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矿业的近代化发展,矿工运动成为社会矛盾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1927年以后,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不得不从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劳资协调"作为处理劳资关系的政策目标。从表面上看,矿业劳资纠纷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劳资协调的目标似乎得以实现。但实际上,这种协调是建立在劳资组织力量的不均等以及矿工牺牲自己权益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被动的"协调"。事实表明,不把提高工人待遇、福利以及各种权利作为目的的"协调",是一种口惠实不至的"协调",根本无法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