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原型批评注重从原始文化形态出发揭示创作潜在的深层意识,把一个人们不经意的文学现象突出地显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由此而认识到了自身中潜在的人类早期的遗留物。这种遗留物沉淀在艺术家的创作头脑中,使创作时便不自觉地外化出来。它也体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原始意象的模式对创作的制约和推动的作用。“原型”关联着作品与批评的文化意识。它不仅仅是用文化人类学或神话美学分析作品,而且还在比较广泛的文化形态方面研究文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意识的载体并不是神话,至少不限于神话。艺术中原型的存在和原型的生成可以追溯到原始艺术时期作为后世“原型”再现的彩陶纹饰。本文试着在原始文化的艺术圈子中寻求作品的文化形态,指出其原型的存在。
关键词:原型精神原始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81-01
英美新批评派将文本视为理论关注的中心,但人们对文学批评并未予以更高的重视。认为它不过是文学的附庸,是对文学的解释,自身不具有主体性的地位。在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这里,文学批评却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抱着这种开放的意识,弗莱进入了这时期最具代表性也最有颠覆性的“原型”批评理论。弗莱认为新批评理论只是一个接一个地解释文学作品,而对文类或对将所分析的不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的任何更大的结构原则却不加注意。所以,应当在更为宏大的语境内找到构成文学的本质要素和结构原则,进而建立真正的文学批评。由此,弗莱引进了“原型”这个概念。在弗莱看来,“原型便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及隐喻”。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某些自然界中的普遍意象的重复出现就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技术上的“巧合”,而是应当将其看作是某种“原型”的反复再现。
事物都有它的最初的、原始的起点和发生过程。原型本身也有这种起点和发生过程。
原型的本原与人类的本原相关,人类历史的发端,就是逻辑思维的起点;人类历史如何发展,逻辑思维也就如何推演。人类一切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和起点是为了生命的演习和族类的繁衍,进而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原型的最初的逻辑起点,也应从人类的这种基本的实践过程中去寻找,从人类最初的本性去回溯。也就是说,一定的原始的文化形态,也可以潜伏在艺术家的心目中,表现在作品中,成为批评家分析作品的依据。总之,在原始文化的圈子中寻求作品的文化形态,可以指出其原型的存在。
原始先民的精神遗存,包括类似于原型的心理现象,不仅体现在神话中,而且也发现在不少史前艺术中。产生于石器时代(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体饰物、陶器、特别是彩陶,岩画,洞窟艺术等等,并不迟于有文字记载的神话。在这些史前艺术中,就有着体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类心理相同、相通的现象,有着体现人类精神活动“原始的”、“最初的”活动的遗存。
比如出现于大约4万年前而在后来不断发展的岩画,被称为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岩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是同样的“绘画”图形出现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如“手印岩画”,即用颜色印出的手印。关于它的含义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和各种猜想,一下难以确定。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轻率地把它们视为一种无意的行为的结果的话,不否认它们可能含有某种特定意蕴的话,那么,这种相异中的共同现象,有极大的可能就是原始人类某种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需要和心理需要的自然表现,它具有原型的意味。
再比如,彩陶的纹饰中,更为明显地有着原型“反复”出现的现象。彩陶作为史前艺术而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它的产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和历史意义。彩陶的纹饰则直接体现着原始先民的心灵世界。
说彩陶的纹饰与原型有联系,是因为彩陶纹饰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千变万化的彩陶纹饰中还没换到两幅完全相同的图案,总是在基本的图案中有着不同的变化,因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景观。“但是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彩陶纹饰又大致可以归类为象生纹饰(自然纹饰)和抽象纹饰(几何纹饰)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大都是动物、植物、人物、自然景物的变形。”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反映着这些纹饰与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说明原始先民所刻画描绘的是与他们的人生情景最为密切的事物,这种反复发生和接触的事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图式。几何纹饰和变形的象生纹饰都表明,一方面它们带着客观存在物的印迹,如植物的叶、花,动物的轮廓或局部,自然物象的印象等,反映着原始先民与自然宇宙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有最明显的抽象、变形。原始人在彩陶上的纹饰不是对于“现实”的照搬和刻意模仿,而是在不断的反复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图式和原型模式。
如果说,最初的纹饰只是一种无意触发的结果和随心所欲的话,那么它的成熟期那些千变万化而又富于规律的精品就是在某种观念支配下的有意之作,纹饰的实质就是原始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感悟所形成的心理原型的再現。也就是说,彩陶纹饰中的成熟之作,就已经体现着原型的特性。那些富于规律而又多变的线条,那些源于自然又抽象变形图案的随意组合,是某种心理“原型”的激活、反复,而它们特定的含义则正是以具有象征性的“联想物”作为约定俗成的意蕴的。在彩陶纹饰的抽象性、简化性和变形中,不仅反映出原始人为克服绘画技巧的不成熟所进行的努力,而且体现出他们力图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初的动机。对于原始人来说,把形象画出来就是把它们掌握到自己手里。彩陶纹饰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巫术等功能,就是人类祖先这种精神特点的物化的见证。而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人类祖先没有用神话传说一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精神理想,在这之前或在这同时,他们还力图以艺术的方式来掌握和征服世界。原型在这时就已存在。
人类的艺术发展史表明,原始艺术反复表现的原型,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原型呈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产生的动因之一是由人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特性与人的生存局限之间的矛盾性所引起的精神需求所决定的。试想原始艺术时期的人在不断地试图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利用艺术的原型虚拟假设演义人生场景,在这中间来关照自身和充当一个“角色”,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满足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种人生场景与现实个体的人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20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原型精神原始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81-01
