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破除“垃圾围城”困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两网融合”模式的推行势在必行。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的因素有机结合的优势,首先明确影响因子体系的建立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目标,从政策支撑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参与主体、链条完善性、处理工艺与技术五个一级影响因子出发,共界定20项二级影响因子,进而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根据专家商议确定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通过合成影响因子权重确定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模式的影响因子体系中各因子综合权重,为各地自我定位、确定阶段性任务布置顺序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网融合;影响因子;层次分析法
一、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垃圾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生活环境饱受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2010年以来,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快速上升,2010~2017年年均增长率4.5%,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亿吨,其中202 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了 20194.4 万吨,占其绝大部分。具体到山东来看,2013~2017年间全省垃圾清运量共计6400.87万吨,其中2017年的垃圾清运量达1591.31万吨,年增幅达到8.53%,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攀升、末端生活垃圾处理任务不断加重,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垃圾围城”形势严峻。要破除困境,需要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层面发力,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严控垃圾末端处理的污染程度。为更好地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十三五规划将“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进而实现‘两网融合’”提上日程。“两网融合”即垃圾清运网与再生资源网的充分融合,是打造“智慧城市”垃圾回收生态链的必经之路,也是创建“无废城市”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发挥垃圾清运网和再生资源网的合力,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然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工作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17年城市环卫系统清运了2.15亿吨垃圾,2017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量为2.82亿吨,其中约 6000万吨来源于生活垃圾,垃圾产生量与回收量不成比例。目前,“两网融合”仍处于试点阶段,山东省内除济南、青岛、泰安三个首批强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外,其余城市起步较晚、在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因地制宜制定阶段性计划的问题。本文依据山东省各地实际情况,通过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方面的把握,探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的影响因子进行權重界定,为各地精确自我定位、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计划任务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二、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概况与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的,此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系统工程问题中,用于将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有机地结合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具有说服力的结果。此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通过一致性检验过的判断矩阵形成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进而形成有根据的判断依据。
(二)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影响因子指标是基于整个垃圾治理链条的视角,根据在整个链条中直接或间接对“两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有着影响的方面进行选取,力图在影响因子模型构建中能够保持垃圾治理链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期更加全面地反映在整个垃圾治理系统中影响因子作用实效的权重。
2.适用性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两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有着普遍可行的操作,但是具体到山东省来看,由于山东省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等特征,省内各地在垃圾治理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异性。该模型在考虑全国“通病”的同时,着力于根据山东省现状选取主要影响因子,构建适合于山东省状况的影响因子模型。
3.客观性原则
影响因子选取和判断矩阵的构建依据对历史文献的阅读,综合考虑实地考察中各地所反映的问题,力求在给出影响因子模型的过程中剔除主观判断对指标的干扰,达到较高一致性的目标。
(三)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模型的指标及意义
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垃圾处理链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在不同的层面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整个工程的普遍落地。在推进前端垃圾分类积极落实阶段,谭文柱(2011)、杨凌等(2009)、彭德雷(2011)和刘宇熹(2012)等分析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法律法规、政府考核等因素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另外具体到每个主体的行为,孙其昂等(2014)认为外在因素的强制和诱导与居民内在态度转化之间的链接能否达成是影响垃圾分类绩效的关键,内在态度即相关主体的微观行为主要包括责任义务、环境意识的道德感召等,苏为华等(2018)认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结构都是有关生活垃圾处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在后端处理方面,李定龙等(2004)认为生态稳定性、当地公众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处理模式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对文献及山东省实际考察情况的整合,本文主要以目标层、一级影响因子层、二级影响因子层为结构,从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参与主体、链条完善性、处理工艺与技术五个方面提出针对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模式的6个一级影响因子,下设共20个二级因子。
