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综述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阳市开展生态市建设5a来围绕这项系统工程,按照建设目标要求,积极行动,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工作。该文主要从创建基础条件、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取得进展等方面,对生态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总结创建经验和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市建设;工作进展;综述;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03-02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2]。2003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国家“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县”创建标准,2007年12月又结合“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对标准进行了调整。国家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县创建工作由此在全国各地得以广泛开展起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全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生态市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写入了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和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用五年时间成为国家生态市的奋斗目标[3-4]。
  1 基础条件分析
  1.1 有利条件 (1)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成功创建为沈阳市建设生态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创建经验。
  (2)创建之初沈阳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态势业已形成,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经济基础,尤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保障。
  (3)“十五”以来沈阳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跃升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4)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为生态市创建提供有利条件。
  (5)2008年对照国家生态市的指标标准体系,在5项基本条件和19项考核指标(共24项考核标准)中,沈阳市有13项已经达标,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基础。
  (6)2005年《沈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及7个子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2006年该规划作为沈阳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分规划之一,通过市人大审议,并批准实施。
  1.2 难点指标 2008年沈阳市未达标指标有11项,其中“农民年人均純收入”、“环保独立机构健全”等8项可在3a内达标,还有3项难点指标。
  (1)“全市郊区、县(市)80%建成国家生态区县”。当时沈阳市没有一个区县是国家生态区县,必须在3~4a时间,80%以上区、县(市)达到国家生态区县的27项标准,并通过国家验收。
  (2)“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2008年沈阳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尚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如果沈阳坚持拆小并大的能源供应政策,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的管理,结合科学合理的绿化建设和水面建设,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下降到标准内是可能实现的。
  (3)“水环境质量达功能区标准,城市无劣五类水体”。2008年沈阳市水环境质量尚达不到上述要求。除辽河干流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外,其它水体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沈阳辖区内生产、生活污染导致的。因此,通过全面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等有效措施的实施,该项指标是有可能完成的。
  2 建设目标
  到2012年建成国家生态市,全市80%区县成为生态区县。全市生态环境趋于良好,环境污染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主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建设成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标志的国家生态市。
  3 建设路径
  3.1 建立健全统筹规划和公众参与机制 《沈阳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生态市创建目标、建设体系和工程项目,又分阶段规划各个区县的创建任务,全面引领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各级全部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责任和任务层层落实。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并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每年制定大量议案、提案,进行专题视察,有效推进了创建工作。 (下转34页)
  (上接3页)3.2 重点解决“城乡环境不均衡”的突出问题 采取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张,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村地区是沈阳市环境基础最薄弱、环境问题最多的区域,创建之初把重心放在最薄弱的农村,使得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时间内从无到有。
  3.3 坚持生态市创建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环境问题相结合 把县域经济和农村环境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突破口,以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的共同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坚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和村镇改造、棚户区退出、农村改水改厕,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3.4 注重夯实基础与综合整治 生态市创建注重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污水管网、公园、道路、亮化美化等辅助设施,打造一大批以铁西工业区改造、蒲河治理、卧龙湖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各行业及各个地区的示范典型。按照《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涉及40余个部门近百项工作任务,按任务要求进行层层分解,以确保做实做好。
  4 建设进展
  4.1 生态区县创建工作取得突破[5] 截至2012年东陵区、沈北新区、棋盘山开发区、于洪区、辽中县、苏家屯区、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市)验收。全市郊区、县(市)100%建成国家生态区县。
  4.2 生态市创建指标不断提升 经过几年努力,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各区县的水环境、气环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民人均收入、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秸秆综合利用率、村镇饮水达标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化肥施用强度、规模化养殖粪便处理综合利用率等重点指标得到全面提升。   4.3 大力优化发展空间 依托龙头项目和龙头产业的拉动,沈阳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东南西北中”5大城市空间,东部是汽车产业、南部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的行政中心、西部是装备制造、北部则立足光电产业和现代农业、中部是中央商务区。发展空间的优化,使沈阳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4.4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方向和目标,加快调整步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 6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7∶51.2∶4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各项指标均超过沈阳市“十二五”规划的年均增速。
  4.5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环境整治取得进展。几年来大力植树造林,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3.4万hm2,绿化覆盖率超过40%。实施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建设,完成辽河水系绿洲工程等。建立新型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确保城市环卫扫保无盲区、垃圾收运不落地。投资40多亿元实施蒲河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环境整治项目百余项,建设成为景观优美、水质清澈的生态廊道。
  農村环境建设取得成效,9个涉农区县同步进行创建。目前已有百余个乡镇建成全国生态乡镇,同时创建工作延伸到村屯,建设了80多个省级环境优美村和800多个市级生态村。各农村地区相继建成了20多个区(县)污水处理厂和140多个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了多个县域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完成了500多处农村饮水改造工程。
  5 创建成效
  通过生态市创建工作,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步入了“以环境促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轨道,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正在成为建设“生态宜居之都”的重要支撑,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文明、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突出体现。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有效促进环保意识普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三是创建工作有效改善了民生,惠及了百姓。
  6 结语
  沈阳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围绕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结合沈阳实际状况,以生态区、县(市)创建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工作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引导并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环境协同发展的过程,通过生态市创建使全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和进一步提升,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宜居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淑兰,李世龙. 扎兰屯市生态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分析[J].北方环境,2011(23):43-44.
  [2]吕伟. 玉溪市生态市建设进程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1-53.
  [3]沈阳市环保局.生态市建设汇报[R].2008.
  [4]孙忠英.生态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镇江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66-68.
  [5]沈阳市环保局.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报告[R].2012.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探讨重庆紫色丘陵地区4种典型的农耕土地类型对土壤的质量影响,对土壤养分因子氮、磷、钾、有机质、代换量及有机碳,重金属铜、锌、铅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对照于荒地,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农耕方式下养分代换量、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程度下降,而碱解氮、有机质、有机碳有增大的趋势,但土壤退化评价显示都呈现一定程度退化现象,退化指数-9.16%~-15.6%;对土壤重金属环境的影响,铜、
采用湿润育秧方式及优质谷生产技术进行栽培管理,研究深两优876、德丰优、凯优软2号、C两优99等8个品种的生育期、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筛选出适合灵山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
摘 要:通过室内、室外饲养和林间观察法,观察明纹柏松毛虫各龄幼虫生活习性,总结其发育历期。  关键词: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生活习性  中图分类号 Q969.43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58-02  明纹柏松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illustratus Lajonquiere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
通过对北江流域韶关段底积物进行取样,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检测了Cr、Pb、Cd、As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4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的特征。运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
总结了棉花水浮育苗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实践的效果,并从技术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注意事项与建议,同时从市场层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012年,在浙江省文成县百丈漈镇、南田镇、大峃镇等地进行鲜食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试验,通过对杂交中熟大豆品种辽鲜1号的肥效试验,667m2最高产鲜豆荚757.75kg,创历
简述了蒙城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稳定基层统计队伍,努力提升统计工作地位,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等。
以玉金香和白兰瓜2个品种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适温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昼温(20~25 ℃,25~30 ℃,30~35 ℃)对厚皮甜瓜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温条件下,2个厚皮甜瓜
分析了安徽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性灾害的种类及影响,提出了防灾避灾害的关键技术途径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番茄作为巴彦淖尔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番茄晚疫病为害日趋加重,造成番茄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该文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及发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