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此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形成。本文认为民间借贷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由于风险防范手段的落后其信息不对称反而更加严重。本文的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有可能会驱逐出民间借贷市场上的低风险贷款人,贷款向高风险人聚集并最终引发借贷危机。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民间借贷
2011年4月以来,温州老板的跑路事件轮番发生,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每个跑路事件中,民间借贷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温州中小企业众多,民间借贷也异常活跃,两者相辅,成就了所谓的“温州模式”。时至今日,跑路事件让我们再一次审视温州模式,特别是民间借贷,如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防范民间借贷危机的再次发生。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研究民间借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有关的防治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与民间借贷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可以按照发生的时间分为两个方面,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交易后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信贷市场均衡分析。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的研究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巴伦和斯塔顿(Barron and Staten,2000)指出,在银行追求某一风险目标下,相较负面信息披露制,全面信息披露制下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比例更高。贾佩里和帕加诺(Jappeli and Pagano,1999)通过对43个国家的数据比较发现,即使对贷款人的法律保护程度不同,银行的贷款存量与所在国家的市场信息分布程度呈正相关。
民间借贷则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非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抵押或者担保来放贷,民间借贷更多是基于借款人的地缘、人缘或血缘关系以及对借款人人品的认知,其具有对抵押担保要求低、贷款发放快等特点,因此很适合需要融通资金的中小企业。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如浙江的温州,民间借贷非常普遍。根据央行温州支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有1100亿元,占当年全市银行贷款的20%。
针对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许多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赵晓菊(1999)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在于银行与企业主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史晋川、叶敏(2001)认为由于民间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信息成本上有明显优势,使得违约的可能性、道德风险在一个较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林毅夫、孙希方(2005)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且常常不能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收集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故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在信贷配给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基于信息优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是此番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却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借贷的另一面。每一个跑路事件都反映出民间借贷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是否真具有信息优势。实际上,考察这次危机的始末,我们发现许多贷款方并不清楚资金的最终流向甚至不关心,其提供资金仅仅是受高利率的诱惑以及对借款方的片面信任,很少使用风险防范手段。因此,民间借贷市场上贷款方并不一定具有相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其落后的风险管理反而有可能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目前已经有众多学者对此次借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但是很少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特别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危机形成的微观机理。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二、信息不對称下民间借贷市场短期均衡
(一)贷款人的行为策略
民间借贷市场上通常不需要提供抵押品。假设在没有抵押下,贷款人提供贷款,利率为,如果借款人到期履行合约,则贷款人获得本息,否则贷款人获得为0。由于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贷款人不愿去考察借款人投资项目的风险,其提供多少贷款仅取决于对借款人的信任以及借款人愿意提供的利率水平。设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免抵押贷款供给函数为,表示贷款人对于借款人在t期履约的一个概率估计,由于在假设情况下贷款人只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来推断履约概率,故也可以视为是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任度。=,这表示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贷款人对借款人越来越信任,认为其在t期履约的概率越来越高,其中为调整系数,值越小,表示贷款人越谨慎,每次对借款人信任度的提高幅度都很小,反之则相反。表示借款人i在t期愿意提供的利率水平,表示在t期时的社会借贷利率平均水平,在一定的信任度下,越高,则贷款人愿意提供越多的贷款。
