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研究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对科普类文本的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其高效完成对较长文本的学习,笔者改良了原有的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教学模式。改良后的拼图阅读教学模式简化了操作流程,更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降低了课堂管理难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关键词:拼图阅读;科普类文本;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应多在阅读上 “投资”,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总之,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学习到,阅读科普类文本可以让小学生做到“读文本,知世界”(“Read the word, read the world”)。而小学高段的科普类分级读物的内容一般基于事实,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读懂,因此对学生来说阅读难度比较大,趣味性较小。
此外,小学高段的科普类文本篇幅较长,教师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带领其完成对科普类文本的学习、内化,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多维阅读》第六级Living in Space为例,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新尝试。
Living in Space是一本非虚构类科普读物,共15页,约185个词。全文对比介绍了普通人住在地球上和宇航员住在太空的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解读文本,笔者认为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第2页和第3页主要介绍了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2.第4页到第15页从居住、室内行走、饮食、室外行走、睡觉和室外能看见的物体六个方面进行对比介绍。作者在叙述普通人在地球的生活时主要使用句型“... can ...”;在叙述宇航员太空生活时主要使用句型“... will ...”。
在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将平行结构的文本内容切分为几份并随机分配给各组阅读;学生与本组同伴有序地分工合作,对拿到的切块资料进行信息提取并模仿建构语言;随后,学生通过组际合作的形式,与拿到不同切块资料的小组成员分享读到的信息,从而建构出完整的文本内容。
能否使用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取决于作为教学材料的文本的结构,即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是否有属于平行结构的部分。比如在Living in Space中,有关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六个方面可以切分为六个小主题,作为各小组的阅读任务,每个小组阅读随机收到的小主题材料后,交流并汇总意见,在同伴互助中降低阅读文本难度,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堂时间有限、文本过长、文本难度大、趣味性欠缺等问题。Living in Space有15页,内容难度大、趣味性有限,如果整节课全是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不仅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课时也不够。但是通过拆分阅读材料,每个小组拿到的小主题阅读任务只有两页。教师只需给各小组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让不同小组处理手上的文本信息。最后教师让负责不同小主题的小组轮流汇报,学生就能完成整本书信息的获取和内化。此外,在小组内阅读、提取并交流信息,之后在全班汇报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原有的拼图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组建基本小组,小组内各成员会拿到不同的阅读小主题,随后由不同小组拿同样小主题材料的学生组成“专家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总,然后再回到自己之前的小组进行分享、交流并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这种模式不仅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活动时间也较长,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精准训练,才能确保学生了解基本操作流程和技巧。而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熟悉的四人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要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学习理解层面: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绘本,克服生词障碍;能借助上下文和图片理解文章大意,发展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2. 应用实践层面:能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汇报,就本组掌握的知识在班内进行信息交换;能通过小组阅读完成相应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迁移创新层面:能通过对比学习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六个方面;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形成自己的见解。
1. Pre-reading
Step 1 Free talk
T: Hello,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what I do? What’s my job?
Ss answer.
T: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special job. Now watch a video for 30 seconds and tell me: What do they do?
Ss answer after watching.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stronauts?
Ss answer. T writes down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 You know so much / something about astronauts.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ir life in space? 2. 组内合作和组际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阅读科普性文本的难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状态、让学生观看视频等,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 本课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教师注意了对学生作必要示范和引导,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反思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在原教学设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了某一板块的两页内容后,需要全班一起朗读这部分内容,加深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时间50分钟内,这一设计确实没有时间实施。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延展教学时间至一个小时,让学生充分阅读。
2. 在正式作为公开课进行展示前,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学校、英语基础各异的学生共同参与过很多次课堂实践。实践证明,对有长期阅读经历、上过阅读课、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都很有好处。但是对于英语基础弱、之前没有上过阅读课、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这节课的难度还是会比较大。因此,在学校组织开展英语阅读课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布兰福特,等. 2013.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 程可拉,等, 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治·M.雅各布斯, 迈克尔·A.帕瓦, 劳·范恩. 2018. 合作学习实用技能、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M]. 林晶晶, 马兰,译. 宁波: 宁波出版社.
