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传媒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了峰会,被誉为“媒体的奥林匹克”。会后,本刊记者对本次峰会承办方的负责人、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我国第一大通讯社的新华社,承办这次媒体盛会的初衷是什么?
周锡生: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传媒格局步入深度调整和加速整合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在竞争与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共同发展。在金融危机和传媒业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前,媒体既面临空前调整,也迎来难得机遇。如何妥善应对危机,加强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取得共同发展,是摆在国际传媒业面前的时代课题。
为破解这个时代课题,2008年4月,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提出举办世界媒体峰会的创意策划。为此,在去年北京奥运会前,新华社与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进行了接触。奥运会期间,李从军社长先后邀请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德新社、共同社等12家境外重要媒体机构负责人来访,同他们一一举行工作会谈,就加强合作和如何应对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奥运会后,李从军社长又要求新华社有关部门与相关媒体机构进行联络,就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与相关媒体机构进行了沟通和具体协商。发起世界媒体峰会的倡议得到了多家境外媒体的积极响应,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谷歌等8家媒体机构均认为发起和举办世界媒体峰会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可以为世界各国媒体机构搭建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平台,必将对世界传媒业产生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他们同时认为,新华社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通讯社,也是媒体形式最为齐全的通讯社之一,无疑是世界媒体峰会最合适的承办者,并愿意与新华社一道,共同发起并筹办好此次“媒体奥林匹克”。经协商,新华社与其他8家共同发起方组建了峰会主席团,默多克先生、柯里先生、史进德先生、伊格纳坚科先生、石川聪先生、马可宝先生、刘允先生任峰会共同主席。李从军社长任执行主席,负责峰会的具体筹办。此外,新华社还与共同发起方组建了峰会秘书处,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沟通联络。
记者:您认为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传媒业和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周锡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传媒业与世界传媒业的交往日益频繁,峰会的举行对我国传媒业和世界传媒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月9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对与会世界各地传媒界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宣示了中国政府对媒体交流合作的一贯政策,阐释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对本次峰会寄予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本次峰会和世界传媒业的高度重视,极大地凸显了峰会的重要性。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参会代表的高度好评和国际舆论的良好反响。外媒普遍认为,胡主席在讲话中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世界传媒业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非常精彩,鼓舞人心,让外媒得以更全面地报道中国,更开放地与中国媒体合作。本次峰会所强调的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理念,也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峰会闭幕式发布的《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体现了在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传媒格局经历前所未有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全球媒体对传媒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的共同关切,显示了各国各地区媒体加强合作交流、寻求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媒体从业者携手合作、寻求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责任。
对于我国媒体而言,峰会的举办展现了我国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秉承公益使命的良好形象,增进了境外媒体对中国媒体的了解,消除了一些误解。峰会的召开还为中外媒体提供了一次广泛交流的机会,一些媒体通过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坚定了今后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记者:会议上哪些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又有哪些议题的讨论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锡生:本次峰会共设4个分论坛会议,有“世界媒体的挑战、合作、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依赖、共存、发展”、“经济衰退与媒体的应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挑战”、“媒体并购”、“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机遇”、“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未来媒体编辑部及记者的发展模式”8个议题。可以说,每个议题都得到了参会媒体的积极参与,参会代表在强调媒体的专业内容价值、克服世界新闻信息传播的不平衡性、担负战胜金融危机的责任、利用新技术开发客户市场、促进媒体产业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构多媒体采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取得了很多共识,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当然,由于各国各地区媒体发展水平不同,各种不同形态的媒体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峰会也不可能议及所有问题。但可以说,每个议题的讨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会嘉宾所发表的见解值得认真思考。
记者:本次峰会,中外嘉宾云集一堂,通过与国外嘉宾的交流与沟通,您觉得中外传媒业的差距在哪里?
