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什么——“认识”儿童之考古与反思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info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儿童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当下,儿童话语既呈现蓬勃之势,也包含“认识”隐忧.儿童意识的诞生,将儿童从成人群体中区分出来,获得了特殊性,但也导致出现了儿童与成人二元对立的认识思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客观差异,儿童的未成熟状态造成了儿童认识中的进步主义路向,引发教育将儿童导向“成熟”和“理性”的努力,促使人们产生对儿童天性的乡愁和复古情怀.身为教育者和成年人,需提升儿童认识的自觉性,懂得尊重儿童,积极发现儿童的力量,保持对儿童和童年的敬畏.
其他文献
意识三态观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框架.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共生的意识生态建设和由内而外的意识心态修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路径.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化、意识生态建设表面化、意识心态修养被动化.今后要重视意识三态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基于“政治认知”向基于“利益共识”“文化了解”“情感交融”和“生命自觉”深入转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生活化和生命化,促进师生植根于生活实践和生命
童年是人类生活和文明的原点、根基.对儿童的发现是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童年的损毁、儿童的异化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发现儿童”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要补上这块短板,同时树立新的目标,即不只是要发现儿童,而且要发现“伟大儿童”.面对儿童所体现的天命天性,成人应当心存敬畏.永恒的儿童引领我们前进,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发现儿童,追随儿童”,将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教育、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