孙立新. 2017. 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艳菊,成都市温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
这节课适用于小学高段年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Non-fiction进行教学?成都的教師使用故事类文本教学已经有近二十年了。但是我们发现到小学三年级,学生就有点疲惫,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获取阅读材料时兴趣也有转变,他们对故事的兴趣不一定那么浓厚了,会希望有其他题材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也更倾向于知识类文本,如世界知识和百科知识。王蔷教授曾说:将来人类的语言基本来自Non-fiction。这也是我们研究Non-fiction的初衷。
Fiction有情节起伏、高潮、结局,但是Non-fiction是以叙述、事实性题材为核心编写的,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这些文本内容都有一定难度。仔细研究Non-fiction教学课堂,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图文,但是很难建构语言,这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本课使用的绘本有15页,如果每一页都由教师带着学生建构的话,教师的参与度就太高了。根据题材设置,教师在本课中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并给学生作示范,这种处理方式适合Non-fiction的教学。
从任务设置上看,学生在本课中的改良版Jigsaw Reading活动中没有机会去看除自己小组分配到的阅读任务以外的信息,因为每个小组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提取、归纳、总结文本信息。各小组拿到的也是不同方面的文本信息,所以小组之间存在阅读信息差,需要他们在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中探究信息、在分享中内化信息。这种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处理较长的文本。
在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所读的两页内容后,教师增加了一个环节:对小组分享时学生没有说清楚的地方作补充,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度,让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完整。
我们的课题组也在做拼图阅读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认为学生分享完就结束了,让拼图阅读“有形无神”。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还要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在这节课上,每当一个小组分享完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都会引导所有学生对这部分材料再次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想象。我认为这是一节“形神兼备”的课。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图文阅读时对太空生活的体验还不太深,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太空生活,把学生带到外太空。教师也一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体现太多的知识运用和迁移,建议第二课时在这上面稍微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宏大的场景,即未来人类将生活在太空,现在要招聘一批志愿者去太空生活,要求学生据此完成一篇文章写作。这样可以让学生迁移所学,基于已读知识和已掌握语言,建构语言,说清楚是否愿意去太空生活及原因。这样的任务既有助于回顾本课重点,又能在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更真实。
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梳理太空生活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聚焦本书主题“Living in space”。
钱小芳,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专聘研究员。樊波,成都市英语教研员。
林红,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关键词:拼图阅读;科普类文本;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应多在阅读上 “投资”,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总之,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学习到,阅读科普类文本可以让小学生做到“读文本,知世界”(“Read the word, read the world”)。而小学高段的科普类分级读物的内容一般基于事实,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读懂,因此对学生来说阅读难度比较大,趣味性较小。
此外,小学高段的科普类文本篇幅较长,教师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带领其完成对科普类文本的学习、内化,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多维阅读》第六级Living in Space为例,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新尝试。
教学内容与整体设计思路
Living in Space是一本非虚构类科普读物,共15页,约185个词。全文对比介绍了普通人住在地球上和宇航员住在太空的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解读文本,笔者认为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第2页和第3页主要介绍了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2.第4页到第15页从居住、室内行走、饮食、室外行走、睡觉和室外能看见的物体六个方面进行对比介绍。作者在叙述普通人在地球的生活时主要使用句型“... can ...”;在叙述宇航员太空生活时主要使用句型“... will ...”。
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
在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将平行结构的文本内容切分为几份并随机分配给各组阅读;学生与本组同伴有序地分工合作,对拿到的切块资料进行信息提取并模仿建构语言;随后,学生通过组际合作的形式,与拿到不同切块资料的小组成员分享读到的信息,从而建构出完整的文本内容。
能否使用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取决于作为教学材料的文本的结构,即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是否有属于平行结构的部分。比如在Living in Space中,有关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六个方面可以切分为六个小主题,作为各小组的阅读任务,每个小组阅读随机收到的小主题材料后,交流并汇总意见,在同伴互助中降低阅读文本难度,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堂时间有限、文本过长、文本难度大、趣味性欠缺等问题。Living in Space有15页,内容难度大、趣味性有限,如果整节课全是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不仅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课时也不够。但是通过拆分阅读材料,每个小组拿到的小主题阅读任务只有两页。教师只需给各小组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让不同小组处理手上的文本信息。最后教师让负责不同小主题的小组轮流汇报,学生就能完成整本书信息的获取和内化。此外,在小组内阅读、提取并交流信息,之后在全班汇报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原有的拼图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组建基本小组,小组内各成员会拿到不同的阅读小主题,随后由不同小组拿同样小主题材料的学生组成“专家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总,然后再回到自己之前的小组进行分享、交流并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这种模式不仅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活动时间也较长,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精准训练,才能确保学生了解基本操作流程和技巧。而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熟悉的四人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要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学习理解层面: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绘本,克服生词障碍;能借助上下文和图片理解文章大意,发展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2. 应用实践层面:能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汇报,就本组掌握的知识在班内进行信息交换;能通过小组阅读完成相应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迁移创新层面:能通过对比学习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六个方面;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1. Pre-reading
Step 1 Free talk
T: Hello,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what I do? What’s my job?