(四)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的层次分析 1. 构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判断矩阵A,一级影响因子——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参与主体、链条完善性、处理工艺的判断矩阵B1、B2、B3、B4、B5分别为:
观察可知,在一级影响因子中,政策保障体系效用最大,其次是处理工艺与技术及社会环境氛围,链条完善性和参与主体的影响效用仍不可忽视。
观察可知,在一级影响因子“政策保障体系”下,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发行起着决定的作用。宣传教育及补贴、督导等起着不同的辅助作用。
观察可知,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和氛围能够很好地引领推行“两网融合”,并间接通过舆论、习惯、群体行为等中观层面发挥作用。
观察可知,在“参与主体”这一微观层面,主体的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起着较大的作用,但具体实施时必要的知识和从业人员素质也切实影响着“两网融合”推行的效果。
观察可知,在“链条完善性”层次下,处理能力——企业的主导建设起着较大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也为链条的完善提供了较大的助力。作为新兴行业,其规范程度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其重叠成本和运行的流畅性也影响着这一链条铺设的效果。
观察可知,处理方式的环境污染性和处理体量与资源占用情况是该因子下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另外,“两网融合”亟待创新工艺的发展,且处理方式的社会认可度也进一步保障了处理工艺的有效、稳定的运行。
2. 各项影响因子权重的合成
观察可知,强制性垃圾分类的政策与法规、宣传教育政策与教育投入、社会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氛围、处理方式的环境污染性、处理体量与资源占用情况分别是影响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效用最大的五个因子,分别从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处理工艺与技术三个一级因子得到体现。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模型结论与指导
由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模式的影响因子模型观察可知,从较大层次上而言,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处理工艺与技术三个一级因子在整个影响效用中占据较大的权重,因而决定了合成权重指数下前五项二级影响因子均归属于此三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主体和链条完善性两项一级因子虽在同层间拥有较低的权重系数,但作为“两网融合”实际开展的保障因素,其在模式的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其中占据权重较大的主体意识与处理资质的企业因子。
(二)精确自我定位
各地在因地制宜、积极响应全省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号召的情况下,应事先对自身进行精确定位,以准确把握自身垃圾治理水平、“两网融合”程度,明确各方面短板。各地可在当地垃圾处理链条的各阶段参与主体中选取有代表性、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照各个指标对当地垃圾治理水平、“两网融合”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参见李克特量表的标准形式对二十项指标设计问卷,在处理数据时将各个等级对应为分值,并根据各因子权重系数合成最终评分表,以测定各地实际水平。
(三)重点方向与发展
各地在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身短板和主要制约因素后,可根据上述影响因子权重大小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按照轻重缓急、必要性大小安排未来发展计划,通过“先主要发展+后细节完善”的方式最终实现全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目标。现根据重点影响因子和普遍情况列举以下举措建议。
1. 政策法规先行
通過上述研究发现,政策支撑体系是同级影响因子中的关键性指标。各地在推进“两网融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过程中应将政策法规放在首位,通过强制性立法推进垃圾分类事业的进行,通过督导制度等具体政策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通过政策补贴等宏观层面的措施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化和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网的处理水平,进而更好地实现两网相接、融合。
2. 加强宣传教育投入,以培养社会价值观
宣传教育投入、社会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氛围都是影响各地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各地应积极针对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加大宣传教育投入,采用易接受、适用性强的宣传教育手段培养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观,营造“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氛围,从软实力、深层次推进“两网融合”。
3. 提高创新能力,严控处理工艺的资源环境影响范围
根据资源、生活习惯等条件创新垃圾处理工艺,降低资源占用率和环境污染性也在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系统工程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各地应当积极发展当地企业、学校利用当地优势条件、特色资源,针对短板和劣势探索创新的处理工艺,力求新型工艺能够在最大程度满足“无害化”和资源占用率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 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
[3]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回收总量情况回顾2018年金属类再生资源细分回收总量统计[J].资源再生,2019(06):32-34.
[4]乔敏.垃圾分类的“山东步调”[J].走向世界,2019(32):18-21.
[5]朱茵,孟志勇,阚叔愚.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119-122.
[6]谭文柱.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7):95-101.
[7]杨凌,李国平,元方.发达国家城市固体废弃物减量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06):8-12.
[8]彭德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规制——基于对澳大利亚城市的考察[J].政法学刊,2011,28(03):86-91.
[9]刘宇熹,迟琳娜,谢家平.垃圾减量化模式与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238-241+250.
[10]孙其昂,孙旭友,张虎彪.为何不能与何以可能: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以实施的“结”与“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6):63-67.
[11]苏为华,赵丽莉,刘相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绩效的影响因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6):73-87.
[12]李定龙,王晋,张凤娥,陈耀才,蔡雨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子[J].环境卫生工程:2004(04):223-226.
