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教学语言则是教学工具。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达不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依据不同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创立主体的情感倾向通过准确丰富的有声语言有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达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应该积极探索,与时代同步。作为语文教师,要赋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以真诚去感化学生,激发学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力,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中成为一个整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激励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置身学生中间,指点路径,共同讨论,指出解决办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既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比如在公开课中,老师可课前先问:“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学生都说:“不紧张。”老师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除了。老师说:“我们要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在这里,老师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借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图片、视频短片、生动活泼的动画等切入新课,能够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
三、使用生动的语言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而我们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对文化的传递,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笔者认为,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多情”,其次要让自己由一个“教书工匠”向一个“演员”过渡,用高超的“演技”来征服学生。这种“多情”,不是自作多情;这种演技,不是矫揉造作。要做到这两点,可以说,激情是源动力。那么激情从何而生呢?翻阅每一个语文教育大师的历史,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李镇西,没有哪一个不是怀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没有哪一个不是满怀激情?他们正是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才真正走近了语文、走人了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善挖教材,研究教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只有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才能真正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①抑扬顿挫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就会给人语言平淡的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人手,提高口头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②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须善于应用设置悬念、反问、夸张等技法,使课堂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成为教师、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但这些技法的应用,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是我们应该在备课中设计到的,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追求新颖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活”,完全释放激情,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在语言上,不仅要流畅准确,还要富有情感,具有清冽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换句话说,就是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使教师语言具有情感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洗练准确,生动丰富,还要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准确。声情并茂充满磁性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欣然入耳,愉悦身心,自觉成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对所学的知识刻骨铭心。如在讲授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讽刺幽默小说《变色龙》时,要针对课文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丰富准确、风趣幽默的朗读感让学生仔细品味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的几次变化,使学生能够在心里更深刻地刻画出一个对上献媚、对下欺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官僚的形象,在惹人发笑的同时,启人深思。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有趣的练习或知识性幽默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阳县实验中学)
一、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激励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置身学生中间,指点路径,共同讨论,指出解决办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既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比如在公开课中,老师可课前先问:“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学生都说:“不紧张。”老师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除了。老师说:“我们要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在这里,老师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借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图片、视频短片、生动活泼的动画等切入新课,能够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
三、使用生动的语言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而我们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对文化的传递,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笔者认为,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多情”,其次要让自己由一个“教书工匠”向一个“演员”过渡,用高超的“演技”来征服学生。这种“多情”,不是自作多情;这种演技,不是矫揉造作。要做到这两点,可以说,激情是源动力。那么激情从何而生呢?翻阅每一个语文教育大师的历史,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李镇西,没有哪一个不是怀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没有哪一个不是满怀激情?他们正是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才真正走近了语文、走人了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善挖教材,研究教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只有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才能真正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①抑扬顿挫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就会给人语言平淡的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人手,提高口头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②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须善于应用设置悬念、反问、夸张等技法,使课堂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成为教师、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但这些技法的应用,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是我们应该在备课中设计到的,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追求新颖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活”,完全释放激情,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在语言上,不仅要流畅准确,还要富有情感,具有清冽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换句话说,就是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使教师语言具有情感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洗练准确,生动丰富,还要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准确。声情并茂充满磁性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欣然入耳,愉悦身心,自觉成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对所学的知识刻骨铭心。如在讲授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讽刺幽默小说《变色龙》时,要针对课文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丰富准确、风趣幽默的朗读感让学生仔细品味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的几次变化,使学生能够在心里更深刻地刻画出一个对上献媚、对下欺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官僚的形象,在惹人发笑的同时,启人深思。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有趣的练习或知识性幽默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阳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