Ss answer.
T: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special job. Now watch a video for 30 seconds and tell me: What do they do?
Ss answer after watching.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stronauts?
Ss answer. T writes down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 You know so much / something about astronauts.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ir life in space? 2. 组内合作和组际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阅读科普性文本的难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状态、让学生观看视频等,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 本课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教师注意了对学生作必要示范和引导,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反思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在原教学设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了某一板块的两页内容后,需要全班一起朗读这部分内容,加深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时间50分钟内,这一设计确实没有时间实施。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延展教学时间至一个小时,让学生充分阅读。
2. 在正式作为公开课进行展示前,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学校、英语基础各异的学生共同参与过很多次课堂实践。实践证明,对有长期阅读经历、上过阅读课、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改良版拼图阅读教学模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都很有好处。但是对于英语基础弱、之前没有上过阅读课、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这节课的难度还是会比较大。因此,在学校组织开展英语阅读课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布兰福特,等. 2013.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 程可拉,等, 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治·M.雅各布斯, 迈克尔·A.帕瓦, 劳·范恩. 2018. 合作学习实用技能、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M]. 林晶晶, 马兰,译. 宁波: 宁波出版社.
孙立新. 2017. 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艳菊,成都市温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
钱小芳点评
这节课适用于小学高段年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Non-fiction进行教学?成都的教師使用故事类文本教学已经有近二十年了。但是我们发现到小学三年级,学生就有点疲惫,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获取阅读材料时兴趣也有转变,他们对故事的兴趣不一定那么浓厚了,会希望有其他题材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也更倾向于知识类文本,如世界知识和百科知识。王蔷教授曾说:将来人类的语言基本来自Non-fiction。这也是我们研究Non-fiction的初衷。
Fiction有情节起伏、高潮、结局,但是Non-fiction是以叙述、事实性题材为核心编写的,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这些文本内容都有一定难度。仔细研究Non-fiction教学课堂,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图文,但是很难建构语言,这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本课使用的绘本有15页,如果每一页都由教师带着学生建构的话,教师的参与度就太高了。根据题材设置,教师在本课中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并给学生作示范,这种处理方式适合Non-fiction的教学。
从任务设置上看,学生在本课中的改良版Jigsaw Reading活动中没有机会去看除自己小组分配到的阅读任务以外的信息,因为每个小组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提取、归纳、总结文本信息。各小组拿到的也是不同方面的文本信息,所以小组之间存在阅读信息差,需要他们在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中探究信息、在分享中内化信息。这种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处理较长的文本。
在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所读的两页内容后,教师增加了一个环节:对小组分享时学生没有说清楚的地方作补充,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度,让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完整。
樊波点评
我们的课题组也在做拼图阅读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认为学生分享完就结束了,让拼图阅读“有形无神”。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还要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在这节课上,每当一个小组分享完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都会引导所有学生对这部分材料再次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想象。我认为这是一节“形神兼备”的课。
林红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图文阅读时对太空生活的体验还不太深,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太空生活,把学生带到外太空。教师也一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体现太多的知识运用和迁移,建议第二课时在这上面稍微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宏大的场景,即未来人类将生活在太空,现在要招聘一批志愿者去太空生活,要求学生据此完成一篇文章写作。这样可以让学生迁移所学,基于已读知识和已掌握语言,建构语言,说清楚是否愿意去太空生活及原因。这样的任务既有助于回顾本课重点,又能在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更真实。
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梳理太空生活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聚焦本书主题“Living in space”。
钱小芳,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专聘研究员。樊波,成都市英语教研员。
林红,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