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讳言,对于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在我们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历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和难题。所谓“一把手”,是指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其素质高低、形象优劣、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风政风建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兴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难度愈来愈大。《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因此,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十七大政治报告》),已刻不容缓地成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来属于高度集中的某些权力不断下放,一些部门、地区和单位“一把手”的权力不断扩大和集中。而我们监督的主体即组织监督的各项制度尚未得到有效的强化,我们监督的客体即“一把手”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还参差不齐。因此,对“一把手”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也就随之衍生:
  一是某些“一把手”公权私有化倾向明显。在体制变革过程中,某些“一把手”受私利驱动,经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民主集中制观念明显淡化,养成了一种独断专行的作风,把权力看成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甚至超出组织赋予的权限,把权力的触角延伸到领导活动和私人领域的各个层面,让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有的拿手中的权力作交易,当商品;有的不问国事政事,把心思用在拉关系、串门子、跑位子、捞票子上;有的不讲组织原则,不要组织纪律,拉拉扯扯,搞小圈子,以我为线,封官许愿,任人唯亲,以致于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置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于不顾。
  二是重提拔轻管理、重使用轻监督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下,来自上级组织的监督对一些部门、地区和单位的“一把手”来说是最为有力和有效的监督。但长期以来,在有的部门和单位,干部管理工作较大程度地存在重提拔使用、轻管理监督的现象,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上级领导认为,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是小事,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好干部;对“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往往不出问题时检查、督促少,一旦出了问题就触目惊心,无法挽救。
  三是出现了班子成员中对“一把手”不敢管的情况。领导班子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对“一把手”的政治思想、领导能力、勤政廉政等情况最为熟悉和了解,从实施监督的角度而言,他们对“一把手”的监督最有发言权。但近些年来,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往往谨慎有余,不敢或不愿行使这个权力。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不愿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搞不和谐”,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状况。
  四是群众对“一把手”的监督出现了虚位状况。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享有依法对领导干部包括“一把手”进行监督的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工作地位的悬殊,群众对领导工作和干部活动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领导活动公开性和决策透明度不够,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从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群众监督虚位的状况,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对“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一把手”出问题,违纪、违法、犯罪,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组织上的原因,也有领导干部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监督工作机制体制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缺少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329页。)邓小平20多年前指出的问题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对党委的权力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难以形成有力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民主的发挥要看几个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个人素质。这种状况虽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加以改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在不断加剧。许多事情只要一强调重要,就把“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当然就得有权,于是权力就越来越向“一把手”的手里集中。这也是“一把手”产生并不断强化“个人说了算”思想意识的客观因素,造成一部分“一把手”凌驾于组织之上。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该由班子集体决策的,该向班子汇报的,常常是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使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部分“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首先,在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上级党政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掌握着下级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权,特别是党委“一把手”,位高权重,在用人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发言权;其次,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政“一把手”“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尤其是“下”的力度不够,出口不畅;再次,有些党政“一把手”不愿接受监督。
  三是制度不规范、不完备,对“一把手”监督缺少有效性。近年来,为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各级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相应的制度规定,为监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证。但是,这些政策规定往往执行不好或落实不了。首先是各种法规制度原则性的规范多,可操作性的细则少;规范全体党员干部的多,针对“一把手”的少。其次是已经有了如何操作的文件规定,也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再次是制度执行缺少有力的保障措施。现行的监督制度,一般性要求多,“不准”和“禁止”多,而对违反这些规定,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不够有力,缺少刚性规定。
  四是各监督主体协调配合不够,对“一把手”监督缺乏整体合力。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监督职能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即使已经实行了监督的地方,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象征性监督多,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处理意见少。各级政协也囿于各种客观因素,只是在会上提提意见,产生不了多大的监督效果。人大、政协监督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监督违纪违法多,监督工作情况少;事后监督多,日常监督少;具体事项监督多,全面监督控制少的现象。同时,人大、政协监督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监督之间,也缺少明确的协调配合机制,因而对“一把手”也就没有多少约束力。
  
  主要措施
  
