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防控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10例,分析全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51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共40例(7.8%)。经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等都是诱发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切口感染,临床上应对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患者采取针对性术后强化感染防控护理措施。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
普外科手术操作常会对切口组织产生刺激,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状况等都会对切口感染产生影响。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就会加重患者生理与心理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手术预后、诱发脓毒血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为了解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诱发因素,针对性采取术后抗感染措施,本次研究对我院51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10例,其中男292例,女218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7.1±2.8)岁;胃穿孔52例、痔疮59例、甲状腺瘤90例、腹股沟斜疝102例、阑尾炎207例。
1.2 方法
搜集5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切口细菌学检查结果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例数,对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普外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不同的体重、合并症、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引流与否患者的感染率。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共40例(7.8%)。经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等都是诱发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比结果见表1。
表 1 40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 n 切口感染例数 切口感染率(%) x2 P
年龄 <60 349 25 7.2 4.806 0.022
>60 161 15 9.3
糖尿病 有 51 6 11.8 4.152 0.019
无 459 34 7.4
肥胖情况 肥胖 167 21 12.6 8.001 0.007
正常 343 19 5.5
住院时间 ≥5d 380 17 4.5 9.052 0.006
<5d 130 23 17.7
切口大小 <10cm 299 17 5.7 9.116 0.006
≥10cm 211 23 10.9
手术时间 <3h 309 13 4.2 13.051 0.004
≥3h 201 27 13.4
切口引流 有 391 32 8.2 3.958 0.015
无 119 8 6.7
侵入操作 有 311 30 9.7 4.557 0.019
无 199 10 5.0
切口类型 Ⅰ 44 2 4.6 10.994 0.005
Ⅱ 338 24 7.1
Ⅲ 128 14 10.9
3 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切口感染(infection of incisional wound)。据国外学者统计[2],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总感染率为4.75%。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后,会打乱原先术后康复计划及强化治疗计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大患者痛苦,延长术后投入正常工作所需时间。研究表明[3],若院方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切口恢复情况加强感染预防,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同的普外科患者体质不同,但会因病情及手术操作出现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减弱,从而加大术后感染率,老年患者及肥胖、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患者容易在术后康复期间出现切口感染现象。老年患者本身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减退现象,且多伴动脉粥样硬化,术后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切口部分的组织对细菌入侵的炎性反应能力减弱,因而更易发生切口感染。国外学者统计[4],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中,约有8.5%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是14岁以下儿童的6倍。另外,体质虚弱状态下,人体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免疫功能减弱,更易发生切口感染。由于手术刺激和病情影响,一些患者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等会产生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骨髓粒细胞祖细胞大量增殖,并缩短细胞周期,从而增强成熟细胞趋化作用及杀菌功能,相对减少体液免疫各类成分,直接或间接诱发切口感染。若患者肥胖,则心血管健康状况堪忧,且由于腹部皮下脂肪过厚,局部脂肪组织血液循环欠佳,手术刺激及病情影响会导致腹部脂肪组织液化、坏死,从而诱发切口术后感染。若患者合并糖尿病,则体内胰岛素水平过低,不能满足机体术后恢复过程中切口部分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酵解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不能供机体红细胞、白细胞、内脏细胞和脑细胞的正常糖代谢,细胞能量缺乏,尤其是血糖≥11.2mmol/L环境下,机体白细胞功能严重受到抑制,局部感染几率增高。而且,糖尿病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加厚,對机体组织毛血管炎性反应、渗出作用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诱发切口感染[5]。
总之,本次研究通过对51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根据手术情况及患者体质、恢复情况等采取针对性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术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蒋晓琴.普外科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76-2077.
[2] 汪亨通,项和平,张长乐等.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36):66-67.
[3] 叶燕婷.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7.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
普外科手术操作常会对切口组织产生刺激,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状况等都会对切口感染产生影响。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就会加重患者生理与心理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手术预后、诱发脓毒血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为了解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诱发因素,针对性采取术后抗感染措施,本次研究对我院51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10例,其中男292例,女218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7.1±2.8)岁;胃穿孔52例、痔疮59例、甲状腺瘤90例、腹股沟斜疝102例、阑尾炎207例。
1.2 方法
搜集5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切口细菌学检查结果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例数,对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普外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不同的体重、合并症、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引流与否患者的感染率。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共40例(7.8%)。经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等都是诱发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比结果见表1。
表 1 40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 n 切口感染例数 切口感染率(%) x2 P
年龄 <60 349 25 7.2 4.806 0.022
>60 161 15 9.3
糖尿病 有 51 6 11.8 4.152 0.019
无 459 34 7.4
肥胖情况 肥胖 167 21 12.6 8.001 0.007
正常 343 19 5.5
住院时间 ≥5d 380 17 4.5 9.052 0.006
<5d 130 23 17.7
切口大小 <10cm 299 17 5.7 9.116 0.006
≥10cm 211 23 10.9
手术时间 <3h 309 13 4.2 13.051 0.004
≥3h 201 27 13.4
切口引流 有 391 32 8.2 3.958 0.015
无 119 8 6.7
侵入操作 有 311 30 9.7 4.557 0.019
无 199 10 5.0
切口类型 Ⅰ 44 2 4.6 10.994 0.005
Ⅱ 338 24 7.1
Ⅲ 128 14 10.9
3 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切口感染(infection of incisional wound)。据国外学者统计[2],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总感染率为4.75%。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后,会打乱原先术后康复计划及强化治疗计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大患者痛苦,延长术后投入正常工作所需时间。研究表明[3],若院方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切口恢复情况加强感染预防,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同的普外科患者体质不同,但会因病情及手术操作出现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减弱,从而加大术后感染率,老年患者及肥胖、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过长、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引流、手术侵入操作、Ⅱ类及Ⅲ类切口患者容易在术后康复期间出现切口感染现象。老年患者本身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减退现象,且多伴动脉粥样硬化,术后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切口部分的组织对细菌入侵的炎性反应能力减弱,因而更易发生切口感染。国外学者统计[4],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中,约有8.5%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是14岁以下儿童的6倍。另外,体质虚弱状态下,人体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免疫功能减弱,更易发生切口感染。由于手术刺激和病情影响,一些患者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等会产生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骨髓粒细胞祖细胞大量增殖,并缩短细胞周期,从而增强成熟细胞趋化作用及杀菌功能,相对减少体液免疫各类成分,直接或间接诱发切口感染。若患者肥胖,则心血管健康状况堪忧,且由于腹部皮下脂肪过厚,局部脂肪组织血液循环欠佳,手术刺激及病情影响会导致腹部脂肪组织液化、坏死,从而诱发切口术后感染。若患者合并糖尿病,则体内胰岛素水平过低,不能满足机体术后恢复过程中切口部分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酵解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不能供机体红细胞、白细胞、内脏细胞和脑细胞的正常糖代谢,细胞能量缺乏,尤其是血糖≥11.2mmol/L环境下,机体白细胞功能严重受到抑制,局部感染几率增高。而且,糖尿病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加厚,對机体组织毛血管炎性反应、渗出作用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诱发切口感染[5]。
总之,本次研究通过对51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根据手术情况及患者体质、恢复情况等采取针对性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术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蒋晓琴.普外科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76-2077.
[2] 汪亨通,项和平,张长乐等.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36):66-67.
[3] 叶燕婷.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