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我们20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病,包括产后腹痛、外感发热、恶露不绝、恶露不下等症的心得体会,现报告如下。
产后病患者基于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在治疗上应多照顾气血,固护阴津和预防瘀血留滞为患。用药体会:①用药宜温:宜温含有防止留瘀之意,寓温于补,但又不宜过用温燥,以免动血引起出血甚至血崩。②不可乱用参芪:參芪对瘀阻者有滞血之弊,特别是对内有瘀血而血瘀症状又不明显者最易致误,故宁可缓用不可攻用。③产后病病性有寒热之别,用药亦可寒可热,只是温药常用与不宜过用寒药而已。故如丹皮、白芍等微寒之药临证也较常用。且产后亡血伤津,虚火易动,临证常遇过食辛热见口干心悸,蒸热汗出等症者。如此微寒敛阴泄热之品尤宜用之。朱丹溪认为产后用四物,白芍宜以酒重复制炒以去其酸寒之性。但有人认为如此未必恰当,因四物中白芍配芎归已稍去其寒性,何况白芍形属微寒而无大寒之弊。看法虽有不同,但均可作为临床上的参考。④生化汤不必常规服用:产后普遍食用之姜酒红糖已有一定的温通活血防患留瘀的作用,如产后瘀下正常,小腹无明显疼痛,就不必服用,以免化火动血而生他病。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分为血虚证与血瘀证。治以活血祛瘀散寒止痛。可用生化汤加益母草。
产后腹痛属血虚者亦可用当归建中汤,温中养血缓急止痛。脾化源得资,血行通畅,腹痛则解。对于血瘀型除可用生化汤外,视病情也可酌用失笑散,或两方并用。失笑散与生化汤同属活血化瘀之剂,但两方功用有所不同,失笑散无补血温经作用,应用范围较生化汤为广;生化汤有补血温经作用,行中有补,能生能化,专用于产后。此外,属寒冷乘虚内客胞宫,导致气血凝滞痛者,临证亦常见。该型症见腹痛拒按,得热痛减,面黄青白,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理气,可用香桂丸(桂心、木香、当归,川芎)。
产后外感发热
产后外感发热,治疗应适当照顾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对外感风邪轻症,治以疏风理血和胃祛瘀,可用愈风方(荆芥、丹皮、茯苓、半夏、南楂,益母草)加防风、薄荷、连翘、香豉、柴胡,桑叶(仅酌加一两味,且用量宜轻)。外感风寒者,治以疏风解表,用荆防败毒散加减,以勿过发汗为原则。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不宜过用苦寒清热药。
我们治产后外感发热证,少用四物参芪之类扶正养血,多在疏邪散瘀药的选择和用量方面照顾产妇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这是遵循临床以标为主的治则。对于使用疏表透邪药有一个原则,即药性要缓和,药量要轻,不要投用多种解表药(所谓性宜缓,量宜轻,药味不宜多)。
产后恶露不绝
本病概括为三种证型:①气虚证: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②血热证:治以清热养阴止血,可用保阴煎。如因肝郁化热证见胁痛心烦,苔黄脉弦数者,治以疏肝清热凉血止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去白术、当归,加生地、地榆、茜草根、贯众,益母草。如因感染热毒之邪,证见恶露量多,臭秽小腹痛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去当归,白术加败酱草、红藤,地榆炭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③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止血。可用生化汤加生炒蒲黄、益母草。
产后所下未必是恶露,大都是新血不能归经,临证时可参考漏下症进行辨证施治,但要适当照顾产后夹瘀未尽的特点。①气虚型:如冲任俱虚,操劳过早劳倦伤脾。可用圣愈汤去川芎或用归脾汤,其他如阿胶、龙眼膏等温奇经、补脾养血止血药均可酌情加用。②血热型:如属热伏胞中与瘀血相结,可用无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合失笑散,再酌加丹皮、赤芍、败酱草、鱼腥草、红藤,连翘等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③血瘀型:可用宣瘀固胞汤(三七、贯众、益母草、乌贼骨、荆芥炭、川断、延胡索,甘草)。本方功能宣瘀固胞,活血止血。祛邪而不伤正,且药性平和无不良反应,对于平素阴虚血热,或肝阳亢盛、体质虚弱者,颇为适用。其他如佛手散(川芎、当归)合失笑散亦可酌情选用。如血瘀型,可服三七粉或用单味益母草煎服。
产后恶露不下
以气滞血瘀为常见:气滞证,治以理气行滞,佐以和血,可用香艾芎归饮(香附、艾叶、元胡、川芎、当归、加乌药,枳壳)。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可用生化汤加蒲黄、益母草。
体会:①气血虚弱:治以补气益血,佐以活血,可用圣愈汤(方见前)加鸡血藤、丹皮、益母草、丹参、赤芍等药。②气滞型:可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和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理气为主,佐以活血。③血瘀型:可用失笑散(方见前)活血行瘀,散结止痛,必要时亦可合用生化汤。如属产后风冷侵袭胞宫寒凝血瘀者,可用生化汤加桂心。
