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中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40919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黎明(1991-),女,彝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
  摘要: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中永恒的话题,二者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在各学段中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并应有所侧重,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教育;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76-01
  一、什么是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兴趣、道德、个性等方面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的人的发展,且每个成员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五育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辩证统一。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因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宋代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原则和方法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称其为“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育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两个教学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表面看二者似乎是矛盾的,然而二者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1、因材施教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评价而不是仅以分数来衡量。因材施教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体力和智力),再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如何因材施教的策略,接着制定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中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并实施因材施教,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专长,从而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提供条件和增加信心,讓学生富有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2、全面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性。全面发展包括两层含义,即“做人”和“成才”。“做人”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才算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为“成才”提供条件。成才是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是做人的升华。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努力让某方面的优势智能得以很好地发展,以弥补其劣势,而不是用某方面的劣势智能讽刺、取笑学生,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性。
  (二)二者的实施都有一定的范围
  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实施因材施教或是全面发展,二者的实施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受到各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仅采用因材施教,只强调个性的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或者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个体的差异,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影响教学质量,阻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二者的实施范围,不可偏驰。
  (三)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教育把个体培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在适应的基础上提倡超越,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个体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必然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层次的人才,因此教育应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特点培养有特长的人,这不仅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适应的过程,而因材施教是对适应的超越。
  三、各阶段教学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育中应根据这些发展规律而展开。
  (一)幼儿及小学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儿童最初接受集体生活的开端,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不知道学习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故对他们而言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学习”,因此也谈不上如何运用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培养独立自主、与他人交流,而不是真正的学习什么。经过幼儿阶段,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基本能分清是非对错,因此小学阶段已有必要实行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二)中学教育阶段。中学阶段,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来看,学生年龄一般在13—18岁之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任务繁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在全面学习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基础上,应充分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成才的方向,引导他们在体质、情感、意志、毅力、兴趣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三)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设置不同性质的院校及其系和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信心与其原有的知识能力有关,故他们选择的专业方向客观来看是他们喜欢的或是有某一缘由,必修课程也与专业息息相关,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则为学生提供了扩充知识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甚至改变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自助寻找学习其他知识,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结合。
  (四)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其教育也不同于大学的教育方式,是以研究性为主的教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同时,在教育过程并不是泛泛而谈的教育方式,是有目的、分专业的教学,是对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学生也需要更加自觉地进行自学。然而,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能缺少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杨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学生指导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初步提出了学习、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三个层面的学生指导体系,并对其具体的组织形式和指导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导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指导的组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生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
摘 要:多媒体教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用于教学中,而中央集控系统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央集控系统让教师操作更加的简便,并且能实现设备的远程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校园数字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中央集控系统;特点;影响  一、网络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实现办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的目标。由于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由于有更丰富的资源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
新时期,高等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应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应创造和形成有利于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师爱,是最美的抒情曲——这爱从小驻我心,因我生长在教师之家;这爱伴我十几年的学习之路,一路充满着老师的爱;这爱让我无悔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想播散爱的种子;这曲子在黑板与粉笔的共同飞舞中,在老师的声声叮咛、无微呵护中,让多少位良师深深地印在莘莘学子心中啊!  曾经听过一位名师的讲座,讲座中谈到的许多观点与见解对我启发很大,我最喜欢其中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如果把教师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那它
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的分析,找出在人员使用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测控技术的网络化提供了条件,传统测控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测控智能化、网络化。美国NI公司的DataS ocket技术基于TCP/IP协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封装,可以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生文化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与矛盾性的特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质疑甚至否定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困惑,加之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交融,这些问题使得大学青年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本文提出要加强教育对大学青年文化的选择、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以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三方面来促进大学青年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青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改革体育教育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