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花开的声音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年到来前夕,我收到海青从南京寄来的新作《时光的礼物》,只看书名,便已被吸引,再加上淡雅精美的装帧,让人不由得耳目一新。
  真正安静下来读《时光的礼物》,是春节到来之际。那时,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发起高烧,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传播,我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住进了医院,开始了打针输液吃药的日子。
  起初的两天,由于高烧反反复复,再加上自己心中颇有压力,担心真的在出差途中感染上了病毒,所以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后来体温渐渐稳定下来,我的心情也逐渐放松,每天输液的几个小时里,我就拿出海青的书静静阅读。
  我喜欢一种碧潭飘雪的花茶,据说产于四川峨眉山。用早春的茶叶嫩芽,配以雪白的茉莉花蕾,并经过精心窨制,冲泡之后醇香可口,淡雅适度,无论品之、观之,都不失为一件赏心悦目之事。而读海青的书,便如品此茶一样。
  海青的文章,最难能可贵的是干净、率真。可以说,她笔下的一字一句,都给人以美好。像《小站来舟》《高铁茶香》《乘着高铁去实现梦想》《差一点错过的石湖》《手道》等文章,读后总给人以温暖。那个来舟车站的幸福女孩小慧、那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爱茶女子、那个带着一身青春气息闯荡北京的聪玉、那个善良的石湖看门老头、那个善解人意的按摩师晓玲,在她的笔下,都闪现着希望的、美好的、让人怦然心动的亮光。而且,透过这些文章,我们还可以发现,海青是一个很直截了当的人,在她眼里,她看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了什么,便写什么,从不遮掩。不像有的大家作品,读了半天,还在迂回,还在低吟,久久切入不到正题。这倒不是说后者的文章没有可读之处,而是后者的文章写起来手法和境界更高,而这样的作品,不是一般文学爱好者所能驾驭的,尤其是我和海青这样刚进入爬格子之门的人。与其东施效颦模仿别人,不如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的学起、写起。试想,这不也正是每一个作家的必经之路吗。
  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海青在《心想事成》一文中描写到的父亲。
  “我们风尘仆仆回到家,才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萝卜排骨汤福建线面,爸爸便探过身子问我:‘要不要吃个橙子?我跑了两个超市,买了两种,你看哪种好吃。’”
  “爸爸的一只眼睛在2017年9月突然失明,那一年他75岁,另一只眼睛也只有0.6的视力。”
  “回南昌第二天,下起纷纷大雪。第三天雪厚结冰,我们不让老人出门。而再过一天,我们就要返回南京。爸爸望着窗外的积雪,喃喃自语,发愁不能再出去买橙子。看着我们收拾行李,箱子一半没有装满,爸爸特别着急。第三天下午,雪稍微有些融化,爸爸没有跟我们打招呼便出门了。不久从老宅子里打电话,告诉我们,他买好了15斤橙子,让我们出发的时候记得带走。原来,他一个人坐车到超市买了橙子,又用小拖车拉回来,提到三楼的老宅里。”
  “返程的列车上,我慢慢吃着甜蜜蜜水灵灵的橙子。感慨万千,我不知道爸爸是如何用另一只只有0.6视力的眼睛,摸索着坐车到超市,如何吃力地为我一个个挑选橙子,又如何在刚刚化雪的路上费劲地拖回15斤橙子,并拎到老宅中打包得结结实实。”
  我每次读到这些语句,勾画着海青笔下的父亲时,都会想起我的父亲。因为,海青写出了天下所有父亲对儿女的爱。这样不矫揉、不造作的描写,还原了我们记忆中那久违的父爱。什么才是一篇好的文章,我觉得能打动人、能唤醒人心中那正在麻木的、淡去的亲情和感动,就不失为一篇好文。
  海青笔下最温暖的文章,是她记录与小狗狗“you”之间的生活。在《我的苟且生活》《我是一只小狗狗》《打动我的三个瞬间》这几篇文章中,我才得知,“you”原本是一只流浪狗所生的小狗狗,2017年中秋节海青前往大圣寺,在寺内遇到了刚出生40天的“you”,跟随着妈妈在流浪。当看到这只又萌又可怜的小生命时,从未有过养狗经验的海青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她不远数百里,将这只后来取名为“you”的小狗带回了南京,并悉心照料,呵护有加,开始了累并快乐的生活。