产后病患者基于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在治疗上应多照顾气血,固护阴津和预防瘀血留滞为患。用药体会:①用药宜温:宜温含有防止留瘀之意,寓温于补,但又不宜过用温燥,以免动血引起出血甚至血崩。②不可乱用参芪:參芪对瘀阻者有滞血之弊,特别是对内有瘀血而血瘀症状又不明显者最易致误,故宁可缓用不可攻用。③产后病病性有寒热之别,用药亦可寒可热,只是温药常用与不宜过用寒药而已。故如丹皮、白芍等微寒之药临证也较常用。且产后亡血伤津,虚火易动,临证常遇过食辛热见口干心悸,蒸热汗出等症者。如此微寒敛阴泄热之品尤宜用之。朱丹溪认为产后用四物,白芍宜以酒重复制炒以去其酸寒之性。但有人认为如此未必恰当,因四物中白芍配芎归已稍去其寒性,何况白芍形属微寒而无大寒之弊。看法虽有不同,但均可作为临床上的参考。④生化汤不必常规服用:产后普遍食用之姜酒红糖已有一定的温通活血防患留瘀的作用,如产后瘀下正常,小腹无明显疼痛,就不必服用,以免化火动血而生他病。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分为血虚证与血瘀证。治以活血祛瘀散寒止痛。可用生化汤加益母草。
产后腹痛属血虚者亦可用当归建中汤,温中养血缓急止痛。脾化源得资,血行通畅,腹痛则解。对于血瘀型除可用生化汤外,视病情也可酌用失笑散,或两方并用。失笑散与生化汤同属活血化瘀之剂,但两方功用有所不同,失笑散无补血温经作用,应用范围较生化汤为广;生化汤有补血温经作用,行中有补,能生能化,专用于产后。此外,属寒冷乘虚内客胞宫,导致气血凝滞痛者,临证亦常见。该型症见腹痛拒按,得热痛减,面黄青白,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理气,可用香桂丸(桂心、木香、当归,川芎)。
产后外感发热
产后外感发热,治疗应适当照顾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对外感风邪轻症,治以疏风理血和胃祛瘀,可用愈风方(荆芥、丹皮、茯苓、半夏、南楂,益母草)加防风、薄荷、连翘、香豉、柴胡,桑叶(仅酌加一两味,且用量宜轻)。外感风寒者,治以疏风解表,用荆防败毒散加减,以勿过发汗为原则。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不宜过用苦寒清热药。
我们治产后外感发热证,少用四物参芪之类扶正养血,多在疏邪散瘀药的选择和用量方面照顾产妇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这是遵循临床以标为主的治则。对于使用疏表透邪药有一个原则,即药性要缓和,药量要轻,不要投用多种解表药(所谓性宜缓,量宜轻,药味不宜多)。
产后恶露不绝
本病概括为三种证型:①气虚证: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②血热证:治以清热养阴止血,可用保阴煎。如因肝郁化热证见胁痛心烦,苔黄脉弦数者,治以疏肝清热凉血止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去白术、当归,加生地、地榆、茜草根、贯众,益母草。如因感染热毒之邪,证见恶露量多,臭秽小腹痛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去当归,白术加败酱草、红藤,地榆炭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③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止血。可用生化汤加生炒蒲黄、益母草。
产后所下未必是恶露,大都是新血不能归经,临证时可参考漏下症进行辨证施治,但要适当照顾产后夹瘀未尽的特点。①气虚型:如冲任俱虚,操劳过早劳倦伤脾。可用圣愈汤去川芎或用归脾汤,其他如阿胶、龙眼膏等温奇经、补脾养血止血药均可酌情加用。②血热型:如属热伏胞中与瘀血相结,可用无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合失笑散,再酌加丹皮、赤芍、败酱草、鱼腥草、红藤,连翘等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③血瘀型:可用宣瘀固胞汤(三七、贯众、益母草、乌贼骨、荆芥炭、川断、延胡索,甘草)。本方功能宣瘀固胞,活血止血。祛邪而不伤正,且药性平和无不良反应,对于平素阴虚血热,或肝阳亢盛、体质虚弱者,颇为适用。其他如佛手散(川芎、当归)合失笑散亦可酌情选用。如血瘀型,可服三七粉或用单味益母草煎服。
产后恶露不下
以气滞血瘀为常见:气滞证,治以理气行滞,佐以和血,可用香艾芎归饮(香附、艾叶、元胡、川芎、当归、加乌药,枳壳)。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可用生化汤加蒲黄、益母草。
体会:①气血虚弱:治以补气益血,佐以活血,可用圣愈汤(方见前)加鸡血藤、丹皮、益母草、丹参、赤芍等药。②气滞型:可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和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理气为主,佐以活血。③血瘀型:可用失笑散(方见前)活血行瘀,散结止痛,必要时亦可合用生化汤。如属产后风冷侵袭胞宫寒凝血瘀者,可用生化汤加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