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宝全:出生于1957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事过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职业:工农兵学商。下过乡、当过五级木匠、1976年入伍当过战地记者和猫耳洞作家,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强兵强将》、中篇小说集《啊,哈雷》,1992年投身商海,从事海洋运输、房地产开发,现任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王秋扬:出生于1967 年, 1986参军,曾先后在南京军区、北京军区文化部工作。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94年下海经商至今,现任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美国作家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曾经写了这样一家小镇咖啡馆:“我特别钟爱落在米拉波大道上的咖啡馆,其中又以两个男孩咖啡馆更令人留恋。这家小店的主人宁愿将赚到的钱全部藏在褥子底下,也不愿意哪怕拿出一分一毫对店堂进行装修,正因为如此,也就使这家小店不像其他竞争对手一样,弄得到处都是塑胶制品和稀奇古怪的灯具,其内部看起来,好像还是50年前的样子。”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过的都是简朴而高质素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张宝全和王秋扬夫妻所追求的。
张宝全、王秋扬是商人,但夫妻俩却不肯把320亩地商业化,而是营造了他们的私人会馆柿子林卡。林卡是藏语,意思上园林、花园。北京城区一路向北,在昌平西关出口下高速,继续前行7公里,车行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了另一番天地:在西、南两座山环抱中,闪出一个拥有上千棵柿子树、占地300多亩,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走进柿子林会馆,那一片片慈禧年间种植的柿子林,金黄色的柿子在葱笼茂密的树叶掩映下,若隐若现,走过“芳草鲜美”的草地,便来到清澈见底的河边,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久居城市喧嚣生活的我们,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一般。
桃花源般的山居生活,一直以来是张宝全的追求。做地产,张宝全提倡的是文化地产,柿子林是张宝全文化情结的一个延续。这种山居情结在张宝全的妻子王秋扬身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王秋扬登山,爱山,住山。
性本爱丘山
张宝全、王秋扬融入山的尝试是对山居生活的又一种诠释。
2004年10月的时候,张宝全和王秋扬柿子林卡建成,张宝全夫妻整整一晚上都兴奋得难以入睡。第二天一早,张宝全就起来在柿子林里一圈圈地骑自行车,想着有时间时可以钓鱼、种花、种菜。他喜欢安静,这里的空间足以让他获得远离喧嚣都市的一份安静。而王秋扬凌晨三点还在给朋友发短信,让更多人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宝全开心得像个孩子。
张宝全和王秋扬营造的柿子林卡,依山而建,非商业,独立于世。“作为一个商人,我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也就离不开城市。虽然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起码我可以去尝试。”张宝全认为人和城市最好的关系就是若即若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郊区圈地造屋,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乡野空间。酷爱登山的王秋扬对柿子林会馆周围的山有很深的情结,周边的山虽然不高,但是很原始,山是王秋杨与大自然亲近的一个途径,王秋扬称这是一种 ‘性本爱山丘’的情趣。
张宝全带我们参观柿子林卡,他太熟悉里面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设计其中的每一个故事,站在柿子林中轻松自在的他,很难让人将他和一个商人联系起来。张宝全希望的居住环境是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建造柿子林卡的理念。
张宝全最喜欢沿着曲折的小径渐渐步入林子深处的感觉,周围的杏树、梨树、李树、桃树争相吐艳。初秋的北京,凉爽,柿子林池塘边有两只黑天鹅在水里怡然自得,身旁竟有两只灰毛小鸭子形影不离。远处还有鹈鹕闲庭信步,四匹纯种马甩打着尾巴低头吃草。柿子林若隐若现,走过草地,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
感觉如同梦幻,很难想象在都市的边缘还能拥有这么一块纯净的土地。让人的身心回到生活的原点。张宝全、王秋扬夫妻为什么不把这几百亩地商业化,这也许仅仅源自于他们的内心对简单生活的梦想。
房子的四周簇拥着成片的竹子,古往今来,竹子都被用来寄托文人的志向高远,但又神奇地以一种淡泊的精神入世,竹子的意境赋予了这栋房子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让居住也变得更为诗意了。
居住的细节
张宝全和王秋扬希望自己并不是隐士,他们的柿子林卡是欢乐的,山居并不是一种寂寞孤独的生活,张宝全和王秋扬都是好客的主人,他们总是十分欢迎朋友客人到此一游。
柿子林卡的设计是张宝全和王秋扬山居情节延续。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房间或房间组被作为取景器来设计。取景器——房间共有9个,面向不同的方向与景观;看的需要促使其三维形状内收外放,作为景框的大口是落地窗,两侧承重实墙呈八字关系,屋顶倾斜构成单坡。