周锡生: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即使是中国媒体,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何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媒体。可以说,不同媒体间的发展差距,有时候很难以地域来做截然划分,不同媒体的发展轨迹不同,发展步伐不一。从既有媒体的存量规模、对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水平等方面看,发达国家媒体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媒体,但在新媒体——例如手机媒体——发展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媒体。
记者:您认为中国传媒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进而提高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
周锡生:提高中国传媒的对外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就传媒业本身而言,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着力拓展新闻信息采编网络,这是开展对外传播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采编网络,就不可能在国际重大事件、国际突发事件、国际涉华热点问题报道等方面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二是着力提高对外传播的内容建设,这是开展对外传播的根本,要着力提高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要格外关注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特别要注重推进传播内容的本土化;三是要讲求对外传播策略,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增加国际受众的认同感;四是加强新闻信息产品的海外营销,发展海外主流媒体、外国政府部门、重点研究单位和非媒体、终端受众用户;五是大力开展中国媒体在海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新闻信息业务流程的本土化。此外,中国传媒业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包括经验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等,相互取长补短,更快发展。
记者: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周锡生: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也是世界性通讯社,一向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期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国家通讯社。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华社已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最近又先后开通视频新闻专线和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开办了手机电视台,成立多媒体中心,加快了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是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6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新华网还开通31个地方频道,承办中国政府网等大型政府网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
一年多前,新华社提出了“三个拓展”,即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努力构建“四个系统”,即现代采编、研究系统,数字化加工、运用、传播系统,更加完善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系统,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大力加强“五个重点建设”,即报道业务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海外舆论阵地建设、管理和制度建设。
一年多来,新华社加快了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的步伐。一是着力提高国际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以重大涉华报道为突破口,完善新闻信息跟踪机制和应急报道机制,加强国际高端采访报道;二是以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为突破口,加强地方新闻报道和中央新闻监控力度,根据海外舆情和关注热点,主动设置议题,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大力推进海外视频报道网络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在驻外总分社和东京、里约热内卢、巴黎分社建立视频报道组,派出的常驻专职视频记者陆续到位;四是进一步优化驻外分社布局,推进驻外分社“合法化”进程。建立了北美总分社、亚欧总分社,并对北美、独联体地区的驻外分社进行调整,目前新华社在海外的驻外分社已达123个;五是对派出人员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并大力实行驻外人员“本土化”,聘用当地雇员,以期建立健全海外雇员信息网络,做到消除信息盲区和空白点。新华社还非常重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记者:这次峰会除了形成《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成果?
周锡生:本次峰会的成果有很多,《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是本次峰会最主要的成果体现。峰会召开前,新华社与其他共同发起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峰会结束时发表一个宣言,体现全体来宾在“合作、应对、共赢、发展”的主题下所取得的成果。《共同宣言》由共同发起方反复修改成型,在峰会闭幕式上发布,得到了参会媒体的广泛拥护。
如果要总结峰会的成果,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峰会客观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1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说是“客观地”,因为我们并未刻意为之,但很多参会来宾和外国媒体记者却说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60年来的发展成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表示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采。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峰会期间,李从军社长与其他8家共同主席就峰会长效机制进行反复沟通,明确由峰会秘书处进行协商,为建立峰会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峰会前后,李从军社长与一些参会媒体负责人进行了会见,会见双方均表达了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并就多项合作项目达成了意向和共识。李从军社长还向来宾介绍了新华社开展“国际儿童日”24小时全球报道活动的设想,邀请他们加入,得到了普遍赞成和支持。
中国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本次峰会,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本次峰会已经成为历史,但我相信它既是历史,也昭示着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次峰会的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成果将慢慢显现出来。我相信那时的中国会更加强大,中国媒体会更加成熟。
记者:作为我国第一大通讯社的新华社,承办这次媒体盛会的初衷是什么?
周锡生: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传媒格局步入深度调整和加速整合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在竞争与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共同发展。在金融危机和传媒业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前,媒体既面临空前调整,也迎来难得机遇。如何妥善应对危机,加强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取得共同发展,是摆在国际传媒业面前的时代课题。
为破解这个时代课题,2008年4月,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提出举办世界媒体峰会的创意策划。为此,在去年北京奥运会前,新华社与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进行了接触。奥运会期间,李从军社长先后邀请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德新社、共同社等12家境外重要媒体机构负责人来访,同他们一一举行工作会谈,就加强合作和如何应对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奥运会后,李从军社长又要求新华社有关部门与相关媒体机构进行联络,就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与相关媒体机构进行了沟通和具体协商。发起世界媒体峰会的倡议得到了多家境外媒体的积极响应,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谷歌等8家媒体机构均认为发起和举办世界媒体峰会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可以为世界各国媒体机构搭建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平台,必将对世界传媒业产生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他们同时认为,新华社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通讯社,也是媒体形式最为齐全的通讯社之一,无疑是世界媒体峰会最合适的承办者,并愿意与新华社一道,共同发起并筹办好此次“媒体奥林匹克”。经协商,新华社与其他8家共同发起方组建了峰会主席团,默多克先生、柯里先生、史进德先生、伊格纳坚科先生、石川聪先生、马可宝先生、刘允先生任峰会共同主席。李从军社长任执行主席,负责峰会的具体筹办。此外,新华社还与共同发起方组建了峰会秘书处,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沟通联络。
记者:您认为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传媒业和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周锡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传媒业与世界传媒业的交往日益频繁,峰会的举行对我国传媒业和世界传媒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月9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对与会世界各地传媒界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宣示了中国政府对媒体交流合作的一贯政策,阐释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对本次峰会寄予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本次峰会和世界传媒业的高度重视,极大地凸显了峰会的重要性。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参会代表的高度好评和国际舆论的良好反响。外媒普遍认为,胡主席在讲话中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世界传媒业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非常精彩,鼓舞人心,让外媒得以更全面地报道中国,更开放地与中国媒体合作。本次峰会所强调的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理念,也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峰会闭幕式发布的《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体现了在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传媒格局经历前所未有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全球媒体对传媒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的共同关切,显示了各国各地区媒体加强合作交流、寻求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媒体从业者携手合作、寻求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责任。
对于我国媒体而言,峰会的举办展现了我国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秉承公益使命的良好形象,增进了境外媒体对中国媒体的了解,消除了一些误解。峰会的召开还为中外媒体提供了一次广泛交流的机会,一些媒体通过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坚定了今后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记者:会议上哪些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又有哪些议题的讨论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锡生:本次峰会共设4个分论坛会议,有“世界媒体的挑战、合作、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依赖、共存、发展”、“经济衰退与媒体的应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挑战”、“媒体并购”、“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机遇”、“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未来媒体编辑部及记者的发展模式”8个议题。可以说,每个议题都得到了参会媒体的积极参与,参会代表在强调媒体的专业内容价值、克服世界新闻信息传播的不平衡性、担负战胜金融危机的责任、利用新技术开发客户市场、促进媒体产业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构多媒体采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取得了很多共识,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当然,由于各国各地区媒体发展水平不同,各种不同形态的媒体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峰会也不可能议及所有问题。但可以说,每个议题的讨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会嘉宾所发表的见解值得认真思考。
记者:本次峰会,中外嘉宾云集一堂,通过与国外嘉宾的交流与沟通,您觉得中外传媒业的差距在哪里?