由于信息不对称,为防范违约风险,贷款人的策略是如果借款人在合作中出现一次违约,则贷款人永不再向该借款人提供贷款。同时为防范贷款集中的风险,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设置了一个最大免抵押贷款比例。,为单一客户最大免抵押贷款比例,为贷款人的总可贷资金。当借款人要求的贷款超过,贷款人将要求借款人对超过部分提供抵押品。在t=1期,贷款人的免抵押贷款供给函数如图1(图中第一根曲线)所示。
在单个借款人下,贷款人愿意提供贷款的前提是: ,表示无风险利率。所以信任度为的借款人要想获得借款,其提供的利率必须满足:,故供给曲线于纵轴相交与。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供给曲线将往下移动,如图中展示了不同信任度下的供给函数。如果下一期社会借贷平均利率提高,根据供给函数可知,若想获得原先数量的贷款,则下一期的必须要提高,这表示供给曲线将向上移动。表示对单一客户的最大免抵押贷款额度,图中表示的是贷款人总可贷资金固定不变的情况,故不发生变动。 (二)借款人的行为策略
假设把借款人分为两类,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高风险借款人一直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并假设其总想获得更多的贷款。低风险借款人借款规模相对稳定,其所能承受的利率水平要显著小于高风险借款人。由于贷款人采取了违约就停贷的威胁策略,除非迫不得已,无论是低风险贷款人还是高风险贷款人都不敢违约。此外,由于贷款超过一定额度就需要提供抵押品,这已经大大减弱了该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高风险借款人,因此无论是低风险人还是高风险人都不倾向于超过最大免抵押贷款额度。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的贷款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
高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相对于低风险贷款人更加弯曲,这表示在利率下降时,高风险人的贷款需求增加要快于低风险借款人,而当利率上升时,高风险借款人的贷款减少要慢于低风险借款人。低风险贷款人的需求曲线与纵轴相较于点,表示当利率达到时,低风险借款人将停止贷款。
(三)借贷市场短期均衡
短期内社会平均借贷利率可视为不变,假设某个贷款人处刚进入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由于贷款人是根据信任度来决定贷款,假设贷款人对双方的初始信任度相同,则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面临的是同一条供给曲线,并且只要双方都一直履约,在之后若干个时期内他们面临的仍旧是同一条供给曲线。
如图3所示,低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用直线表示,高风险借款人的为曲线,两条需求曲线在A点相交。
在t=1期,双方获得了同样多的贷款并且支付同样高的利率。在t=2期,由于信任度获得同等上升,供给曲线下移,高风险借款人获得的贷款,支付的利率为,低风险人获得贷款为,支付的利率为,有,。到了t=3期,两者获得的贷款差距进一步拉开。到了t=4期,贷款人对于双方已经相当信任,这体现在供给函数与纵轴的交点已经下移至接近处,借款人获得的同等数量贷款的成本已经极大地降低。这时候高风险借款人对于贷款需求的本性就开始暴露,将会直接要求的借款。高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大幅右移与供给曲线交于点F,同时支付一个较高的利率。在和值较大的情况下,单个贷款人的加权平均利率将会上升,至。在上述过程中,贷款人对借款人越谨慎,信任度提高得越慢,越能延长这个过程的时间。
可见,高风险借款人通过承受较高的利率总能获得较多的贷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贷款差距的出现是各自供需平衡的結果,高风险借款人并没有改变贷款人对低风险借款人的供给函数,从而没有影响低风险贷款人所能获得的贷款数额,也即不存在贷款侵占现象。
三、模型的动态演进
尽管在短期内高风险借款人并没有对低风险借款人造成贷款侵占,但是在一定时间之后,其终将对低风险借款人造成贷款侵占,甚至有可能彻底逐出低风险借款人。
假设借贷市场上存在若干个贷款人,在信息共享下,某一贷款人能了解别的贷款人的授信情况,从而能够约束借款人通过隐瞒自己的信息从多处借贷的情况。但由于民间借贷机构大都处于灰色地带,并且构成复杂,信息不完全情况经常发生,实际上某一贷款人并不了解其他贷款人的授信情况,这使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当高风险借款人从上述贷款人处获得最大贷款额度后,为了继续获得贷款,其完全有可能隐瞒自己的信息从别的贷款人处获得贷款。随着高风险借款人逐渐从别的贷款人处也获得最大贷款额度,单个贷款人的加权平均利率上升逐渐会演化成社会平均利率的上升。
仍旧考虑之前贷款人的情况。如图4所示,由于社会平均利率的上升,贷款的供给曲线将会上移(从最下方的第四根位置移到了第三根),而且由于贷款人对借款人已经非常信任,供给曲线未来因为信任度下移已经基本不可能。在此情况下,高风险借款人会依然选择E*的贷款额度,其均衡处从F点移到了H点,支付一个高利率;低风险贷款人在原需求函数下均衡处从G 点变成K点,贷款规模受到了挤压,并且还不得不支付一个较高的利率。低风险贷款人如果希望维持原来贷款规模,支付的利率还要提高,如图中低风险贷款人的需求曲线向右转动,与供给曲线交于L点,L点相对于K点的利率进一步上升。低风险贷款人维持原借款规模的行为反过来又会提升社会平均利率,直到有部分低风险借款人不得不停止借款。如图中供给曲线继续上移(从下方第三根移到了第二根),与纵坐标交于 ,这使得最高只能承受的低风险贷款人停止借款,反而很可能加入贷款人的行列。这一过程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民间借贷利率会温和小幅上升,但实际上是社会借贷资金迅速向高风险借款人汇集,金融风险加大而实体经济空心化加剧。
当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调整时,往往也是泡沫破灭的时候。高风险贷款人终将会因为高息的债务出现流动性危机,违约风险加大。跑路事件引发的社会信用危机,会使得社会平均借贷利率骤然走高,原有贷款人愿意提供的免抵押最大贷款数额将大幅缩小,而新贷款人对借款人将更加谨慎,这使得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高风险贷款人最终因资金链条断链而破产,而借款人则损失惨重。
