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 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讳的是没新意,人云亦云。可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一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他们写起文章来,内容大同小异,语言干瘪,读之无味,其深层原因就是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文试就作文语言创新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生动形象
词语生动形象,富有个性,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们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到这个唯一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汉语中几千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选择、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词语的灵活搭配常常能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含蓄。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一般来说,“山”是不能用来“读”的,可是用在这里却妙不可言,它有“看,思考,体会,领悟” 等丰富涵义,是其他词语不能代替的。再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段话:“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这段话把抽象事物“失败”当作具体事物来写,生动地描绘出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时那种失败不馁,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光辉形象。
二、句式灵活
句式灵活常常表现为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白话句式和文言句式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
鲁迅《祝福》有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就用了变式句,将定语“空的”倒置在中心语之后,强调祥林嫂讨饭的破碗里什么也没有,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境遇,令人耳目一新。如果用了常式句,就没有强调的作用,显得很一般。整句是指整齐匀称的的句子,多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散句 指字数不拘,参差错落的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秦牧《土地》) 这是一个整散句结合的典型例子。其中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我们写文章应力求通俗易懂,一般情况都应使用白话句式;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可以选用文言句式。在白话文里,偶尔使用一些文言句式,比较引人注目,因而具有强调语义的作用。例如:“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忱向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段话先正面说明执行十大救国纲领能保卫祖国,战胜日寇,用的是白话句式,然后换了文言句式“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从反面强调了不执行十大救国纲领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同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三、善用修辞
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文采,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如毛泽东描述革命的高潮将要迅速到来时,是这样写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望着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这段比喻很精彩,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革命形势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仿佛就在眼前,抬头就能看得到,伸手就能触摸到,加之运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豪情满怀,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再如,“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流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道出了一个真理:聪明的人深思熟虑,厚积薄发,字字珠玑;平庸的人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句句废话。
善用排比可以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加重感情。如,有这么一段文字:“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着和希望。”这一段话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议论抒情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把欣赏大自然所得到的理趣和人生启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
好的文章还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说服力和趣味性。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再如:“巴尔干战火刚刚燃烧时,俄罗斯表现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姿态,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以上是明引,用引号标示。引用也可以暗引,如:“这几天我对他捉摸不定,他来无影,去无踪,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像雾像雨又像风”是一句歌词,在这里没有明确标示出来,属于暗引。
四、文句有意蕴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富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启迪,以及联想的收获。要写出文章的意蕴,需要常常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只要用心追求,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写一些这样的句子并不难。如关于生活、思想、学习等,我们完全可以写出类似下面这样一些哲语佳句:“在人生的关节和转弯的地方,要学会转身。”“一次心灵的选择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一生都追赶春天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
(侯 燕,河南省三门峡市财经学校)
一、生动形象
词语生动形象,富有个性,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们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到这个唯一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汉语中几千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选择、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词语的灵活搭配常常能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含蓄。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一般来说,“山”是不能用来“读”的,可是用在这里却妙不可言,它有“看,思考,体会,领悟” 等丰富涵义,是其他词语不能代替的。再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段话:“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这段话把抽象事物“失败”当作具体事物来写,生动地描绘出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时那种失败不馁,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光辉形象。
二、句式灵活
句式灵活常常表现为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白话句式和文言句式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
鲁迅《祝福》有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就用了变式句,将定语“空的”倒置在中心语之后,强调祥林嫂讨饭的破碗里什么也没有,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境遇,令人耳目一新。如果用了常式句,就没有强调的作用,显得很一般。整句是指整齐匀称的的句子,多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散句 指字数不拘,参差错落的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秦牧《土地》) 这是一个整散句结合的典型例子。其中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我们写文章应力求通俗易懂,一般情况都应使用白话句式;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可以选用文言句式。在白话文里,偶尔使用一些文言句式,比较引人注目,因而具有强调语义的作用。例如:“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忱向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段话先正面说明执行十大救国纲领能保卫祖国,战胜日寇,用的是白话句式,然后换了文言句式“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从反面强调了不执行十大救国纲领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同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三、善用修辞
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文采,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如毛泽东描述革命的高潮将要迅速到来时,是这样写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望着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这段比喻很精彩,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革命形势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仿佛就在眼前,抬头就能看得到,伸手就能触摸到,加之运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豪情满怀,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再如,“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流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道出了一个真理:聪明的人深思熟虑,厚积薄发,字字珠玑;平庸的人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句句废话。
善用排比可以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加重感情。如,有这么一段文字:“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着和希望。”这一段话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议论抒情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把欣赏大自然所得到的理趣和人生启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
好的文章还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说服力和趣味性。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再如:“巴尔干战火刚刚燃烧时,俄罗斯表现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姿态,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以上是明引,用引号标示。引用也可以暗引,如:“这几天我对他捉摸不定,他来无影,去无踪,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像雾像雨又像风”是一句歌词,在这里没有明确标示出来,属于暗引。
四、文句有意蕴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富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启迪,以及联想的收获。要写出文章的意蕴,需要常常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只要用心追求,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写一些这样的句子并不难。如关于生活、思想、学习等,我们完全可以写出类似下面这样一些哲语佳句:“在人生的关节和转弯的地方,要学会转身。”“一次心灵的选择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一生都追赶春天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
(侯 燕,河南省三门峡市财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