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类细胞因子失衡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性肝炎(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us hepatitis,CAEBVH)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细胞表型,并分析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在CAEBV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7年7月于福州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的6例成人CAEBVH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1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未感染EB病毒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CAEBVH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EB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small RNA,EBER)原位杂交观察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通过流式分选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即血清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比较采用曼-惠特尼n U检验。n 结果:6例CAEBVH患者均为男性,持续或反复发热者6例;肝脾肿大者5例,其中3例为肝脏重度肿大和巨脾;肝功能异常者6例;3例癫痫;1例发生噬血现象。EB病毒DNA均升高,范围为1.13×10n 6~4.90×10n 7拷贝/mL。3例患者CD3n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2例CD4n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3例CD8n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2例CD4n +/CD8n +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随访5年死亡3例。4例CAEBVH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示汇管区和肝小叶有炎症细胞浸润,1例肝窦内淋巴细胞呈串珠样排列;弥漫性肝细胞水肿和大泡性/小泡性混合性脂肪变性,部分患者可见肝细胞点状和局灶性坏死及肝内胆汁淤积。5例患者EBER原位杂交均为阳性。CAEBVH组的γ干扰素[129.90(31.87,16 520.00) ng/L比0(0,27.08) ng/L]、TNF-α [79.98(44.67,1 080.00) ng/L比7.86(6.46,11.44) ng/L]和IL-10 [48.41(15.47,496.40) ng/L比1.57(1.32,2.41) 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Z=-3.70、-3.39、-3.50,均n P<0.001),而两组间IL-4水平[2.39(2.03,3.61) ng/L比1.62(1.03,4.79)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Z=-1.03,n P=0.300)。n 结论:CAEBVH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肝脏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和EBER阳性细胞。CD4n +T淋巴细胞减少、CD4n +/CD8n +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以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是CAEBVH患者重要的免疫特征。n
其他文献
本研究报道1例艾滋病继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视网膜炎(varicella-zoster virus retinitis,VZVR)患者的诊疗经过。该患者因“恶心伴吞咽痛1个月”入院,病程中双眼相继出现视物模糊,左眼房水穿刺检查中检测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中外层结构坏死、缺损等VZVR特征性病变。予膦甲酸钠等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左眼视力仍进展至失明,最终因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继发感染而死亡。本病例提示艾滋病患者继发视网膜病变时,应将VZVR纳入鉴别诊断。
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罕见,因和涎腺ACC有相似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而得名,在第3版和第4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被列入宫颈“其他上皮性肿瘤”分类中描述。宫颈ACC和涎腺ACC不同,不存在MYB基因断裂重排,而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宫颈ACC预后差,放疗敏感,免疫治疗疗效尚不确定。2020年第5版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宫颈ACC未被纳入宫颈癌的分类中,宫颈ACC是HPV相关性癌,可能是具有ACC样形态特征的多表型癌,所以基于病因
期刊
本研究报道1例粪类圆线虫及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致重症肺炎患者。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基础疾病较多,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半年余,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加重伴意识不清1 d”入院。病原学检查中发现粪类圆线虫、烟曲霉、新型隐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考虑该患者的肺部重症感染是由粪类圆线虫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予阿苯达唑、卡泊芬净、奥司他韦等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提示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免疫功能较弱,需考虑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的可能。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东部战区总医院2009—2020年诊治的21例垂体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1例垂体细胞瘤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4~68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排列呈束状或席纹状的细长双极梭形细胞构成,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一致表达S-100蛋白(21/21)、波形蛋白(15/15)、甲状腺转录因子1(14/1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13
目的:探讨Cyclin D1免疫组织化学阴性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确诊为Cyclin D1阴性MCL的病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收集到MCL共212例,其中Cyclin D1阴性的MCL共5例(5/212,2.4%)。临床特征方面,5例Cyclin D1阴性MCL病例中,男性3例
目的:探讨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BRAF V600E和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诊断的NMZL 3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及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20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69岁(范围36~82岁),临床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头颈部淋巴结最多见(22/32,68.8%),其次为腹
滑膜肉瘤是一种起源未定的具有间质和上皮双相分化的软组织肉瘤类型,好发于年轻人四肢大关节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原发于消化管道的滑膜肉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35岁女性胃体的原发滑膜肉瘤,镜下表现为单相梭形细胞亚型,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胃原发滑膜肉瘤罕见,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合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的特殊染色方法在分泌型脑膜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5例分泌型脑膜瘤与5例含小球样胶原横切面的非分泌型脑膜瘤存档病例,选取典型区域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泌型脑膜瘤在镜下的结构特点为灶性上皮分化,上皮性微腺腔内含有嗜酸性玻璃样包涵体即嗜酸性分泌小体是诊断中的特异性特征。35例分泌型脑膜瘤样本的染色结果中,分泌小体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强阳性,并且可以抵抗淀粉酶消化,使淀粉酶消化后PAS(D-PAS)染色呈强阳性且对比更强,阿辛蓝、黏液卡红、胶体
期刊
腹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ell-differentiated papillary mesothelial tumor,WDPMT)是一种罕见的间皮来源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女性。本文报道1例术中偶然发现的腹膜WDPMT,肿瘤镜下形成乳头状、管状结构,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未见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alretenin、D2-40、WT-1、HBME1和BAP1。测序发现CDC42基因错义突变,未检见TRAF7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
期刊
目的:探讨虚拟游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平衡功能的即刻及短期影响。方法:采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rua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选取2020年9-12月华北理工大学FAI受试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5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平衡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虚拟游戏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和干预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