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品性的形成源于自我,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百年大计师为本,教书育人德为魂。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专职教师,我心中的品社课堂,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引导学生开放言论的所在:是学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智慧碰撞的所在;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的重要阵地。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感受到无论是话题的预设还是案例的选择都一定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课前预设从课外走向课内,课后延伸从课内走向课外,指向明确便于思考、话题精炼易于讨论、案例典型产生共鸣。
一、去除花哨,设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目标
接到区研究课的任务,内心还是十分忐忑的,虽然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但由于六年级课程临近尾声,翻看了目录发现大部分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题材,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害怕课堂的氛围不出彩清冷。最终反复斟酌选定了《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课,因为自己对于这方面多有了解,可以给学生搭建足够的延伸平台,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足够引起孩子的共鸣的话题,现代的科技飞速进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并足可激发他们能说、想说、多说。基于此,在初次试上预设本课目标时,我设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以3D打印技术为起点引发学生共鸣,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影响,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2.举例智能手机链接文本,启迪思考,初步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3.深度思考科学技术为人所用,人为造成了喜或忧。
我一直认为,导入部分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几分钟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在这堂课的预设中,由于3D打印技术是自己最近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在选择导入时自然地想到了用它,并且自认为学生对此也是应当有所了解的。事实证明这次错误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人为地拔高了学生讨论的难度,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试上的冷场乱场。第一次试上最直观的感受是预设与现实的脱节,课前我搜集了关于3D打印的大量资料,做课件,找来了3D打印的实物,但是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3D打印穿起了课堂整条线索,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兴趣后,却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受引入了一个歧途——只有像3D打印这样的才能称之为科学技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反而忽略不计,完全被带离了预想中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对接,课上我也是越来越急躁,甚至漏掉了本该出现的一些环节。
3D打印这一部分的课件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图片、视频、资料一个不少,看似一环扣一环紧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反而被动地跟着课件走,成为了课堂的一种干扰,不仅仅是这样,过多的课件给学生,阻碍了学生自我检索、自我思考的过程,灭失了本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随意聊聊启发的机会。所以课件只是完成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回归、利用好书本。
二、敢于舍弃,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情,激发童言
鉴于3D打印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自然地将科学技术这一话题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在第二次的试上中,3D打印技术这一话题必须被换掉。想到之前为了准备这一话题做的种种努力,心中还是有许多遗憾的,用黑白彩色照片吗?好像也太久远,用互联网技术吗?会不会还是太高端?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了数日,初夏的南京,街边的水果摊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摆上了西瓜,看到无籽西瓜我是灵机一动,这不是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最好的写照嘛。第二次的试上,总的来说完全按照预设井井有条地铺开了,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却仍然无从下手的样子,也许是六年级学生特有的羞怯,课堂相对安静,发言同学比较少,这样的学情状况着实让人着急,怎么办?只有继续调整教学子目标,将讨论的难度一降再降。我的思维一直在设想着如果我是孩子,我感兴趣的点是什么,我在生活中接触的是什么……
三、以点带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回归童真、感受童趣
正式上课使用的是六一班,这个班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肯动脑,课外知识有一定积累,与他们在一起讨论,我还是有把握的。课堂上,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利用西瓜从有籽到无籽的变化,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教学的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接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中寻找有哪些科技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前调查,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课堂的第二板块,是学生思想放飞自由讨论的时刻,就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的发现。考虑到前两次试上的种种弊病,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缩小了话题讨论中的点。
说食物,让学生从方便面开始,因为这种食物是孩子们常见的;袁隆平,在他们的语文课文中出现过,他们应该了解;南京的鸭子,蜚声国内,这些都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就有话题,同时舍去了之前试上中出现的基因过程,各种添加剂的专业名称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说交通,讲交通工具,讲如何出行,舍去了公共设施等令学生概念模糊不清的部分,利用实物感受牛奶利乐包,引导学生扩展到生活中去,更多地考量科学技术影响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或生活的重要影响。
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讨论知道了,科学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生说的穿着,前段时间阴雨绵绵,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防雨的鞋。马上就是夏天了,有一个女孩回答防晒衣,这很正常呀,女孩子爱美,怕晒黑,晒伤,你看,这就引发了女生们的关注热点。住的部分,恒温,路灯的声控,电梯解决了爬楼梯的问题,买了重东西如何运回家的问题等等,这都是人们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通过拓展延伸,学生的视野被老师、被自己、被同学们延伸到更远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们最有话可谈的是眼前的改变,是我们校园的改变。抗震加固的改造是我本身一直参与的,学生们也有所体验,这让学生们更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社会前进的动力。在课程的最后,从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谈起,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争辩中,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思考科学技术的弊端。这样,比较完整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此次研究课的全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精心预设固然重要,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将话语权交放下去。教师如果硬性地确定主题、方向,内容,脱离了实际,埋入了书本,是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的。