张宝全对于设计最大的坚持就是一棵柿子树都不能损坏,一定要保留与自然的和谐。
初秋的北京,凉爽,柿子林池塘边有两只黑天鹅在水里怡然自得,身旁竟有两只灰毛小鸭子形影不离。远处还有鹈鹕闲庭信步,四匹纯种马甩打着尾巴低头吃草。柿子林若隐若现,走过草地,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
王秋扬:出生于1967 年, 1986参军,曾先后在南京军区、北京军区文化部工作。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94年下海经商至今,现任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美国作家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曾经写了这样一家小镇咖啡馆:“我特别钟爱落在米拉波大道上的咖啡馆,其中又以两个男孩咖啡馆更令人留恋。这家小店的主人宁愿将赚到的钱全部藏在褥子底下,也不愿意哪怕拿出一分一毫对店堂进行装修,正因为如此,也就使这家小店不像其他竞争对手一样,弄得到处都是塑胶制品和稀奇古怪的灯具,其内部看起来,好像还是50年前的样子。”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过的都是简朴而高质素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张宝全和王秋扬夫妻所追求的。
张宝全、王秋扬是商人,但夫妻俩却不肯把320亩地商业化,而是营造了他们的私人会馆柿子林卡。林卡是藏语,意思上园林、花园。北京城区一路向北,在昌平西关出口下高速,继续前行7公里,车行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了另一番天地:在西、南两座山环抱中,闪出一个拥有上千棵柿子树、占地300多亩,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走进柿子林会馆,那一片片慈禧年间种植的柿子林,金黄色的柿子在葱笼茂密的树叶掩映下,若隐若现,走过“芳草鲜美”的草地,便来到清澈见底的河边,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久居城市喧嚣生活的我们,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一般。
桃花源般的山居生活,一直以来是张宝全的追求。做地产,张宝全提倡的是文化地产,柿子林是张宝全文化情结的一个延续。这种山居情结在张宝全的妻子王秋扬身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王秋扬登山,爱山,住山。
性本爱丘山
张宝全、王秋扬融入山的尝试是对山居生活的又一种诠释。
2004年10月的时候,张宝全和王秋扬柿子林卡建成,张宝全夫妻整整一晚上都兴奋得难以入睡。第二天一早,张宝全就起来在柿子林里一圈圈地骑自行车,想着有时间时可以钓鱼、种花、种菜。他喜欢安静,这里的空间足以让他获得远离喧嚣都市的一份安静。而王秋扬凌晨三点还在给朋友发短信,让更多人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宝全开心得像个孩子。
张宝全和王秋扬营造的柿子林卡,依山而建,非商业,独立于世。“作为一个商人,我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也就离不开城市。虽然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起码我可以去尝试。”张宝全认为人和城市最好的关系就是若即若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郊区圈地造屋,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乡野空间。酷爱登山的王秋扬对柿子林会馆周围的山有很深的情结,周边的山虽然不高,但是很原始,山是王秋杨与大自然亲近的一个途径,王秋扬称这是一种 ‘性本爱山丘’的情趣。
张宝全带我们参观柿子林卡,他太熟悉里面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设计其中的每一个故事,站在柿子林中轻松自在的他,很难让人将他和一个商人联系起来。张宝全希望的居住环境是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建造柿子林卡的理念。
张宝全最喜欢沿着曲折的小径渐渐步入林子深处的感觉,周围的杏树、梨树、李树、桃树争相吐艳。初秋的北京,凉爽,柿子林池塘边有两只黑天鹅在水里怡然自得,身旁竟有两只灰毛小鸭子形影不离。远处还有鹈鹕闲庭信步,四匹纯种马甩打着尾巴低头吃草。柿子林若隐若现,走过草地,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
感觉如同梦幻,很难想象在都市的边缘还能拥有这么一块纯净的土地。让人的身心回到生活的原点。张宝全、王秋扬夫妻为什么不把这几百亩地商业化,这也许仅仅源自于他们的内心对简单生活的梦想。
房子的四周簇拥着成片的竹子,古往今来,竹子都被用来寄托文人的志向高远,但又神奇地以一种淡泊的精神入世,竹子的意境赋予了这栋房子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让居住也变得更为诗意了。
居住的细节
张宝全和王秋扬希望自己并不是隐士,他们的柿子林卡是欢乐的,山居并不是一种寂寞孤独的生活,张宝全和王秋扬都是好客的主人,他们总是十分欢迎朋友客人到此一游。
柿子林卡的设计是张宝全和王秋扬山居情节延续。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房间或房间组被作为取景器来设计。取景器——房间共有9个,面向不同的方向与景观;看的需要促使其三维形状内收外放,作为景框的大口是落地窗,两侧承重实墙呈八字关系,屋顶倾斜构成单坡。
张宝全对于设计最大的坚持就是一棵柿子树都不能损坏,一定要保留与自然的和谐。
初秋的北京,凉爽,柿子林池塘边有两只黑天鹅在水里怡然自得,身旁竟有两只灰毛小鸭子形影不离。远处还有鹈鹕闲庭信步,四匹纯种马甩打着尾巴低头吃草。柿子林若隐若现,走过草地,举头一望,层峦叠翠的南山奔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