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维之间的纽带,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第一,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学生是否已经读懂文章,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展开联想,活跃课堂气氛。第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呢?
一、变肯问为巧问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问题太多,学生陷入被追问的状态之中,课堂气氛变得太过紧张;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得到答案,结果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问题太易,又成为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的虚设,而无实质的内容。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巧抓文章特色
选入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或字字珠玑、文采斐然……我们以教材最能引人注意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提问,那么教材的魅力便为我们的问题加上了砝码。
2.于疑处设问
备课时,教师要对一篇文章哪些地方学生会感兴趣作出预计,抓住这些点进行提问。
如一位教师在教《祝福》时这么提问:“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
又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针对这两句话,我在上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又“是我的学生”,又“不是我的学生”,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对“相互矛盾”的语句中,热情赞颂了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表示了自己对刘和珍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
像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争相回答。
3.学会“包装”问题
若想课堂的气氛轻松、活泼、愉悦,那么教师的提问方式一定要轻松。如果课堂的问题也像考试的问题一样严肃,那么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怎能指望学生讲出既生动又贴切的答案呢?我们不妨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聊天式的提问,给问题加上情景,让问题变得生动一点;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或者让问题变得幽默一些,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很注意提问的方式,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二、变被动为主动
这里所提的被动与主动都是相对学生而言的。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不妨多多尝试让学生主动提问。比如:设计一张预习反馈卡,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写在卡片上上交。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针对学生进行备课,还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笔者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曾这样尝试,先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提出。笔者注意改变了提问时的表述,如:“有几个同学觉得文中的这句话不懂,哪位同学能帮忙解答?”这堂课,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既热烈又轻松。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所以有时候教师与其绞尽脑汁地去设计课堂问题,不如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质疑,然后从中获取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讨。同样的问题,从教师的口中问出与从学生口中问出给学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学生,而面对同学的问题自己仿佛又变成了教师。同学的提问,大部分学生认为同学的问题是简单的,自己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而教师的问题则不一定。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课堂就会显得轻松,学生也不会有被追问的感觉。
三、变封闭为开放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若舍弃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师生才能真正展开对话。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理解,对精彩的分析给予鼓励,对于与一般性理解不同的答案给予包容,对于一些浅层次的理解给予引导,而不应该以预设的标准答案来凌驾于学生之上。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思潮如海的灵活思维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呢?
一、变肯问为巧问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问题太多,学生陷入被追问的状态之中,课堂气氛变得太过紧张;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得到答案,结果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问题太易,又成为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的虚设,而无实质的内容。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巧抓文章特色
选入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或字字珠玑、文采斐然……我们以教材最能引人注意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提问,那么教材的魅力便为我们的问题加上了砝码。
2.于疑处设问
备课时,教师要对一篇文章哪些地方学生会感兴趣作出预计,抓住这些点进行提问。
如一位教师在教《祝福》时这么提问:“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
又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针对这两句话,我在上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又“是我的学生”,又“不是我的学生”,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对“相互矛盾”的语句中,热情赞颂了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表示了自己对刘和珍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
像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争相回答。
3.学会“包装”问题
若想课堂的气氛轻松、活泼、愉悦,那么教师的提问方式一定要轻松。如果课堂的问题也像考试的问题一样严肃,那么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怎能指望学生讲出既生动又贴切的答案呢?我们不妨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聊天式的提问,给问题加上情景,让问题变得生动一点;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或者让问题变得幽默一些,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很注意提问的方式,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二、变被动为主动
这里所提的被动与主动都是相对学生而言的。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不妨多多尝试让学生主动提问。比如:设计一张预习反馈卡,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写在卡片上上交。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针对学生进行备课,还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笔者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曾这样尝试,先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提出。笔者注意改变了提问时的表述,如:“有几个同学觉得文中的这句话不懂,哪位同学能帮忙解答?”这堂课,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既热烈又轻松。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所以有时候教师与其绞尽脑汁地去设计课堂问题,不如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质疑,然后从中获取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讨。同样的问题,从教师的口中问出与从学生口中问出给学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学生,而面对同学的问题自己仿佛又变成了教师。同学的提问,大部分学生认为同学的问题是简单的,自己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而教师的问题则不一定。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课堂就会显得轻松,学生也不会有被追问的感觉。
三、变封闭为开放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若舍弃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师生才能真正展开对话。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理解,对精彩的分析给予鼓励,对于与一般性理解不同的答案给予包容,对于一些浅层次的理解给予引导,而不应该以预设的标准答案来凌驾于学生之上。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思潮如海的灵活思维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