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世界的苹果,[美]詹森·奥格雷迪,中信出版社,2011
重返小王国:[美]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迈克尔·莫里茨,中信出版社,2010
乔布斯的秘密日记,[美]莱昂斯,中信出版社,2010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美]杰弗里·扬、[美]威廉·西蒙,中信出版社,2010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美]卡迈恩·加洛,中信出版社
人红是非多,书也跟着俏。这说的是谁呢——史蒂夫·乔布斯,还有他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11年前,那会还没有iPhone、iPad,就连iMac、iTunes、iPod都尚未流行开,我读过一本书,叫《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作者艾伦·多伊奇曼,他是《名利场》和《GQ》杂志的撰稿人。在当时已然众多的乔布斯传记之中,多伊奇曼的版本算不上鹤立鸡群,也谈不上个中翘楚,却因为角度新颖、饶有趣味,而值得一读。
故事开篇没有落入俗套,既不回顾苹果的当年,也没讲述乔布斯的童年,而是直接从1985年的夏天开始写起,那时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因为与管理层观点分歧、意见不合,而被公司无情地驱逐出局。每位董事都投票同意将乔布斯从管理职位上拉下马,并进行公司重组。无奈,乔布斯只好跑到投资人马库拉那里痛哭流涕。然而,胜负已判、大局已定!这或许是乔布斯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失利,且败得惨烈、输得精光。书的重点就是此后的15年,那些个卧薪尝胆的日子里的风风雨雨和是是非非。如果给予简单地梳理,那就是随后创建了“复仇之作”的Next公司,搞了个用来“消遣”的创业公司Pixar。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重金投入、媒介追捧下的Next终究没给乔布斯带来好运,而他很少花心思的Pixar,却因为一部《玩具总动员》一战成名,这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东山再起、重掌苹果大权。
艾伦·多伊奇曼说,他写作该书的初衷就是出于乔布斯的故事充满戏剧性,极富传奇色彩。从年少得志到一败涂地再到奇迹复出,他着实取得了太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在多伊奇曼看来,乔布斯几乎就是整个硅谷文化的代名词或形象代言人,他是创业、创新与梦想的集大成者:好的和坏的、天才与恶魔、绅士与暴君、使命感与功利心等等,这些对立的矛盾在乔布斯身上挥之不去不可分割。
曾经,当别人问及多伊奇曼如何判断史蒂夫领导下的苹果公司的命运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乔布斯有足够的力量走向最终的成功。”事实证明,多伊奇曼的判断是对的。在《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出版后的10多年,乔布斯及其苹果创新不断、进步不止,其“i”系列产品每一推出,便令大众惊艳不已,疯狂追捧。“时间有限,我们不应该为别人而活,活着是为改变世界。”乔布斯如是说,这恰恰反映了他近乎偏执的性格,而那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也成了又一本关于他传记的书名,作者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
不难发现,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何止成双。iPad的持续热卖,白色iPhone4的一机难求,乔布斯除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外,更是引爆新媒体革命、引领新技术趋势的灵魂人物,尤其在眼看着微软日显老态,盖茨准备把余下精力投身慈善之际,如今乔布斯才是科技界真正的王者、焦点所在。所以,在有关于乔布斯的传记和苹果企业史的作品上,几乎清一色地抱以肯定、褒奖的立场。除了之前提到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还有丹尼尔·莱昂斯的《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作者假“史蒂夫·乔布斯”之名,对美国科技产业界中的趣闻、绯闻乃至丑闻作出了麻辣犀利的点评;卡迈恩·加洛的《乔布斯的魔力演讲》,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作为“天才演说家”的史蒂夫·乔布斯的表达技巧,种种迹象表明,令乔布斯厉害的不仅是那个日见秃顶的头脑,还有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迈克尔·莫里茨的《重返小王国: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作者被乔布斯称为“苹果历史学家”,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莫里茨与乔布斯交恶。乔布斯本来希望莫里茨记录下他设计首台接近灵魂的电脑“麦金塔”的全过程,但在采写中,莫里茨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乔布斯有个私生女,且不愿承认她。于是,一台电脑最终成了《时代》周刊1982年的“年度人物”,而非27岁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这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莫里茨写出了一部关于乔布斯和苹果的经典之作——《小王国》(TheLittle Kingdom:The Private Story ofApple Computer);其二,乔布斯决意从此向所有记者关上心门。眼下的这本《重返小王国》是基于《小王国》基础上,重新修订、增补的版本。2009年,莫里茨希望以更成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乔布斯。