  “我下班回家,它伸个懒腰,热切地迎上来,跟着我。我做饭,它不离我左右;我吃饭,它坐在饭桌下;我洗碗,它蹲在我身旁;我洗脸,它仰着脑袋等着我。”“我和you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在篮球场一起晒太阳,吃蛋卷。我看它欢腾地追落叶、追蝴蝶、追小鸟,很有趣。”
  就这么读着海青的文字,跟着海青走进狗狗的世界,感受着“you”的机灵,不觉为“you”的命运感叹,更为海青的善良感叹。对待一只狗狗尚且如此,那对朋友、知己,想必海青更是付出了一颗真心。
  通读海青《时光的礼物》,我也才进一步得知她当年为了爱情,只身前往南京。我常常想,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少女,为了爱情,离开家门,远走他乡,当时她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复杂呀。在《刻骨铭心的那一天》一文中,海青这样回忆道:“17年前的下关车站,早晨,清冷而凛冽,巨大的行道树法国梧桐静默立于马路两旁,天空很蓝,像今天这样晴朗。不一会儿,那特别有意义的警报声想起,我就这样既惶恐又忐忑又幸福地投入了南京的怀抱。”总听别人说,无论什么时候,作家笔下的人和事,都必须符合人性,说白了,就是符合正常人的思维。而我读了海青的这篇文章,尤其是这一段的描写,我觉得,这完完全全就是她那样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该有的情感流露、写照。不像有的作品,把爱情写的过于热烈、滚烫、忘我。
  有人可能会问,海青当年追求的爱情后来怎么样了?我想说,从他的爱人为她写的《和她在一起》这篇序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充满幸福和甜蜜的答案。
  我在病床上讀书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会问我读的是哪位大作家的畅销书,我说是我一个朋友新出的书后,都对我有这样的作家朋友报之以羡慕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和海青的相识。
  那是在2018年中国铁路作协在北京组织的文学骨干创作培训班上,我和海青作为学员,一个从山西的黄土高原出发,一个从南京的秦淮河畔启程,相聚北京,相识北京。大家畅谈学习感受,畅谈创作心得,而眼睛纯净得像一汪清水,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的海青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习结束后,我因单位有事,匆忙与大家告别,赶往车站返回太原。
  我深夜到家之后,翻看微信朋友圈,看到海青临回南京之前,和安徽的文友沈燕、青岛的贵梅去了一趟景山公园、长安街、天安门和中山公园。她说在北京城,无论走到哪里,都想发一会儿呆。我深知她这是对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产生了灵感,将来也必会形成文字,所以,对她的这种没来由的发呆,我很有同感。事实证明,海青回去后,确实写了初次去北京的感觉,一篇《我在北京发发呆》,收录在她的新书中,让人读后既亲切,又清新。
  我想,海青这么多年,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写,从而有了今天的这本新书。
  说起她的这本新书,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春天,海青通过微信告诉我,想把多年撰写的散文整理成书,征求我的意见。我听后,当然是极力支持她,因为海青不是一个随意写写的人,她是一个有文学梦想、有文学追求的人。而一本书的出版,对她的人生,尤其对她今后的文学创作,都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正如书名《时光的礼物》一样,这本书,是时光送给海青的礼物,更是海青送给自己、送给多年来一直陪伴她、鼓励她、欣赏他的身边亲人的礼物。这是海青多年的努力换来的。
  一个人,心中有梦想,并去实现它,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情呀!
