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中的要素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政治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从最初的以历史唯心主义为指导,到反思现实问题完成唯物史观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阶级分析,从公共权力的演进角度进行了历史分析,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国家起源的根本影响因素以及国家的本质等,包括比如“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等经典论断。本文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路,结合考古学的发现,分析国家起源理论中的要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
  一.国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
  讨论国家起源问题,就要先明确国家的概念与本质。数百年来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等人提倡的“社会共同体说”;资产阶级政治学者格劳修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主张的“社会契约说”;还有著名的“国家三要素”、“国家四要素”说等。
  以上列举了非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观点,如同众多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同样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被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吸引,但是1842年成为《莱茵报》的主编后,他接触了大量的现实政治经济问题,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对保守而抽象的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后来《莱茵报》因为激进的立场被查封后,马克思退回书斋潜心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否定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述,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的起点。此时马克思关于国家起源的思想并不完善,更重要的还是从哲学的逻辑层面进行思考和批判,在此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真正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以唯物史观为前提,从经济基础层面对国家起源进行了思考。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对氏族组织的全部否定。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国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论证了国家起源的社会性。马克思去世后,在两人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恩格斯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他提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①
  二.国家起源理论中的阶级
  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思考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考察;二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从生产关系的形态来考察。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伴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的增多,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起初是社會大范围的分工,进而是各劳动部门更细致的职业分化,伴随着分工理所当然出现了分配,私有制便产生了。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表示,“伴随着两次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化逐渐加剧,从而产生了私有制。”通过分工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国家起源的私有制根源和国家的阶级实质。马克思还强调,“正因为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这些始终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②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所导致的利益矛盾冲突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恩格斯认为阶级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社会的公共职务的世袭中产生统治阶级,二是奴隶阶级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后期,为了公共利益的维护,产生了社会公职人员,但是其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逐渐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最后各级统治人物组成了一个统治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根据普遍研究,我们一般认为贵族在国家中成为军事领袖、民政官僚、负责祭祀的大祭司等,其他人则是普通劳作者。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些大墓,墓主人就是集中了神权、军权、生产管理和富有于一身。比如凌家滩墓葬中有一大墓陪葬有1件占卜用的玉龟,玉龟上雕有表示宇宙观的图案,这两者可以表示他在聚落中掌握着神权;还出土了钺,而这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农业家庭的生活富裕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吸收外面的劳动力进入家庭。但是其氏族本身可能不能够提供一些多余的可供自由支配的劳动力,因此,由战争来提供了这种劳动力。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可以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殉、人祭等现象的分析而得到说明。商代墓葬中殉葬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腰坑”,通常奴隶殉葬或陪葬不具有单独的墓室,而是在其主人腰部或身体其他部位挖一小坑掩埋。墓葬和墓地中的人殉之类遗迹,良渚文化的昆山赵陵山、吴县张陵山、上海福泉山等墓地也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将虏获而来的异族人转化为家内奴隶,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乱葬坑”现象也是一种证据,比如陶寺遗址集中掩埋的人头骨,就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三.国家起源理论中的公共权力
  若想说明一个事物的起源,就应该关注它出现之前和出现之后的一系列对比,研究国家起源相关问题,应着眼于国家以及前国家社会之间的区别。有学者认为,国家和前国家社会氏族组织最大的不同,是公共权力的出现,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自发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自从社会出现不同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了不可能。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庸物,比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等,即之后被称为国家机器的附庸物,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   恩格斯认为,公共权力是国家的根本特征。早期国家的权力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研究国家起源问题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权力如何上升为公共权力。
  在国家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中,公共权力的演进和分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论是原始社会亦或是早期国家,战争都是研究国家起源无法绕开的话题,战争对于国家产生的影响,可分为以下方面:就外部而言,战争加剧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出现了地理上的扩张和臣服纳贡的关系;在内部来说,战争为战胜一方中的统治阶层提供了新的财富和奴隶,结合上述来说也为阶级的产生提供途径;最后,战争则是促进了权力的集中。考古发掘为史前战争提供了许多证据。比如一些史前城址,其高大宽厚城墙的修筑就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城邑之外,还发现因战争而死去的人骨。例如,在江苏邳县大墩子墓地发现带有箭伤的骨架,箭头镶嵌在腿骨上。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墓葬中 也发现了带有箭伤的人骨或无头骨架,推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均为部落战争。在谈到氏族组织的对外军事职能的分化时,马克思指出,“随着部落联盟的产生,……必须有一位指挥联合部队行动的总司令。