四、结语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讲,民间借贷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信息优势,这个范围的大小受限于一定的血缘、人缘和地缘,在这个范围内,民间借贷能显著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一旦民间借贷的广度突破了这个范围,其信息优势荡然无存。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揭露和风险提示,借贷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我国目前民间借贷还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一旦发生违约,很难获得法律保障,所以民间借贷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本文认为,要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民间借贷法
如前文分析,正是由于目前民间借贷处于的灰色法律地带,使得贷款人或者监管机构很难全面掌握资金的流向和规模,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适合国情的民间借贷法,明确不同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低风险借款人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同时提供高风险人的信息隐藏成本。
(二)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与引导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全面掌握民间借贷的发展动向,提高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民间借贷登记制度,对民间借款的合同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规范,明确只有经过登记的合同才受法律保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以此引导民间资金流向。
(三)适时培育中小金融机构
目前民间借贷组织形式松散,成分复杂,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其中很大一部分民间借贷已经脱离了其自身人缘、血缘或者地缘限定的范围,信息不对称很严重。因此有必要设立各种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利用其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措施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方.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07):35-44.
[2]赵晓菊.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05): 58-62.
[3]黄越.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2012(01):42-45.
[4]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08):25-27.
[5]安起雷.构建多层次民间借贷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2011(12):70-71.
[6]史晋川,叶敏.制度扭曲环境下的金融安排——温州案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1):63-68.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民间借贷
2011年4月以来,温州老板的跑路事件轮番发生,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每个跑路事件中,民间借贷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温州中小企业众多,民间借贷也异常活跃,两者相辅,成就了所谓的“温州模式”。时至今日,跑路事件让我们再一次审视温州模式,特别是民间借贷,如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防范民间借贷危机的再次发生。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研究民间借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有关的防治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与民间借贷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可以按照发生的时间分为两个方面,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交易后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信贷市场均衡分析。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的研究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巴伦和斯塔顿(Barron and Staten,2000)指出,在银行追求某一风险目标下,相较负面信息披露制,全面信息披露制下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比例更高。贾佩里和帕加诺(Jappeli and Pagano,1999)通过对43个国家的数据比较发现,即使对贷款人的法律保护程度不同,银行的贷款存量与所在国家的市场信息分布程度呈正相关。
民间借贷则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非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抵押或者担保来放贷,民间借贷更多是基于借款人的地缘、人缘或血缘关系以及对借款人人品的认知,其具有对抵押担保要求低、贷款发放快等特点,因此很适合需要融通资金的中小企业。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如浙江的温州,民间借贷非常普遍。根据央行温州支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有1100亿元,占当年全市银行贷款的20%。