最近还读到一本书,出自詹森·奥格雷迪之手,叫《改变世界的苹果》。这本书虽然声称要探讨苹果如何成为当今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又是如何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意义,但具体到写作上却表现得中规中矩,平淡如水。从目录来看,第一章“苹果的诞生与成长”,第二章“苹果的创始人”,第三章“苹果,改变社会的符号”,一直到后面的“苹果的创新策略”、“苹果的产品家族”、“苹果的领袖”、“苹果的未来之路”等等,条理清楚、分门别类,看上去不像是一部传记,而更像是本企业宣传册。
不过,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书得换个思路写了,光表扬不行,还得批评和提醒。这话从何说起呢,我想就从近日乔布斯因身体原因,宣布无限期休假的事情开讲。乔布斯的暂别,给苹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表现之一就是公司股价随即下跌。公众的理由很简单,乔布斯与苹果的关系太密切了,没错,乔布斯或许是刚愎自用,是个人主义,是一言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苹果凤凰涅槃,推出了一系列畅销全球的数码产品。问题是,当一个以明星灵魂式人物离开的时候,公司如何依旧持续创新和追求卓越呢?
所以,就这个意义而言,苹果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并不轻松,它要考虑,如何消除外界的疑虑,让他们相信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还是以前那个苹果,而且会越做越好。当然,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某天醒来,你发现乔布斯改去索尼或摩托罗拉上任了,并且持有该公司的大额股份,你会不会更看好乔布斯的这个新东家呢?道理不言而喻,乔布斯和苹果的关系作为一个案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再厉害,但他究竟又能战斗多久?
(责任编辑 王倩)
重返小王国:[美]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迈克尔·莫里茨,中信出版社,2010
乔布斯的秘密日记,[美]莱昂斯,中信出版社,2010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美]杰弗里·扬、[美]威廉·西蒙,中信出版社,2010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美]卡迈恩·加洛,中信出版社
人红是非多,书也跟着俏。这说的是谁呢——史蒂夫·乔布斯,还有他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11年前,那会还没有iPhone、iPad,就连iMac、iTunes、iPod都尚未流行开,我读过一本书,叫《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作者艾伦·多伊奇曼,他是《名利场》和《GQ》杂志的撰稿人。在当时已然众多的乔布斯传记之中,多伊奇曼的版本算不上鹤立鸡群,也谈不上个中翘楚,却因为角度新颖、饶有趣味,而值得一读。
故事开篇没有落入俗套,既不回顾苹果的当年,也没讲述乔布斯的童年,而是直接从1985年的夏天开始写起,那时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因为与管理层观点分歧、意见不合,而被公司无情地驱逐出局。每位董事都投票同意将乔布斯从管理职位上拉下马,并进行公司重组。无奈,乔布斯只好跑到投资人马库拉那里痛哭流涕。然而,胜负已判、大局已定!这或许是乔布斯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失利,且败得惨烈、输得精光。书的重点就是此后的15年,那些个卧薪尝胆的日子里的风风雨雨和是是非非。如果给予简单地梳理,那就是随后创建了“复仇之作”的Next公司,搞了个用来“消遣”的创业公司Pixar。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重金投入、媒介追捧下的Next终究没给乔布斯带来好运,而他很少花心思的Pixar,却因为一部《玩具总动员》一战成名,这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东山再起、重掌苹果大权。
艾伦·多伊奇曼说,他写作该书的初衷就是出于乔布斯的故事充满戏剧性,极富传奇色彩。从年少得志到一败涂地再到奇迹复出,他着实取得了太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在多伊奇曼看来,乔布斯几乎就是整个硅谷文化的代名词或形象代言人,他是创业、创新与梦想的集大成者:好的和坏的、天才与恶魔、绅士与暴君、使命感与功利心等等,这些对立的矛盾在乔布斯身上挥之不去不可分割。