周锡生: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即使是中国媒体,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何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媒体。可以说,不同媒体间的发展差距,有时候很难以地域来做截然划分,不同媒体的发展轨迹不同,发展步伐不一。从既有媒体的存量规模、对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水平等方面看,发达国家媒体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媒体,但在新媒体——例如手机媒体——发展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媒体。
记者:您认为中国传媒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进而提高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
周锡生:提高中国传媒的对外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就传媒业本身而言,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着力拓展新闻信息采编网络,这是开展对外传播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采编网络,就不可能在国际重大事件、国际突发事件、国际涉华热点问题报道等方面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二是着力提高对外传播的内容建设,这是开展对外传播的根本,要着力提高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要格外关注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特别要注重推进传播内容的本土化;三是要讲求对外传播策略,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增加国际受众的认同感;四是加强新闻信息产品的海外营销,发展海外主流媒体、外国政府部门、重点研究单位和非媒体、终端受众用户;五是大力开展中国媒体在海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新闻信息业务流程的本土化。此外,中国传媒业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包括经验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等,相互取长补短,更快发展。
记者: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周锡生: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也是世界性通讯社,一向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期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国家通讯社。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华社已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最近又先后开通视频新闻专线和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开办了手机电视台,成立多媒体中心,加快了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是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6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新华网还开通31个地方频道,承办中国政府网等大型政府网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
一年多前,新华社提出了“三个拓展”,即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努力构建“四个系统”,即现代采编、研究系统,数字化加工、运用、传播系统,更加完善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系统,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大力加强“五个重点建设”,即报道业务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海外舆论阵地建设、管理和制度建设。
一年多来,新华社加快了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的步伐。一是着力提高国际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以重大涉华报道为突破口,完善新闻信息跟踪机制和应急报道机制,加强国际高端采访报道;二是以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为突破口,加强地方新闻报道和中央新闻监控力度,根据海外舆情和关注热点,主动设置议题,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大力推进海外视频报道网络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在驻外总分社和东京、里约热内卢、巴黎分社建立视频报道组,派出的常驻专职视频记者陆续到位;四是进一步优化驻外分社布局,推进驻外分社“合法化”进程。建立了北美总分社、亚欧总分社,并对北美、独联体地区的驻外分社进行调整,目前新华社在海外的驻外分社已达123个;五是对派出人员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并大力实行驻外人员“本土化”,聘用当地雇员,以期建立健全海外雇员信息网络,做到消除信息盲区和空白点。新华社还非常重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记者:这次峰会除了形成《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成果?
周锡生:本次峰会的成果有很多,《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是本次峰会最主要的成果体现。峰会召开前,新华社与其他共同发起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峰会结束时发表一个宣言,体现全体来宾在“合作、应对、共赢、发展”的主题下所取得的成果。《共同宣言》由共同发起方反复修改成型,在峰会闭幕式上发布,得到了参会媒体的广泛拥护。
如果要总结峰会的成果,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峰会客观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1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说是“客观地”,因为我们并未刻意为之,但很多参会来宾和外国媒体记者却说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60年来的发展成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表示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采。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峰会期间,李从军社长与其他8家共同主席就峰会长效机制进行反复沟通,明确由峰会秘书处进行协商,为建立峰会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峰会前后,李从军社长与一些参会媒体负责人进行了会见,会见双方均表达了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并就多项合作项目达成了意向和共识。李从军社长还向来宾介绍了新华社开展“国际儿童日”24小时全球报道活动的设想,邀请他们加入,得到了普遍赞成和支持。
中国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本次峰会,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本次峰会已经成为历史,但我相信它既是历史,也昭示着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次峰会的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成果将慢慢显现出来。我相信那时的中国会更加强大,中国媒体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