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体价值判断失衡和错位,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就必须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价值观 大学生 自杀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和创伤。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什么竟变得如此脆弱?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些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个人主体因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而在内因方面,主体的价值判断失衡和错位,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抑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价值判断失衡而造成悲剧发生。
一、价值观对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对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也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金钱、家庭、朋友,等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引导我们追求所想要的东西,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有人极其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人则非常注重工作成就,这就是因为价值观不同所致。价值观的首要作用,就是让我们了解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生命中的诸方面确定一个优先次序,建立一个平衡,找到最佳的价值平衡点。其次,每当面临重大决策,难以取舍的时候,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暂时利益受损,时间也将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明智正确的。第三,面临巨大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价值观作为坚固的支撑,能够迅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挫折,重新建立信心。
事实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观,否则就会觉得人生不够完美,甚至毫无意义。价值观主宰着人生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反应。它是行事为人的规范,帮助人们了解和判定自己以及别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无法与内心最重要的愿望相合,那么便会在内心产生对立,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如果一个人正在追求某件东西,但在内心里却与是非黑白的信念相冲突,那他就会陷于混乱和迷惑。
二、价值判断失衡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价值观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已不再以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群体和社会为本,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依赖。以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为追求,“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第一,社会第二;情感第一,政治第二;现代第一,传统第二,成为这个时期的社会价值特点。人们对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失去了信任,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同情心、正义感和互助性,在以财富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面前受到挑战。这是转型期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参照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的理论,社会的文化类型有感性文化、理性文化和中和文化三个阶段,社会的发展会在这三个文化阶段之间呈现钟摆循环。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正处在一个以感性文化为中心的个人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在这个个人文化价值体系之中,表现为“别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我能做的惟一的事就是追逐我自己的心情”。
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取向蕴纳了新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应运而生。大学生价值观念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生态、网络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对新领域、新情况及其相应的价值标准难以有效地遵从、内化和创新。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时,会因社会准则是否明晰、新的领域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价值观念是否先进等因素,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甚至产生误解。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失去信仰、精神迷茫而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摆脱这种人生的困境。
自杀是自我用暴力或其他自然力量强行结束自己生命的非正常死亡。古代有“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说法;现代人则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见,生死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涉及到对个体生命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从人和社会整合的角度,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他自杀、利己自杀和迷茫自杀。利他自杀是整合过度,利己自杀是整合不足,迷茫自杀是整合全无。
从价值判断角度看,当今大学生自杀多属于迷茫自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时代来说,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市场经济、西方思想入侵以及“文革”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失去信仰,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因此失去了精神支柱,导致信仰危机。其次,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和以财富为中心的价值观,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空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恶化。一些大学生因此对社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悲观厌世。第三,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家庭的宠爱等,使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现实时,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打击,无法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无法对人生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感到痛苦迷茫和心理失衡,一些大学生因而对前途失去信心,最终绝望自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重要手段
由于价值判断失衡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大学生自杀,就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他们在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时,才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支撑,通过理智的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根据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在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要注意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针对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合力,紧密联系实际,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教育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摆脱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西方国家流传一句话:什么信仰也没有的人容易犯错误甚至犯罪。我们应当大力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应当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种种传统美德,使它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二,要优化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要改变以权势和金钱为本的评价机制,应当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校要重视教育引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为大学生多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家长要适应时代需求,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主意识,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第三,大学生要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暂时的挫折。要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切选择和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寻找到适当的机会来证明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迪尔凯姆.自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于情、王礼桂、黄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4] 周剑虹、范玲.天之骄子的自杀之惑[J].记者观察,2005(11).
[5] 吴宁、李海平.转型期自杀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5(1).
[6] 卫小将、武杰.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及防控措施[J].青年探索,2005(4).
作者简介:
闫红茹(1971-),女,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价值观 大学生 自杀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和创伤。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什么竟变得如此脆弱?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些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个人主体因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而在内因方面,主体的价值判断失衡和错位,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抑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价值判断失衡而造成悲剧发生。
一、价值观对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对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也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金钱、家庭、朋友,等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引导我们追求所想要的东西,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有人极其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人则非常注重工作成就,这就是因为价值观不同所致。价值观的首要作用,就是让我们了解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生命中的诸方面确定一个优先次序,建立一个平衡,找到最佳的价值平衡点。其次,每当面临重大决策,难以取舍的时候,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暂时利益受损,时间也将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明智正确的。第三,面临巨大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价值观作为坚固的支撑,能够迅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挫折,重新建立信心。
事实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观,否则就会觉得人生不够完美,甚至毫无意义。价值观主宰着人生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反应。它是行事为人的规范,帮助人们了解和判定自己以及别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无法与内心最重要的愿望相合,那么便会在内心产生对立,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如果一个人正在追求某件东西,但在内心里却与是非黑白的信念相冲突,那他就会陷于混乱和迷惑。
二、价值判断失衡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价值观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已不再以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群体和社会为本,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依赖。以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为追求,“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第一,社会第二;情感第一,政治第二;现代第一,传统第二,成为这个时期的社会价值特点。人们对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失去了信任,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同情心、正义感和互助性,在以财富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面前受到挑战。这是转型期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参照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的理论,社会的文化类型有感性文化、理性文化和中和文化三个阶段,社会的发展会在这三个文化阶段之间呈现钟摆循环。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正处在一个以感性文化为中心的个人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在这个个人文化价值体系之中,表现为“别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我能做的惟一的事就是追逐我自己的心情”。
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取向蕴纳了新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应运而生。大学生价值观念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生态、网络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对新领域、新情况及其相应的价值标准难以有效地遵从、内化和创新。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时,会因社会准则是否明晰、新的领域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价值观念是否先进等因素,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甚至产生误解。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失去信仰、精神迷茫而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摆脱这种人生的困境。
自杀是自我用暴力或其他自然力量强行结束自己生命的非正常死亡。古代有“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说法;现代人则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见,生死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涉及到对个体生命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从人和社会整合的角度,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他自杀、利己自杀和迷茫自杀。利他自杀是整合过度,利己自杀是整合不足,迷茫自杀是整合全无。
从价值判断角度看,当今大学生自杀多属于迷茫自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时代来说,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市场经济、西方思想入侵以及“文革”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失去信仰,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因此失去了精神支柱,导致信仰危机。其次,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和以财富为中心的价值观,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空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恶化。一些大学生因此对社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悲观厌世。第三,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家庭的宠爱等,使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现实时,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打击,无法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无法对人生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感到痛苦迷茫和心理失衡,一些大学生因而对前途失去信心,最终绝望自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重要手段
由于价值判断失衡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大学生自杀,就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他们在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时,才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支撑,通过理智的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根据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在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要注意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针对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合力,紧密联系实际,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教育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摆脱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西方国家流传一句话:什么信仰也没有的人容易犯错误甚至犯罪。我们应当大力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应当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种种传统美德,使它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二,要优化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要改变以权势和金钱为本的评价机制,应当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校要重视教育引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为大学生多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家长要适应时代需求,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主意识,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第三,大学生要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暂时的挫折。要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切选择和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寻找到适当的机会来证明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迪尔凯姆.自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于情、王礼桂、黄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4] 周剑虹、范玲.天之骄子的自杀之惑[J].记者观察,2005(11).
[5] 吴宁、李海平.转型期自杀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5(1).
[6] 卫小将、武杰.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及防控措施[J].青年探索,2005(4).
作者简介:
闫红茹(1971-),女,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