针对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许多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赵晓菊(1999)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在于银行与企业主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史晋川、叶敏(2001)认为由于民间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信息成本上有明显优势,使得违约的可能性、道德风险在一个较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林毅夫、孙希方(2005)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且常常不能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收集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故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在信贷配给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基于信息优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是此番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却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借贷的另一面。每一个跑路事件都反映出民间借贷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是否真具有信息优势。实际上,考察这次危机的始末,我们发现许多贷款方并不清楚资金的最终流向甚至不关心,其提供资金仅仅是受高利率的诱惑以及对借款方的片面信任,很少使用风险防范手段。因此,民间借贷市场上贷款方并不一定具有相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其落后的风险管理反而有可能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目前已经有众多学者对此次借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但是很少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特别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危机形成的微观机理。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二、信息不對称下民间借贷市场短期均衡
(一)贷款人的行为策略
民间借贷市场上通常不需要提供抵押品。假设在没有抵押下,贷款人提供贷款,利率为,如果借款人到期履行合约,则贷款人获得本息,否则贷款人获得为0。由于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贷款人不愿去考察借款人投资项目的风险,其提供多少贷款仅取决于对借款人的信任以及借款人愿意提供的利率水平。设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免抵押贷款供给函数为,表示贷款人对于借款人在t期履约的一个概率估计,由于在假设情况下贷款人只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来推断履约概率,故也可以视为是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任度。=,这表示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贷款人对借款人越来越信任,认为其在t期履约的概率越来越高,其中为调整系数,值越小,表示贷款人越谨慎,每次对借款人信任度的提高幅度都很小,反之则相反。表示借款人i在t期愿意提供的利率水平,表示在t期时的社会借贷利率平均水平,在一定的信任度下,越高,则贷款人愿意提供越多的贷款。
由于信息不对称,为防范违约风险,贷款人的策略是如果借款人在合作中出现一次违约,则贷款人永不再向该借款人提供贷款。同时为防范贷款集中的风险,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设置了一个最大免抵押贷款比例。,为单一客户最大免抵押贷款比例,为贷款人的总可贷资金。当借款人要求的贷款超过,贷款人将要求借款人对超过部分提供抵押品。在t=1期,贷款人的免抵押贷款供给函数如图1(图中第一根曲线)所示。
在单个借款人下,贷款人愿意提供贷款的前提是: ,表示无风险利率。所以信任度为的借款人要想获得借款,其提供的利率必须满足:,故供给曲线于纵轴相交与。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供给曲线将往下移动,如图中展示了不同信任度下的供给函数。如果下一期社会借贷平均利率提高,根据供给函数可知,若想获得原先数量的贷款,则下一期的必须要提高,这表示供给曲线将向上移动。表示对单一客户的最大免抵押贷款额度,图中表示的是贷款人总可贷资金固定不变的情况,故不发生变动。 (二)借款人的行为策略
假设把借款人分为两类,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高风险借款人一直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并假设其总想获得更多的贷款。低风险借款人借款规模相对稳定,其所能承受的利率水平要显著小于高风险借款人。由于贷款人采取了违约就停贷的威胁策略,除非迫不得已,无论是低风险贷款人还是高风险贷款人都不敢违约。此外,由于贷款超过一定额度就需要提供抵押品,这已经大大减弱了该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高风险借款人,因此无论是低风险人还是高风险人都不倾向于超过最大免抵押贷款额度。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的贷款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
高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相对于低风险贷款人更加弯曲,这表示在利率下降时,高风险人的贷款需求增加要快于低风险借款人,而当利率上升时,高风险借款人的贷款减少要慢于低风险借款人。低风险贷款人的需求曲线与纵轴相较于点,表示当利率达到时,低风险借款人将停止贷款。
(三)借贷市场短期均衡
短期内社会平均借贷利率可视为不变,假设某个贷款人处刚进入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由于贷款人是根据信任度来决定贷款,假设贷款人对双方的初始信任度相同,则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借款人面临的是同一条供给曲线,并且只要双方都一直履约,在之后若干个时期内他们面临的仍旧是同一条供给曲线。
如图3所示,低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用直线表示,高风险借款人的为曲线,两条需求曲线在A点相交。
在t=1期,双方获得了同样多的贷款并且支付同样高的利率。在t=2期,由于信任度获得同等上升,供给曲线下移,高风险借款人获得的贷款,支付的利率为,低风险人获得贷款为,支付的利率为,有,。到了t=3期,两者获得的贷款差距进一步拉开。到了t=4期,贷款人对于双方已经相当信任,这体现在供给函数与纵轴的交点已经下移至接近处,借款人获得的同等数量贷款的成本已经极大地降低。这时候高风险借款人对于贷款需求的本性就开始暴露,将会直接要求的借款。高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曲线大幅右移与供给曲线交于点F,同时支付一个较高的利率。在和值较大的情况下,单个贷款人的加权平均利率将会上升,至。在上述过程中,贷款人对借款人越谨慎,信任度提高得越慢,越能延长这个过程的时间。