曾经,当别人问及多伊奇曼如何判断史蒂夫领导下的苹果公司的命运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乔布斯有足够的力量走向最终的成功。”事实证明,多伊奇曼的判断是对的。在《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出版后的10多年,乔布斯及其苹果创新不断、进步不止,其“i”系列产品每一推出,便令大众惊艳不已,疯狂追捧。“时间有限,我们不应该为别人而活,活着是为改变世界。”乔布斯如是说,这恰恰反映了他近乎偏执的性格,而那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也成了又一本关于他传记的书名,作者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
不难发现,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何止成双。iPad的持续热卖,白色iPhone4的一机难求,乔布斯除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外,更是引爆新媒体革命、引领新技术趋势的灵魂人物,尤其在眼看着微软日显老态,盖茨准备把余下精力投身慈善之际,如今乔布斯才是科技界真正的王者、焦点所在。所以,在有关于乔布斯的传记和苹果企业史的作品上,几乎清一色地抱以肯定、褒奖的立场。除了之前提到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还有丹尼尔·莱昂斯的《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作者假“史蒂夫·乔布斯”之名,对美国科技产业界中的趣闻、绯闻乃至丑闻作出了麻辣犀利的点评;卡迈恩·加洛的《乔布斯的魔力演讲》,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作为“天才演说家”的史蒂夫·乔布斯的表达技巧,种种迹象表明,令乔布斯厉害的不仅是那个日见秃顶的头脑,还有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迈克尔·莫里茨的《重返小王国: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作者被乔布斯称为“苹果历史学家”,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莫里茨与乔布斯交恶。乔布斯本来希望莫里茨记录下他设计首台接近灵魂的电脑“麦金塔”的全过程,但在采写中,莫里茨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乔布斯有个私生女,且不愿承认她。于是,一台电脑最终成了《时代》周刊1982年的“年度人物”,而非27岁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这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莫里茨写出了一部关于乔布斯和苹果的经典之作——《小王国》(TheLittle Kingdom:The Private Story ofApple Computer);其二,乔布斯决意从此向所有记者关上心门。眼下的这本《重返小王国》是基于《小王国》基础上,重新修订、增补的版本。2009年,莫里茨希望以更成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乔布斯。
最近还读到一本书,出自詹森·奥格雷迪之手,叫《改变世界的苹果》。这本书虽然声称要探讨苹果如何成为当今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又是如何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意义,但具体到写作上却表现得中规中矩,平淡如水。从目录来看,第一章“苹果的诞生与成长”,第二章“苹果的创始人”,第三章“苹果,改变社会的符号”,一直到后面的“苹果的创新策略”、“苹果的产品家族”、“苹果的领袖”、“苹果的未来之路”等等,条理清楚、分门别类,看上去不像是一部传记,而更像是本企业宣传册。
不过,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书得换个思路写了,光表扬不行,还得批评和提醒。这话从何说起呢,我想就从近日乔布斯因身体原因,宣布无限期休假的事情开讲。乔布斯的暂别,给苹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表现之一就是公司股价随即下跌。公众的理由很简单,乔布斯与苹果的关系太密切了,没错,乔布斯或许是刚愎自用,是个人主义,是一言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苹果凤凰涅槃,推出了一系列畅销全球的数码产品。问题是,当一个以明星灵魂式人物离开的时候,公司如何依旧持续创新和追求卓越呢?
所以,就这个意义而言,苹果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并不轻松,它要考虑,如何消除外界的疑虑,让他们相信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还是以前那个苹果,而且会越做越好。当然,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某天醒来,你发现乔布斯改去索尼或摩托罗拉上任了,并且持有该公司的大额股份,你会不会更看好乔布斯的这个新东家呢?道理不言而喻,乔布斯和苹果的关系作为一个案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再厉害,但他究竟又能战斗多久?
(责任编辑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