[13]潘永刚,周汉城,唐艳菊.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09(12):13-20.
[14]楚存坤,孙思琴,韩丰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6):86-9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两网融合;影响因子;层次分析法
一、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垃圾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生活环境饱受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2010年以来,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快速上升,2010~2017年年均增长率4.5%,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亿吨,其中202 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了 20194.4 万吨,占其绝大部分。具体到山东来看,2013~2017年间全省垃圾清运量共计6400.87万吨,其中2017年的垃圾清运量达1591.31万吨,年增幅达到8.53%,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攀升、末端生活垃圾处理任务不断加重,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垃圾围城”形势严峻。要破除困境,需要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层面发力,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严控垃圾末端处理的污染程度。为更好地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十三五规划将“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进而实现‘两网融合’”提上日程。“两网融合”即垃圾清运网与再生资源网的充分融合,是打造“智慧城市”垃圾回收生态链的必经之路,也是创建“无废城市”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发挥垃圾清运网和再生资源网的合力,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然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工作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17年城市环卫系统清运了2.15亿吨垃圾,2017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量为2.82亿吨,其中约 6000万吨来源于生活垃圾,垃圾产生量与回收量不成比例。目前,“两网融合”仍处于试点阶段,山东省内除济南、青岛、泰安三个首批强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外,其余城市起步较晚、在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因地制宜制定阶段性计划的问题。本文依据山东省各地实际情况,通过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方面的把握,探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的影响因子进行權重界定,为各地精确自我定位、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计划任务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二、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概况与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的,此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系统工程问题中,用于将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有机地结合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具有说服力的结果。此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通过一致性检验过的判断矩阵形成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进而形成有根据的判断依据。
(二)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影响因子指标是基于整个垃圾治理链条的视角,根据在整个链条中直接或间接对“两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有着影响的方面进行选取,力图在影响因子模型构建中能够保持垃圾治理链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期更加全面地反映在整个垃圾治理系统中影响因子作用实效的权重。
2.适用性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两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有着普遍可行的操作,但是具体到山东省来看,由于山东省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等特征,省内各地在垃圾治理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异性。该模型在考虑全国“通病”的同时,着力于根据山东省现状选取主要影响因子,构建适合于山东省状况的影响因子模型。
3.客观性原则
影响因子选取和判断矩阵的构建依据对历史文献的阅读,综合考虑实地考察中各地所反映的问题,力求在给出影响因子模型的过程中剔除主观判断对指标的干扰,达到较高一致性的目标。
(三)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模型的指标及意义
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垃圾处理链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在不同的层面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整个工程的普遍落地。在推进前端垃圾分类积极落实阶段,谭文柱(2011)、杨凌等(2009)、彭德雷(2011)和刘宇熹(2012)等分析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法律法规、政府考核等因素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另外具体到每个主体的行为,孙其昂等(2014)认为外在因素的强制和诱导与居民内在态度转化之间的链接能否达成是影响垃圾分类绩效的关键,内在态度即相关主体的微观行为主要包括责任义务、环境意识的道德感召等,苏为华等(2018)认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结构都是有关生活垃圾处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在后端处理方面,李定龙等(2004)认为生态稳定性、当地公众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处理模式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对文献及山东省实际考察情况的整合,本文主要以目标层、一级影响因子层、二级影响因子层为结构,从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参与主体、链条完善性、处理工艺与技术五个方面提出针对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模式的6个一级影响因子,下设共20个二级因子。
(四)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的层次分析 1. 构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影响因子判断矩阵A,一级影响因子——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参与主体、链条完善性、处理工艺的判断矩阵B1、B2、B3、B4、B5分别为:
