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温补学派痈疽诊疗思路探微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痈疽诊疗思路与特色。[方法]从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明代温补学派代表医家汪机、薛己、孙一奎的著作《外科理例》《外科枢要》《赤水玄珠》中以温补治疗痈疽的论述、医案、具体药方、针刺手法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其痈疽论治思路和特色。[结果]三位医家以温补论治,可使痈疽消之,不至寒凉太过耗损人体正气;扶正固本以助恢复,不致病情反复。汪机在内外兼治的基础上,强调经络辨证结合刺灸外治;薛己善辨痈疽脉象,以清补兼施为用药特色;孙一奎把握病程发展及病情转归,注重温补脾肾,用香药行气血以治痈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虎杖苷(polydatin,PD)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D高、中、低剂量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打开腹腔翻动盲肠后缝合。PD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予100、50、25mg·kg-1 P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予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多基因组学测序研究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精准治疗时代,然而,小细胞肺癌(SCLC)基因组学研究较少,目前其发病机制、驱动基因尚未明确。组织获取困难、致瘤因素复杂、疾病进展迅速、化疗耐药机制不清是SCLC转化研究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因此,多基因组学测序研究对于全面解析SCLC的基因组特征、明确肿瘤驱动基因以及探索药物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SCLC已发表的多基因组学等相关研究
随着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和基因分析的发展,逐步发现某些基因的异常可驱动肺癌的发生、发展,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类型。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EGFR的常见突变,即第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及第21号外显子点突变(L858R),对EGFR罕见突变的研究较少,文章对现阶段NSCLC中EGFR罕见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
目的探讨云南省富源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突变特征及不同突变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NSCLC的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行EGFR检测的328例富源籍NSCLC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病理类型和EGFR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SCLC患者EGFR突变率40.55%(13
目的探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接受放疗的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数据,评估年龄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6年经过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7版分期标准诊断为ⅢA和ⅢB期未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放疗的NSCLC患者资料,共17 117例纳入分析。根据最大选择检验确定年龄的最佳分界值为72岁,据此将患者分为年轻组(<72岁)(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