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计算、解题、画图、测量等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当然,小学数学练习也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问题正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瓶颈,是数学课程改革较为薄弱的环节,亟待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准确把握练习设计的“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知识间;度
清代教育家颜元有句名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们知道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关键在于把握练习设计的“度”。
一、练习层次要有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坡度的大小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坡度越小,基础好的坡度可略大一些。但不论班级如何,总应该有一个坡度,不宜在一个平面上做机械的重复。
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在学生探究了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后,我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并反馈。
1、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分别折出它们的1/2。(小组合作,有多种不同的折法,并上台展示)
3、除了能折出1/2外,你还能折出几分之几?为什么?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出来(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及想法。
4、交流,评价。
5、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并排一排。
二、练习内容要加大知识间的“跨度”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学生学习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联系的。在练习课中要从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串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练习中,应适当地加大“跨度”,通过一系列跨度较大的练习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概括归纳,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我校陈老师,从三年级起,每学期她都把全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量关系,用口算卡片系统地整理出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每次上课都变换形式、内容让学生计时口算。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智力比同年级各班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学各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有机联系。可见,在练习时加大知识间的跨度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在学习完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可将其他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同进行练习。
这样,既可以在综合练习中比较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又可以在区别中强化新知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作好必要的铺垫。
三、练习方式要变换知识间的“角度”
练习课的设计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一些简单乏味的巩固、强化性的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保持、延续以至于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练习题的选择上,必须要突出一个“新奇”、“多变”的特点,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在题目的变换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答),心情舒爽地获取知识和能力,增长见识和才干。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练习的形式有: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应用题、匹配题、补缺题、自编自解题等。
例如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巩固。学生们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后,对于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很容易的辨别出锐角和钝角了。可这时我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出现了“不屑一顾”的表情。于是我设计了两个互动练习,再次进行有趣的概念巩固。
1、演角,找角
师:同学们其实用我们的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出角,朱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下。(师做动作)
师:你能从我身上找出角吗?
顿时学生们是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睁大眼睛,拼命地从老师身上找角。
2、画人物简笔画
正当学生们在“快乐找角”时,我又立刻将巩固练习推向新的高潮——画人物简笔画。
师:我有个好建议,我们也来尝试着画画人物简笔画吧!(电脑出示人物简笔画)
师补充说明:希望这些画能给你们一些灵感!接下来朱老师做动作,你们可以用角、用线段把我画下来。
学生一听,可乐坏了,连声道“好好好!真有意思!”
最后当我将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教室里是一阵阵地赞叹声,而他们脸上又洋溢着的是幸福和骄傲。 四、练习数量要讲究有一定的“密度”
数学练习课的“密度”包括两个方面(1)数量上的要求。一节课常常安排多次的反馈性练习,以便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会想到的。但有的教师却盲目的布置练习,满满的抄了一黑板,让学生自己去做。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厉害,几遍几遍地写。如此,何谈调控教学进程,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利用率,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密度”必须还要强调(2)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紧紧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关键处要有所突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练习课的设计中,要非常讲究教学内容的精与巧,将有限的时间化在关键处,尽可能节省出时间,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技能。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练习课中,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有解答几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上,而是要通过少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归纳并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如:分割法、添补法、平移法、割补法、挖空求差法等等。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外,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练习知识还要定准题目的“难度”
教师在确定练习的难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同时还要兼顾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顾此失彼。除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要求每个学生牢固掌握外,其余的提高性练习题,应有意识地设计出多个层次,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要求下,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
如我执教的《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学生学会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出示:1/7 1/5 3/5 1/9 4/5
①你能自己找两个分数说说谁比较大吗?(大部分学生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找了1/7<1/5 、1/5<3/5 、3/5<4/5 、1/5>1/9 、1/7>1/9等。
②你能自己找三个分数说说谁最大、谁最小、谁中间吗?
