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作文案例

来源 :教育研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y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观察、搜集素材。我的作文观是:用心感受生活就能发现作文素材,感悟真实就能妙笔生花。比如对于单元习作《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课前布置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学校、家里、家外,这几年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也可以问问家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先走入生活,细细观察,找出变化,让学生对变化有初步的感知。)
  2 观察引入
  2.1 观察教室(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
  2.1.1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今天上课的教室和咱们班的教室相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看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变化,还有窗外景色的变化等。)
  2.1.2 指名回答,教师一边总结一边点评一边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从具体的事物发现细微的发现。)
  2.2 观察课件。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第二图:父母一代和当今社会餐桌的变化;第三幅图:二十年前农村住宅和现在住房的变化;第四幅图:十年前的城市马路和现在马路交通状况的对比。)
  2.2.1 引导观察课件:你们观察屏幕上的图景有什么异同?
  2.2.2 观察图画,回答变化。
  (图画从农村和城市,饮食和住宅,社会和自然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变化,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时时发生着变化。)
  2.3 捕捉变化。
  2.3.1 过渡: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很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也在发生着变化,看看今天的老师和昨天的老师有什么区别?)
  2.3.2 观察汇报。
  (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外貌、服装以及在不同的地方讲课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2.3.3 观察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和同学的变化,互相交流,并做以补充。
  2.4 捕捉内在变化。
  2.4.1 老师细述自己的变化。
  同学们,有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就能观察到,但有些变化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如语言、思想、理念、追求等的变化。比如我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做一个营业员,因为那个年代营业员站在柜台里的那种盛气凌人和居高临下给幼时的我心理上很大的冲击。大点,我的理想是做一个老师,血气方刚的我认为国家要发达、强盛,人才很重要,教师就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再大点,思想世俗了,我觉得老师是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那时我的理想竟然是只要不当老师。等到迫不得已当了老师最初的那几年,说实话,我的梦想是跳出学校。如今的我,已经变得平静,孩子带给我快乐,讲台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目前我的追求是努力做一个对家长、社会负责的老师,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我的理想就这样变化着。
  我的许多想法也在变化着,曾经我想等自己将来挣了大钱就捐助失学儿童,给父母买大房子。现在年龄不小了,大钱没挣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是不会挣到大钱了,如今我想平时给父母多打几个电话,过节多回几趟家,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孝心?对社会的爱我们无法做到惊天动地,但可以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给问路的人一个耐心的指点,上下车时一个退让的脚步 ,对别人的宽容的微笑,这就是善,这就是德。我就这样成熟着,这样变化着。变化就在我的身上,就在我的心里。
  2.4.2 提问:你们想想,从小到大,我们自己、别人的身上、言行举止都有哪些变化?
  2.4.3 小组交流。
  2.4.4 全班一起评变化
  全班挑选一个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变化大的同学,大家一起赞变化。
  (发掘这个学生的变化,具体到上课的发言、做作业的质量、速度,和同学的相处,对班级的态度,成绩的变化等,一方面树立这个学生的自信,也培养其他同学用宽容、博爱、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培养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
  2.5 观察生活中的其他变化。
  2.5.1 同学们,除了人在变化,我们身边的物也在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是时时处处的,课前你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哪些变化?
  (既检测了布置的作业,又对学生进行了观察的引导。)
  2.5.2 指名说。
  2.5.3 同学评价:你们觉得这些同学的观察细吗?他们为什么能观察到这么多的变化?
  (通过学生评价,明白习作即生活,只要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去观察,习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3 感悟变化
  3.1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你什么启示呢?
  (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在预设中,是在无痕的教育过程中,这些感受可能是对人良好转变的赞美,对国家的感谢,也可能是写好一篇习作的启迪,也有可能是珍惜时光的启发等)
  3.2 写下自己的这些感受。
  4 写变化
  4.1 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变化写下来,可以记录变化,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写,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散文的形式谈谈你对变化的感受。
  4.2 起草习作。
  5 总结
  同学们,变化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欣赏、赞美、感谢良好的变化,阻止、远离不良变化,将今天变为更加美丽的明天!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有的初中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几乎是最具拓展延伸性的。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对本课程的拓展延伸应把握好广度与深度。本文中,笔者试就以自身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谈谈现阶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的一些怪象,并由此提出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以及注意点。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领会宗旨;全盘把握,量体裁衣;横向比较,恰当延伸;纵向剖析,适度挖掘;克厘精当,量质
期刊
【摘要】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基于课间操形成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教学实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能及应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认识;素质教育  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期刊
创新意识即是对创新的一种期待,在情感上是一种支持、享用、投入,并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本质,表现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和文化方式。它是创新的开启、激发与铺垫,只有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们的一种日常思维、行为方式,才可能走上创新的道路上去。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开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1 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乐于创新。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
期刊
1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有实效,学习者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才不会缺乏探究,学习也不只停留在记忆、背诵、模仿的肤浅层面上。反之,如果一堂课没能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高,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这堂课就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课。没有激情的课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
期刊
由于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没有一统全国的教材,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只是制定了各个水平阶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对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建议,小学体育课的目标绝不是单纯的进行身体锻炼,我们应该注重小学体育课的多功能,如意志品质的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法律法规的渗透等等,因此,真正具有选择教学内容权利的应当是学校和教师,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为了更好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下对教师来说,一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加大阅读指导深的研究,已经
期刊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及时地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又是一个痴迷于绘画的人,所以,在我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的所有日子里,绘画成了我与孩子们沟通的重
期刊
地理教具的制作过程是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地理教具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考虑教具的材料、制作程序、制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1 教具制作的材料  自制教具学具的材料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废旧物品,学习用品等,这些材料经济实用,来源比较广,而且材料比较容易加工处理。比如笔者在进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发现地球仪虽然上有经线纬线,但是往往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从教学仪态、课堂设计、授课语言等方面坚持情感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职专语文;情感教育  职业中专语文教材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著名篇中精选出来的作品,无论是从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还是从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来审视,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师讲课既要有饱满的激情,情动于衷,形诸于外,还要善于创设情
期刊
【摘要】科学突出的是探究,在探究中强调合作,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如何通过科学教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又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去体验新的探究全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本文作者通过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惯性》的课堂设计和点评,诠释了以上问题。  【关键词】合作;探究;思维;方法  1 演示实验(惯性小球)——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