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动态过程为例,比较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白栎(Quercus fabr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fargesii)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阐明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间的相互更替过程;探讨了主要优势种群的植株结构及其更新能力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演替系列群落主要优势种相互更
其他文献
通过清洁黑土和污染黑土的形态分级分析和黑土铅对乙草胺的响应实验,对东北黑土铅形态及其乙草胺使用的生物有效性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和污染黑土中的铅均主要以有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
从磷污染控制、污水脱磷和磷资源角度论述了生物除磷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微生物(PAO)的研究历史、代谢特征及研究方法.聚磷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水稻-水-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
1引言Hg是一种高毒性而非生命所必需的元素.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以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开始了对Hg的研究,并把它列为全球性的污染物[5].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在虫害条件下,青菜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成分较多.其中饱和烷烃类物质占多数,其次是芳烃类物质,其它为少量的不饱和烷烃、醛、醇、酮、酸和杂环化合物等.经小菜蛾取食危害的青菜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对它们与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NPP的模拟值平均为0.680 kg C*m-2*年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饧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对田间伴生杂草稗草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肉桂酸对稗草根长抑制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