  海青的文字,让我在生病期间,看到纯朴的人性,温暖的故事,让我暂时忘记了身边正在蔓延的疫情,让我的心在嘈嘈杂杂的环境中,有了一丝宁静。我出院的时候,带着一直在病床上陪伴我的这本《时光的礼物》回到家中,恰逢家中的一株百合开得正浓烈。我站在那白色的花朵前,轻轻地吸允着她散发出的淡淡芳香,想起林清玄在《心田上的百合花》中写下的一段话: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我都要开花。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此刻,我仿佛聆听到了百合花开的声音,而海青,就是那株生长在山谷中的百合花。她不会因小草的讥笑而停止追求梦想、实现自己价值的脚步。她会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深信,总有一天,这株百合花身上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会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其他文献
一  外婆的家,在沂河岸边。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是沂蒙山区的母亲河。从外婆的家沿着这条母亲河,往下游走,就走到一座古老的小县城。  那时候,外婆经常叫我陪她去县城赶大集。  县城的大集,人山人海,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  但是,外婆每次赶大集,她都从来不买东西,她总是直接走到集市东北角那个地方,去找一个人。  那儿,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据说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它树干很粗,几
期刊
铁路女作家晓天的长篇纪实文学《一路向西》是一部记录描述新疆铁路生成发展和新疆铁路人艰辛历程的作品,如同她之前《鹰迹》《列车通过风区》报告文学集一样,凝聚一个女性作者的细腻情感,集人物、事件于一体,水乳交融,相互映发,既有纪实的平实与真挚,又有文学的巧妙与流畅,还有思想的逻辑与张力。  晓天本名田丽华,是原乌鲁木齐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擅长写报告文学,在职期间出版过两本报告文学集,还担任过曾获得中
期刊
被联合国称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除了穿越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险峻的大小凉山,连接川滇,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钢铁大动脉外,它还是一座挖之不竭、掘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在“筑路禁区”修筑成昆铁路这一伟大壮举,给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源源不断地供养着电影、摄影、绘画及文学的创作素材,以之为题材和历史背景,生产加工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如同名电影《成昆铁路》、电视剧《铁血》、叙事长
期刊
编辑小说,会遇到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和人物,也习惯了被作者这样那样胡编乱造的浸染。作为职业,必须接受这种“礼遇”。但是,读了作家刘惠强的中篇小说《黄蝴蝶》,我还是被善良和真诚感动了。阅读之后,周身有一种暖流通过的美好感觉。  無疑,“黄蝴蝶”是一种隐喻,或者说象征,在一个重症缠身幼小儿童的心灵世界,黄蝴蝶无异于璀璨的童话和诱人的天堂。小说故事非常简单,在作家精心构思和线性描述下,主人公秋芬来到城
期刊
这是一部重心理描写的中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既是一家大厂的主要领导,又是一个心理疾病携带者。有谁会相信,一个在千余人面前从容淡定侃侃而谈的领导,竟然不敢一个人乘坐电梯上下班。似乎有点儿夸张,却真实存在。而与其相对的另外一个人物张厂长,在其铁面无情、严格管理、威严自尊的背后,却也是一个多面体。  小说精彩部分在结尾,展现出的故事结局让人大吃一惊,颇有点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精心设计
期刊
1  大哥的腿是在黄岩岭摔折的。  那天大早,大哥骑一辆小电驴,颤巍巍上坡,行至黄岩岭,突然看见半山腰有株白色耀眼的野花。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他要摘那株小白花。爬到半山腰遇到一道石壁,他还是要努力爬上去,结果体力不支滚下山坡,把腿摔折了。  大哥的腿本不灵敏。别看走路跟正常人差不多,不疾不迟,四平八稳,可干起体力活,他的腿承载不起太多的重量,屡屡摔在地上沾一身泥。  他是个要强的人,即便这样,仍
期刊
1  瞥了眼天上,月朗星稀,江水嘴一歪哼了一声。她左手抓牢方向盘,右手从金属烟盒里捏起一支烟,将点烟器按下,指示灯鬼火一样亮起。“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哼,江水嘴又一歪叼上烟,点燃吸上。蓦然抬头不见北斗,可能真的回到了南面。千般愿,也早就消失到宇宙黑洞里面去了。  一明一暗中,江水的脸忽赤忽青,看上去充满不羁与幽怨。认识江水的人,都说没有比她更如水含烟的了,语
期刊
2019年1月5日,2018年度“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录制现场,座无虚席。  一个挺拔如松的小伙子举起一套机车闸把,斩钉截铁地说:“手握闸把就要牢记安全,我们一定会把‘毛泽东号’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台下,“毛泽东号”机车组成员却满眼心疼:这个精气神十足的“铁人”刚刚才打完退烧点滴。  “铁人”叫刘钰峰,北京局集团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第12任司机长,201
期刊
“我和我的祖国·我与铁路70年”文学征文活动圆满结束,这次活动在中国铁路文联领导下,得到了各铁路局集团公司文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文艺》的大力协助。活动自2019年2月1日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共征集各类文学稿件805篇。2019年12月17日,铁路作协在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召开评审会,评出一等奖7篇,二等奖12篇,三等獎19篇,特别奖10篇,优秀奖36篇,现将获奖名
期刊
—  今天,10月1日  祖国,伟大的母亲  这是你走过崭新70年的生日  金秋送爽,日丽鸽飞  心海的诗思,早已激越  情海的诗意,早已重叠  抚摸70年光辉历程  回望此前的烽火硝烟  在那漫长的黑暗里  饱经腥风血雨  历经英勇壮悲  多难不屈的你  把鲜嫩嫩的太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高隆的腹中托起  擎向洒满光焰的天际  从此,亿万万双手臂  挽起北国风光  挽起江南秀丽  挽起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