筑,安思远在1991年于香港成立了一个非牟利性质的抢救安徽古民居基金会——中国传统艺术基金会(China Heritage Arts Foundation),并带头捐款,使得在之后的几年里,多座濒于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鉴于他的卓越贡献,安徽徽州地区政府在1993年授予他荣誉市民奖章,并委任他为徽州文物交流协会的荣誉顾问。
安思远的收藏品味非常宽广而多元化,除了明式家具以外,还包括青铜器、陶器、石雕造像、唐俑宋瓷、写经碑拓、壁画地毯、玉器象牙、明清官窑、名家字画、现代名家等,真可谓是上溯商周,直跨当代。就其藏品的数量、珍稀度、艺术品位来说,在世界范围能与之比肩的收藏家着实不多。走进安思远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住所内,这些随处陈列放置的珍玩宝物,连绵不断、目不暇给,真是堪称小型博物馆,犹如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展现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中国古董教父”的美誉实不为过。他还有两段最为国内圈子里的人熟知的佳话,就是2000年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被盗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汉白玉武士石板,以及2003年将其所藏的最善本《淳化阁帖》四卷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两件事使他的独到眼光、慎密头脑与豁达胸怀,展露无遗。安思远令人称道的生意头脑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也许是世界上所有最成功的艺术品商人几乎都是犹太籍的秘密之一吧。1981年,美国著名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修曼辞世,安思远决定以惊人的一千两百万美元购入了修曼的1600件以印度和东南亚艺术品为主的“泛亚”古代艺术品,这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应:其中的半数很快售出,其余部分分别在1982年和1990年由佳士得和苏富比举办的专场拍卖会上售出,而安思远自己仅保留了少量他最为钟爱的中国及东亚艺术品。此事进一步证明了安思远无与伦比的生意眼光和魄力,并完全树立了他的亚洲艺术品鉴赏家和经销商的世界级权威地位。
大师谢幕,时代终结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内战等客观原因,大量精美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流向西方,考古挖掘、学术研究、收藏拍卖开始形成热潮,并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收藏中国艺术品的黄金时代,一批收藏巨擘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随着像布伦达治(1887年-1973年)、赛克勒博士(1913年-1987年)、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1892年-1964年)、玫茵堂主人(1918–2009)等这样的世界级大藏家的纷纷离去,一个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宣告行将结束。而最后的安思远,就是那块落下的帷幕。
安思远的辞世象征了西方世界上一个中国艺术收藏史的结束,作为一位最后一位魁斗式、具有集大成者意味的收藏家兼古董商,安思远的生命中,一直延续保持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特征:热爱、尊重、坚持、学习和豁达。是收藏家还是古董商?这两个通常被认为是互相抵触的身份,却在安思远的身上得到了和谐的共存。他与两位恩师爱丽丝·庞耐女士和王方宇教授的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以及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考证,再配上他本人极高的艺术天赋与眼光品味,完整地阐述了一位真正意义的古董商和收藏家的特质,学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也在安思远身上体现无遗。于安思远来说,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