学生找了1/5<3/5<4/5 、1/7<1/9<1/5 。(有些学生可以找出三个分数的大小)
③你还会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
3/5>1/9 因为3/5>1/5、1/5>1/9 所以 3/5>1/9 。等……(还有学生可以利用中间数比较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大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练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触法器,让学生在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文斌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孔企平 胡松林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国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朱萍萍,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骨干教师、现任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副校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知识间;度
清代教育家颜元有句名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们知道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关键在于把握练习设计的“度”。
一、练习层次要有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坡度的大小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坡度越小,基础好的坡度可略大一些。但不论班级如何,总应该有一个坡度,不宜在一个平面上做机械的重复。
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在学生探究了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后,我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并反馈。
1、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分别折出它们的1/2。(小组合作,有多种不同的折法,并上台展示)
3、除了能折出1/2外,你还能折出几分之几?为什么?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出来(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及想法。
4、交流,评价。
5、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并排一排。
二、练习内容要加大知识间的“跨度”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学生学习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联系的。在练习课中要从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串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练习中,应适当地加大“跨度”,通过一系列跨度较大的练习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概括归纳,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我校陈老师,从三年级起,每学期她都把全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量关系,用口算卡片系统地整理出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每次上课都变换形式、内容让学生计时口算。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智力比同年级各班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学各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有机联系。可见,在练习时加大知识间的跨度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在学习完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可将其他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同进行练习。
这样,既可以在综合练习中比较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又可以在区别中强化新知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作好必要的铺垫。
三、练习方式要变换知识间的“角度”
练习课的设计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一些简单乏味的巩固、强化性的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保持、延续以至于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练习题的选择上,必须要突出一个“新奇”、“多变”的特点,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在题目的变换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答),心情舒爽地获取知识和能力,增长见识和才干。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练习的形式有: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应用题、匹配题、补缺题、自编自解题等。
例如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巩固。学生们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后,对于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很容易的辨别出锐角和钝角了。可这时我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出现了“不屑一顾”的表情。于是我设计了两个互动练习,再次进行有趣的概念巩固。
1、演角,找角
师:同学们其实用我们的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出角,朱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下。(师做动作)
师:你能从我身上找出角吗?
顿时学生们是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睁大眼睛,拼命地从老师身上找角。
2、画人物简笔画
正当学生们在“快乐找角”时,我又立刻将巩固练习推向新的高潮——画人物简笔画。
师:我有个好建议,我们也来尝试着画画人物简笔画吧!(电脑出示人物简笔画)
师补充说明:希望这些画能给你们一些灵感!接下来朱老师做动作,你们可以用角、用线段把我画下来。
学生一听,可乐坏了,连声道“好好好!真有意思!”
最后当我将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教室里是一阵阵地赞叹声,而他们脸上又洋溢着的是幸福和骄傲。 四、练习数量要讲究有一定的“密度”
数学练习课的“密度”包括两个方面(1)数量上的要求。一节课常常安排多次的反馈性练习,以便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会想到的。但有的教师却盲目的布置练习,满满的抄了一黑板,让学生自己去做。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厉害,几遍几遍地写。如此,何谈调控教学进程,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利用率,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密度”必须还要强调(2)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紧紧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关键处要有所突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练习课的设计中,要非常讲究教学内容的精与巧,将有限的时间化在关键处,尽可能节省出时间,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技能。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练习课中,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有解答几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上,而是要通过少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归纳并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如:分割法、添补法、平移法、割补法、挖空求差法等等。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外,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练习知识还要定准题目的“难度”
教师在确定练习的难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同时还要兼顾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顾此失彼。除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要求每个学生牢固掌握外,其余的提高性练习题,应有意识地设计出多个层次,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要求下,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
如我执教的《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学生学会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出示:1/7 1/5 3/5 1/9 4/5
①你能自己找两个分数说说谁比较大吗?(大部分学生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找了1/7<1/5 、1/5<3/5 、3/5<4/5 、1/5>1/9 、1/7>1/9等。
②你能自己找三个分数说说谁最大、谁最小、谁中间吗?
学生找了1/5<3/5<4/5 、1/7<1/9<1/5 。(有些学生可以找出三个分数的大小)
③你还会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
3/5>1/9 因为3/5>1/5、1/5>1/9 所以 3/5>1/9 。等……(还有学生可以利用中间数比较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大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练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触法器,让学生在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文斌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孔企平 胡松林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国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朱萍萍,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骨干教师、现任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