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的共识与“偏离”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弊端明显,这恰巧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而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乃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践起点。对城市化,理论界与我国各级决策层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如何实现城市化,还存在目标一致下的诸多偏离。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需要科学务实的认识。
其他文献
李文在北京出新书,请我写序。她电传来十多页参考资料,其中凤凰卫视晚会制作人刘璐的一段话,吸引了我:    李文打官司,大家众说纷纭,市民看见矫情、娱记看见噱头、法学家看见律法漏洞、社会学家看见制度重建、艺术家看见行动先锋、男人看见胆量、女人看见鼓舞、朋友们看见她的辛苦、读者朋友们也会看见她的认真。    这段观察入微的话,写的很逗,只是临尾漏了一句,该补在下面:  最后,李敖看见什么?李敖看见他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对城市功能作了重新定位,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中心城区定位为商务与贸易区,近郊与远郊区定位为制造、加工功能区。为此,上海市
“今年秋拍古画方面的最大亮点就是这幅王羲之的《妹至帖》(唐摹本)。它得自于日本的一位私人收藏家,是藏家从尘封多年之画匣中无意间找到的,后来在中日大型书法展览曝光引起轰动。……《妹至帖》(唐摹本)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预计将引起收藏家的热烈竞投。”  11月7日,在位于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的佳士得2007年秋季拍卖北京预展会的现场,翁晓惠兴奋地介绍着佳士得今年香港秋拍的“明星”拍品。翁晓惠是英国佳士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