  设立这一职位,……这是军事权力与民政权力分离的开始,随着这种分离的完成,就根本改变了管理机关的外貌。……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机关的职能就分配在这两种权力之间了。这个新职位是最高行政长官的萌芽;由最高军事首长演变为国王等等。”③
  此外,社会职能与公共权力的产生设立及权力的集中性与阶层性是密不可分的。在前国家社会,起初在平等的前提条件下,为了社会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设置了一些职务。随着职务的不同,阶层逐渐分化,社会职能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为社会服务的职务行使者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和统治者。正如恩格斯所说“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也是国家产生的路径。比如原始社会中,负责祭祀的神职人员,或因战争胜利得到军事权力的领袖,是统治者。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此我想简单谈一下考古学界比较有名的一位考古学家的观点,他认为宗教是国家起源的根本原因。在中国的早期国家阶段,是一个神权社会,拥有最高统治权力的统治者是神灵选定的,是可以与神沟通的,也就是说只有可以与天地沟通的人才拥有权力。他还认为青铜器是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因此青铜器的铸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就个人观点而言,这明显夸大了宗教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的夏商周政权也被有些学者称为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活动都是受占卜等宗教活动的影响,可是这种观点恰恰忽视了,占主导地位的实质是政治活动及其主体,宗教活动只是一种把统治神圣化的利用手段而已。并且宗教领袖与政治领袖合二为一,也正好印证了公共权力的演进过程。此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没有认识到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似乎更清晰更科学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張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83
  [8]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1985,(8).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③《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图书馆的文化基本内涵,并就加强图书馆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图书馆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文化;文化建设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指引和规范着图书馆工作。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图书馆文化,自觉地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从建设先进文化的角度,推动图
期刊
摘要:法国新浪潮运动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新运动,虽然该运动在发展期间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对电影创作的艺术展现以及相关的电影创作技巧等都带来巨大的创新。本文对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对世界电影发展的影响简要说明。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的深入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方向的探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浪潮;法国新电影;探究  (一)新浪潮诞生背景  上世纪中叶法国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阴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幼儿阶段是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教育必须从小做起。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师资培训,缺乏教学研究,家园联系不足等,为促进幼儿园环保教育有效地展开,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环保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
期刊
李抬头看了看表,已经六点多了。他抓起办公桌上的公文包和水杯,今晚他要和他美丽的未婚妻在温馨小屋里共进晚餐。李抬头快步行走在东方大学校园里,天色十分昏暗了,最近的雾霾又严重了些。但李抬头没有时间注意这些,他正专心致志地盯着手机。  未婚妻:“亲爱的,菜都做好了,在锅里焖着呢,你赶紧回来噢。今天范冰冰和李晨公开恋情,微博上都快刷爆了!真有趣儿!”  李抬头看着未婚妻发来的微信,突然想到还没有跟妈妈说晚
期刊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机械数控专业“技术蓝领”。因此,机械数控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专业自身现代化建设,不断探索教育模式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  一、专业现代化建设背景满足市场需求,有效服务社会,快速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最高办学宗旨。机械数
期刊
摘要:改写理论表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快乐王子》作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外国童话之一,其译本见证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本文将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比较1909年周作人的译本以及巴金1948年的译本,试析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改写理论;《快乐王子》;译本比较  《快乐王子》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童话作品,讲述了快乐王子舍弃自己身上一件件的稀世珍宝,来帮助
期刊
摘要:汉语文化国际推广是“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澳门由于区位、历史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环境,在汉语文化国际推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具有澳门地域文化特色的汉语文化推广模式,对于推动汉语教育事业,提升澳门文化“软实力”,促进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期澳门的汉语学习;澳门汉语国际推广现状;汉语国际推广与澳门文化“软實力”;汉语国际推广与澳门经济发展
期刊
摘要:民族地区习惯法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在规范人们的行为、解决纠纷、维护民族地區社会秩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某些纠纷的过程中,民事习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在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当代社会,民族习惯法仍可以发挥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民族习惯法;国家制定法;法治中国  一、问题的提出  近百多年来,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在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共
期刊
成功是每个人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不同的人,对于成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但是,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嚣,物欲横流,充满着各种诱惑的时代中,人们用来衡量成功的标志似乎是一样的——物质充裕,生活殷实。  诚然肥马轻裘从某一角度来说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但仅仅只用这一个砝码去衡量成功是万万不可取的。一个成功人的身上所拥有的砝码往往不止一个。  在许多人眼中,马克?扎克伯格和王健林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前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的来临。我国企业管理已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企业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具备核心竞争力则是现代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基本保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两者在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关系,从而使企业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石,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创新  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将面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