(夏鹰,南京市马台街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一、去除花哨,设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目标
接到区研究课的任务,内心还是十分忐忑的,虽然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但由于六年级课程临近尾声,翻看了目录发现大部分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题材,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害怕课堂的氛围不出彩清冷。最终反复斟酌选定了《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课,因为自己对于这方面多有了解,可以给学生搭建足够的延伸平台,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足够引起孩子的共鸣的话题,现代的科技飞速进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并足可激发他们能说、想说、多说。基于此,在初次试上预设本课目标时,我设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以3D打印技术为起点引发学生共鸣,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影响,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2.举例智能手机链接文本,启迪思考,初步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3.深度思考科学技术为人所用,人为造成了喜或忧。
我一直认为,导入部分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几分钟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在这堂课的预设中,由于3D打印技术是自己最近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在选择导入时自然地想到了用它,并且自认为学生对此也是应当有所了解的。事实证明这次错误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人为地拔高了学生讨论的难度,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试上的冷场乱场。第一次试上最直观的感受是预设与现实的脱节,课前我搜集了关于3D打印的大量资料,做课件,找来了3D打印的实物,但是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3D打印穿起了课堂整条线索,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兴趣后,却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受引入了一个歧途——只有像3D打印这样的才能称之为科学技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反而忽略不计,完全被带离了预想中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对接,课上我也是越来越急躁,甚至漏掉了本该出现的一些环节。
3D打印这一部分的课件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图片、视频、资料一个不少,看似一环扣一环紧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反而被动地跟着课件走,成为了课堂的一种干扰,不仅仅是这样,过多的课件给学生,阻碍了学生自我检索、自我思考的过程,灭失了本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随意聊聊启发的机会。所以课件只是完成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回归、利用好书本。
二、敢于舍弃,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情,激发童言
鉴于3D打印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自然地将科学技术这一话题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在第二次的试上中,3D打印技术这一话题必须被换掉。想到之前为了准备这一话题做的种种努力,心中还是有许多遗憾的,用黑白彩色照片吗?好像也太久远,用互联网技术吗?会不会还是太高端?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了数日,初夏的南京,街边的水果摊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摆上了西瓜,看到无籽西瓜我是灵机一动,这不是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最好的写照嘛。第二次的试上,总的来说完全按照预设井井有条地铺开了,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却仍然无从下手的样子,也许是六年级学生特有的羞怯,课堂相对安静,发言同学比较少,这样的学情状况着实让人着急,怎么办?只有继续调整教学子目标,将讨论的难度一降再降。我的思维一直在设想着如果我是孩子,我感兴趣的点是什么,我在生活中接触的是什么……
三、以点带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回归童真、感受童趣
正式上课使用的是六一班,这个班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肯动脑,课外知识有一定积累,与他们在一起讨论,我还是有把握的。课堂上,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利用西瓜从有籽到无籽的变化,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教学的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接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中寻找有哪些科技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前调查,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课堂的第二板块,是学生思想放飞自由讨论的时刻,就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的发现。考虑到前两次试上的种种弊病,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缩小了话题讨论中的点。
说食物,让学生从方便面开始,因为这种食物是孩子们常见的;袁隆平,在他们的语文课文中出现过,他们应该了解;南京的鸭子,蜚声国内,这些都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就有话题,同时舍去了之前试上中出现的基因过程,各种添加剂的专业名称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说交通,讲交通工具,讲如何出行,舍去了公共设施等令学生概念模糊不清的部分,利用实物感受牛奶利乐包,引导学生扩展到生活中去,更多地考量科学技术影响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或生活的重要影响。
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讨论知道了,科学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生说的穿着,前段时间阴雨绵绵,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防雨的鞋。马上就是夏天了,有一个女孩回答防晒衣,这很正常呀,女孩子爱美,怕晒黑,晒伤,你看,这就引发了女生们的关注热点。住的部分,恒温,路灯的声控,电梯解决了爬楼梯的问题,买了重东西如何运回家的问题等等,这都是人们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通过拓展延伸,学生的视野被老师、被自己、被同学们延伸到更远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们最有话可谈的是眼前的改变,是我们校园的改变。抗震加固的改造是我本身一直参与的,学生们也有所体验,这让学生们更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社会前进的动力。在课程的最后,从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谈起,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争辩中,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思考科学技术的弊端。这样,比较完整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此次研究课的全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精心预设固然重要,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将话语权交放下去。教师如果硬性地确定主题、方向,内容,脱离了实际,埋入了书本,是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的。
(夏鹰,南京市马台街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