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研员更要注重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员,必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去,深入教师中间去,深入课堂里面去,勤于实践,亲力亲为,尽可能参与学校教学的各个实践层面,这样才会掌握第一手材料,才有准确的话语权,也才会把教育理论恰当的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
  一、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今后,我们教研员工作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基层学校,决不能总浮在上面,最起码要保证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长期呆在办公室里搞教研,只能是理论来理论去地空发议论,这种脱离实际的教研和教学指导,是不会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欢迎的。
  二、经常深入课堂听课
  作为一名教研员来说,深入课堂听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位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保证听课150节以上。只有经常听课才能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才能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三、认真抓好教研课题的实验研究
  每一个教研员都必须抓好一个示范学科和一个子课题组,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过程的管理、材料的积累到实验的总结、成果的推广等,教研员都要和实验教师一起合力完成。每学期都要分年级、分学科为行政部门写出一份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研究报告。
  四、努力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教研员在深入课堂听课和指导教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按照局里要求,每年至少要培养若干名在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要为他们建立起成长档案,要了解这些骨干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教育理论培训会、学术研讨会,要给骨干教师压担子、交任务,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可聘为兼职教研员,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往更高的层次攀登,使其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五、经常撰写教研文章
  作为教研员,要能够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并把它们科学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教科研论文,以指导学科教学,做到教研不止,笔耕不辍。每学期最好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几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操作性较强的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经验论文,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一至两个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力争每年能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报刊上有论文交流、获奖或刊登。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不懈地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对教育教学的现实了如指掌,才能恰如其分地找出破解难题的策略,如此,也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当“幸福中国”话题迅速风靡全国的时候,恰逢“两会”召开。在此舆论背景下,作为高层政治平台的“两会”在设计如何使中国人更幸福方面下了更多的功夫。而“两会”的标志性成就“十二五”规划,就涉及多项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全国保障性住房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