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五例报告)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4242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hemangiomas,CSCHs)是一类罕见的脑外血管瘤,在所有海绵窦肿瘤中所占比例不足2% [1-2].CSCHs起病隐匿,容易误诊为脑膜瘤[2-6]或无功能垂体腺瘤[1],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术后容易遗留脑神经麻痹[2,7 -8],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1,3,7,9].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的5例,分析经验和教训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华山医院治疗8例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治疗,其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随访1-24个月,其中6例死亡,2例存活,平均生存时间12个月.结论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发病率低,恶性度高
SF-36(36-itemshort—form),即健康状况调查简表(TheMOS36一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最早是由Ware和Shelbourne于1992在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outcomesstudy—shortform,MOS—S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切除垂体腺瘤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切除垂体腺瘤253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216例(85.38%),次全切除26例(10.28%),部分切除11例(4.3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暂时性尿崩45例,术后垂体功能低下9例,脑脊液鼻漏2例,鼻腔黏膜出血2例,嗅觉丧失2例,无发生颈内动脉、视神经损伤,无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和局部感
瓦斯爆炸是煤矿行业较为常见的灾害事故,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将会造成人员伤亡,给企业、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瓦斯爆炸伤是一种复合伤,以爆炸冲击伤、减压伤、机械伤、有害气体吸入、缺氧、高温烧伤等损害为主[1-2],因此瓦斯爆炸过程中发生的颅脑创伤除了有砸伤、摔伤等机械性损伤外,尚有爆震伤、有害气体中毒、缺氧等引起的复合性损伤,相对于单纯性的颅脑创伤诊治效果差。
期刊
目的 探讨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疾病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治且病理证实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分析国内外此类疾病相关报道及研究.结果 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术前剧烈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后未行术后放化疗,随访患者5个月后死亡.结论 AT/RT比较罕见,该类患者预后差,复发率及死亡率高,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后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倍比法(n=24)测定最小致毒量和最小致死量,并在2个剂量之间选取2个剂量,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4 mg/kg)和高剂量(6 mg/kg)组,每组10只.按照分组,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鞘内给药5μl.1d、7d和14 d自主活动记录仪测量小鼠的自主活动、尾压痛仪测定痛阈、避暗仪测定学
脊髓功能重要又复杂,为了准确评价脊髓疾病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程度或观察治疗疗效,人们设计了多种脊髓功能评价方法,其中以评价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方法最多,每种评分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期刊
临床颅脑转移癌发生率约占15%~39%,主要以幕上占绝大多数,尤其是额、颞、顶叶皮质及皮质下,少见于颅骨和脑膜[1-2],而同时累及帽状腱膜下、颅骨、硬脑膜、海绵窦更为罕见,我科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 女,54岁.2010年11月主因"左顶部头疼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入院查体:昏睡,双眼睑水肿;左额顶较右侧隆起且皮肤呈紫色,约5 cm×7 cm,压痛;左侧额部痛觉减退,结膜水肿,眼球固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我科1996 - 2010年间共实施细孔钻颅脑室外引流术386例,其中男245例,女141例,年龄11~82岁,平均62岁.脑室出血297例,其中原发生脑室出血6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23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9例,其中怀疑动脉瘤出血31例,怀疑动静脉畸形出血12例.术前GCS评分:3~5分97例,6~8分207例,9分以上82例.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均有不同程
期刊
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在肿瘤细胞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却是肿瘤发生、发展和维持的真正"元凶".传统的针对全体肿瘤细胞的研究策略,正转移到以BTSC为靶点的治疗上来[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