  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从源头上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仍需要一个过程。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对“一把手”监督管理的有效机制,是可以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的。当前,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一把手”的自我监督。大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是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一把手”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警钟长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典型示范、典型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一把手”加强自我监督。
  二是公开政务,强化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对“一把手”的监督作用,关键是要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首先,要实行“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有发言权。
  三是明确职责,强化管理监督。搞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坚持监督权与管理权相统一的原则。哪一级管理的干部就以那一级为主进行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同组织部门的联系,从党风廉政和思想政治建设两方面入手,抓住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把监督寓于对“一把手”的严格管理之中。一是坚持对“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二是对“一把手”严格实行定期述职、任职审计、回避交流、岗位轮换等制度。上级组织要对下级“一把手”工作和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不但要听“一把手”本人的汇报,也要多听取其他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意见,使各级“一把手”经常处于上级组织的管理之中。
  四是发挥优势,强化党内监督。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一是健全和完善巡视制度;二是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积极推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三是真正落实提拔干部和重大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度。
  五是抓住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对“一把手”监督的本质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纠正公共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行为,保持权力不变质。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就要突出对用权监督这个重点。这是对“一把手”最实质、最重要、最经常、最直接的监督。当前特别要监督好三个方面的权力:一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用人权的监督;三是加强对用钱权的监督。
  (责任编辑郝幸田)
其他文献
写在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50周年  暨中铁电气化局建局50周年之际    任何零的突破都是划时代的创新,更何况这种突破大大超越历史的局限与人们的想象。  ——题记    从无到有的历史开创    当共和国的列车在1949年拉响汽笛,历史车轮便滚滚向前,一日千里,从此就没有了终点。  当新中国的铁路电气化在1958年揭开新篇章,电气化铁路就伴随共和国的脚步跨越千山万壑,纵横东西南北。    中铁电气化
期刊
《论语》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第十九章六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十九章七节: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十九章八节: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以上《论语》原文片段中的重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幺峻洲释义: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孔子说:“只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笃实而加以赞许,[
期刊
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观点综述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特别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硬实力、硬件要素主导的博弈,转向软实力、软件要素主导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软实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上有着历史性的进步,但整体实力仍然不强,软实力相对更软,成为了制约中国企业科学发展、走向世界的软肋和短腿。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
期刊
进入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等等,争论不休。  根据经济政策的摩菲定理:凡经济学家观点一致的理论往往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最小;对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理论,往往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理论。也许,当前对“国进民退”的
期刊
民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在各种批评、质疑甚至于谩骂诋毁声中前进的。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尽管这种证明不是一劳永逸的,还要持续证明。但是仅此还不够,我们还要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因国有企业的做强做大和创新力、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加强大的生
期刊
文化始终是企业振兴发展的力量源泉。近10年来,中冶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作用,坚持文化建设为战略服务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坚持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大力推进文化重塑、文化宣贯、文化提升、文化创新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冶文化。    中冶文化的四大特點    中冶文化继承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中冶文化继承了建设企业“吃
期刊
《老子》第十六章开宗明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直译很简单,治理大国就像煮小活鱼一样。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少理解者认为是告诫执法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搅动、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笔者结合现实,思之再三,提供于基层管理者十分有益。    提高水平做正确的事    “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只是注意了煮鱼的举动,没有注意到
期刊
2009年5月25日,他们完成了北京方向259孔架梁任务,提前到达分界点,并在整个京沪高铁建设中第一家实现架桥机转向,被业主授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最高荣誉“绿牌”奖。  2009年6月11日,他们完成日单班架32米900吨箱梁5孔,在世界第一长桥——全长164公里的京沪线丹昆(丹阳—昆山)特大桥上再一次创造了全国记录。  2010年1月20日,他们顶着刺骨寒风,成功地架完管段内最后一孔箱梁,圆满完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南电力设计院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高举“理”、“人”、“势”三面明镜,照亮了企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学好科学理论,“以理为镜”把握发展方向。活动中,中南院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指导企业实际发展,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院党委在学习实践活动动
期刊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建总公司或中国建筑),无论是其前身以各自大致相近的状态走过的30年,还是组建后以集团军阵势改天换地的28年,总之,一路走来,都在不断展示着巨大的变化和辉煌的发展。如今,中建总公司已跻身世界500强前300强,成为中国建筑航母,而推动这些变化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一代又一代齐心协力的中建人。  因此,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在接受《南风窗》记者访谈,被问及公司靠什么实施“走出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