可见,高风险借款人通过承受较高的利率总能获得较多的贷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贷款差距的出现是各自供需平衡的結果,高风险借款人并没有改变贷款人对低风险借款人的供给函数,从而没有影响低风险贷款人所能获得的贷款数额,也即不存在贷款侵占现象。
三、模型的动态演进
尽管在短期内高风险借款人并没有对低风险借款人造成贷款侵占,但是在一定时间之后,其终将对低风险借款人造成贷款侵占,甚至有可能彻底逐出低风险借款人。
假设借贷市场上存在若干个贷款人,在信息共享下,某一贷款人能了解别的贷款人的授信情况,从而能够约束借款人通过隐瞒自己的信息从多处借贷的情况。但由于民间借贷机构大都处于灰色地带,并且构成复杂,信息不完全情况经常发生,实际上某一贷款人并不了解其他贷款人的授信情况,这使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当高风险借款人从上述贷款人处获得最大贷款额度后,为了继续获得贷款,其完全有可能隐瞒自己的信息从别的贷款人处获得贷款。随着高风险借款人逐渐从别的贷款人处也获得最大贷款额度,单个贷款人的加权平均利率上升逐渐会演化成社会平均利率的上升。
仍旧考虑之前贷款人的情况。如图4所示,由于社会平均利率的上升,贷款的供给曲线将会上移(从最下方的第四根位置移到了第三根),而且由于贷款人对借款人已经非常信任,供给曲线未来因为信任度下移已经基本不可能。在此情况下,高风险借款人会依然选择E*的贷款额度,其均衡处从F点移到了H点,支付一个高利率;低风险贷款人在原需求函数下均衡处从G 点变成K点,贷款规模受到了挤压,并且还不得不支付一个较高的利率。低风险贷款人如果希望维持原来贷款规模,支付的利率还要提高,如图中低风险贷款人的需求曲线向右转动,与供给曲线交于L点,L点相对于K点的利率进一步上升。低风险贷款人维持原借款规模的行为反过来又会提升社会平均利率,直到有部分低风险借款人不得不停止借款。如图中供给曲线继续上移(从下方第三根移到了第二根),与纵坐标交于 ,这使得最高只能承受的低风险贷款人停止借款,反而很可能加入贷款人的行列。这一过程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民间借贷利率会温和小幅上升,但实际上是社会借贷资金迅速向高风险借款人汇集,金融风险加大而实体经济空心化加剧。
当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调整时,往往也是泡沫破灭的时候。高风险贷款人终将会因为高息的债务出现流动性危机,违约风险加大。跑路事件引发的社会信用危机,会使得社会平均借贷利率骤然走高,原有贷款人愿意提供的免抵押最大贷款数额将大幅缩小,而新贷款人对借款人将更加谨慎,这使得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高风险贷款人最终因资金链条断链而破产,而借款人则损失惨重。
四、结语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讲,民间借贷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信息优势,这个范围的大小受限于一定的血缘、人缘和地缘,在这个范围内,民间借贷能显著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一旦民间借贷的广度突破了这个范围,其信息优势荡然无存。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揭露和风险提示,借贷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我国目前民间借贷还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一旦发生违约,很难获得法律保障,所以民间借贷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本文认为,要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民间借贷法
如前文分析,正是由于目前民间借贷处于的灰色法律地带,使得贷款人或者监管机构很难全面掌握资金的流向和规模,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适合国情的民间借贷法,明确不同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低风险借款人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同时提供高风险人的信息隐藏成本。
(二)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与引导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全面掌握民间借贷的发展动向,提高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民间借贷登记制度,对民间借款的合同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规范,明确只有经过登记的合同才受法律保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以此引导民间资金流向。
(三)适时培育中小金融机构
目前民间借贷组织形式松散,成分复杂,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其中很大一部分民间借贷已经脱离了其自身人缘、血缘或者地缘限定的范围,信息不对称很严重。因此有必要设立各种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利用其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措施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方.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07):35-44.
[2]赵晓菊.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05): 58-62.
[3]黄越.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2012(01):42-45.
[4]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08):25-27.
[5]安起雷.构建多层次民间借贷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2011(12):70-71.
[6]史晋川,叶敏.制度扭曲环境下的金融安排——温州案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1):63-68.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