英美新批评派将文本视为理论关注的中心,但人们对文学批评并未予以更高的重视。认为它不过是文学的附庸,是对文学的解释,自身不具有主体性的地位。在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这里,文学批评却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抱着这种开放的意识,弗莱进入了这时期最具代表性也最有颠覆性的“原型”批评理论。弗莱认为新批评理论只是一个接一个地解释文学作品,而对文类或对将所分析的不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的任何更大的结构原则却不加注意。所以,应当在更为宏大的语境内找到构成文学的本质要素和结构原则,进而建立真正的文学批评。由此,弗莱引进了“原型”这个概念。在弗莱看来,“原型便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及隐喻”。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某些自然界中的普遍意象的重复出现就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技术上的“巧合”,而是应当将其看作是某种“原型”的反复再现。
事物都有它的最初的、原始的起点和发生过程。原型本身也有这种起点和发生过程。
原型的本原与人类的本原相关,人类历史的发端,就是逻辑思维的起点;人类历史如何发展,逻辑思维也就如何推演。人类一切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和起点是为了生命的演习和族类的繁衍,进而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原型的最初的逻辑起点,也应从人类的这种基本的实践过程中去寻找,从人类最初的本性去回溯。也就是说,一定的原始的文化形态,也可以潜伏在艺术家的心目中,表现在作品中,成为批评家分析作品的依据。总之,在原始文化的圈子中寻求作品的文化形态,可以指出其原型的存在。
原始先民的精神遗存,包括类似于原型的心理现象,不仅体现在神话中,而且也发现在不少史前艺术中。产生于石器时代(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体饰物、陶器、特别是彩陶,岩画,洞窟艺术等等,并不迟于有文字记载的神话。在这些史前艺术中,就有着体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类心理相同、相通的现象,有着体现人类精神活动“原始的”、“最初的”活动的遗存。
比如出现于大约4万年前而在后来不断发展的岩画,被称为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岩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是同样的“绘画”图形出现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如“手印岩画”,即用颜色印出的手印。关于它的含义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和各种猜想,一下难以确定。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轻率地把它们视为一种无意的行为的结果的话,不否认它们可能含有某种特定意蕴的话,那么,这种相异中的共同现象,有极大的可能就是原始人类某种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需要和心理需要的自然表现,它具有原型的意味。
再比如,彩陶的纹饰中,更为明显地有着原型“反复”出现的现象。彩陶作为史前艺术而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它的产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和历史意义。彩陶的纹饰则直接体现着原始先民的心灵世界。
说彩陶的纹饰与原型有联系,是因为彩陶纹饰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千变万化的彩陶纹饰中还没换到两幅完全相同的图案,总是在基本的图案中有着不同的变化,因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景观。“但是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彩陶纹饰又大致可以归类为象生纹饰(自然纹饰)和抽象纹饰(几何纹饰)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大都是动物、植物、人物、自然景物的变形。”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反映着这些纹饰与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说明原始先民所刻画描绘的是与他们的人生情景最为密切的事物,这种反复发生和接触的事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图式。几何纹饰和变形的象生纹饰都表明,一方面它们带着客观存在物的印迹,如植物的叶、花,动物的轮廓或局部,自然物象的印象等,反映着原始先民与自然宇宙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有最明显的抽象、变形。原始人在彩陶上的纹饰不是对于“现实”的照搬和刻意模仿,而是在不断的反复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图式和原型模式。
如果说,最初的纹饰只是一种无意触发的结果和随心所欲的话,那么它的成熟期那些千变万化而又富于规律的精品就是在某种观念支配下的有意之作,纹饰的实质就是原始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感悟所形成的心理原型的再現。也就是说,彩陶纹饰中的成熟之作,就已经体现着原型的特性。那些富于规律而又多变的线条,那些源于自然又抽象变形图案的随意组合,是某种心理“原型”的激活、反复,而它们特定的含义则正是以具有象征性的“联想物”作为约定俗成的意蕴的。在彩陶纹饰的抽象性、简化性和变形中,不仅反映出原始人为克服绘画技巧的不成熟所进行的努力,而且体现出他们力图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初的动机。对于原始人来说,把形象画出来就是把它们掌握到自己手里。彩陶纹饰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巫术等功能,就是人类祖先这种精神特点的物化的见证。而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人类祖先没有用神话传说一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精神理想,在这之前或在这同时,他们还力图以艺术的方式来掌握和征服世界。原型在这时就已存在。
人类的艺术发展史表明,原始艺术反复表现的原型,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原型呈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产生的动因之一是由人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特性与人的生存局限之间的矛盾性所引起的精神需求所决定的。试想原始艺术时期的人在不断地试图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利用艺术的原型虚拟假设演义人生场景,在这中间来关照自身和充当一个“角色”,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满足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种人生场景与现实个体的人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20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