观察可知,在一级影响因子中,政策保障体系效用最大,其次是处理工艺与技术及社会环境氛围,链条完善性和参与主体的影响效用仍不可忽视。
观察可知,在一级影响因子“政策保障体系”下,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发行起着决定的作用。宣传教育及补贴、督导等起着不同的辅助作用。
观察可知,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和氛围能够很好地引领推行“两网融合”,并间接通过舆论、习惯、群体行为等中观层面发挥作用。
观察可知,在“参与主体”这一微观层面,主体的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起着较大的作用,但具体实施时必要的知识和从业人员素质也切实影响着“两网融合”推行的效果。
观察可知,在“链条完善性”层次下,处理能力——企业的主导建设起着较大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也为链条的完善提供了较大的助力。作为新兴行业,其规范程度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其重叠成本和运行的流畅性也影响着这一链条铺设的效果。
观察可知,处理方式的环境污染性和处理体量与资源占用情况是该因子下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另外,“两网融合”亟待创新工艺的发展,且处理方式的社会认可度也进一步保障了处理工艺的有效、稳定的运行。
2. 各项影响因子权重的合成
观察可知,强制性垃圾分类的政策与法规、宣传教育政策与教育投入、社会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氛围、处理方式的环境污染性、处理体量与资源占用情况分别是影响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效用最大的五个因子,分别从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处理工艺与技术三个一级因子得到体现。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模型结论与指导
由山东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模式的影响因子模型观察可知,从较大层次上而言,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环境氛围、处理工艺与技术三个一级因子在整个影响效用中占据较大的权重,因而决定了合成权重指数下前五项二级影响因子均归属于此三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主体和链条完善性两项一级因子虽在同层间拥有较低的权重系数,但作为“两网融合”实际开展的保障因素,其在模式的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其中占据权重较大的主体意识与处理资质的企业因子。
(二)精确自我定位
各地在因地制宜、积极响应全省普遍推行“两网融合”模式号召的情况下,应事先对自身进行精确定位,以准确把握自身垃圾治理水平、“两网融合”程度,明确各方面短板。各地可在当地垃圾处理链条的各阶段参与主体中选取有代表性、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照各个指标对当地垃圾治理水平、“两网融合”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参见李克特量表的标准形式对二十项指标设计问卷,在处理数据时将各个等级对应为分值,并根据各因子权重系数合成最终评分表,以测定各地实际水平。
(三)重点方向与发展
各地在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身短板和主要制约因素后,可根据上述影响因子权重大小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按照轻重缓急、必要性大小安排未来发展计划,通过“先主要发展+后细节完善”的方式最终实现全省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目标。现根据重点影响因子和普遍情况列举以下举措建议。
1. 政策法规先行
通過上述研究发现,政策支撑体系是同级影响因子中的关键性指标。各地在推进“两网融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过程中应将政策法规放在首位,通过强制性立法推进垃圾分类事业的进行,通过督导制度等具体政策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通过政策补贴等宏观层面的措施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化和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网的处理水平,进而更好地实现两网相接、融合。
2. 加强宣传教育投入,以培养社会价值观
宣传教育投入、社会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氛围都是影响各地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各地应积极针对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加大宣传教育投入,采用易接受、适用性强的宣传教育手段培养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观,营造“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氛围,从软实力、深层次推进“两网融合”。
3. 提高创新能力,严控处理工艺的资源环境影响范围
根据资源、生活习惯等条件创新垃圾处理工艺,降低资源占用率和环境污染性也在有效推进“两网融合”的系统工程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各地应当积极发展当地企业、学校利用当地优势条件、特色资源,针对短板和劣势探索创新的处理工艺,力求新型工艺能够在最大程度满足“无害化”和资源占用率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 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
[3]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回收总量情况回顾2018年金属类再生资源细分回收总量统计[J].资源再生,2019(06):32-34.
[4]乔敏.垃圾分类的“山东步调”[J].走向世界,2019(32):18-21.
[5]朱茵,孟志勇,阚叔愚.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119-122.
[6]谭文柱.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7):95-101.
[7]杨凌,李国平,元方.发达国家城市固体废弃物减量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06):8-12.
[8]彭德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规制——基于对澳大利亚城市的考察[J].政法学刊,2011,28(03):86-91.
[9]刘宇熹,迟琳娜,谢家平.垃圾减量化模式与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238-241+250.
[10]孙其昂,孙旭友,张虎彪.为何不能与何以可能: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以实施的“结”与“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6):63-67.
[11]苏为华,赵丽莉,刘相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绩效的影响因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6):73-87.
[12]李定龙,王晋,张凤娥,陈耀才,蔡雨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子[J].环境卫生工程:2004(04):223-226.
[13]潘永刚,周汉城,唐艳菊.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09(12):13-20.
[14]楚存坤,孙思琴,韩丰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6):86-9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