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新教育理念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情与知识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地改进与探究。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生态系统及稳定性这一部分的知识属于重难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起来容易产生理解不透彻以及偏差的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缺陷,本文将结合实践教学经历,谈一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具体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背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进行教学对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强化生态问题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经验表明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并没有发挥出突出的教学优势,换句话说该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从而导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树立。本文将基于此背景,结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意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对策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意义
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与人类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热点问题,因此基于此背景对学生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意识方面都具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从情感意识的角度来看,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系统概念、组成与相互关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养成维护生态稳定的日常习惯,努力使得学生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知识能力的角度来看,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知识内容,通过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生物思维体系,通过生态类型的分辨与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自主能力,此外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导向的发展。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无论是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于世界生态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都存在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
2.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对策
2.1创设生态教学情境,导入生态知识
生态系统这一部分的知识虽是重难点内容,但是课本上对其没有进行过多详细的介绍,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重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生态学习情境,将生态知识导入课堂之中。现代课堂生态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比较典型的生态系统如非洲的热带雨林,欧亚的大陆草原以及北极的苔原生态系统,让学生通过音频与图片直观的感知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与其完善的生态结构。在学生对生态系统产生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所看到的生态系统,不是一年两年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为什么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这种状态那么长时间?靠的是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思考学习,进而引导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够维系这种状态数千年依靠的是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稳定性。通过生态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加深学生对稳定性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在这种基础上导入生态知识,促进了生态课堂形象化与高效化。
2.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知识理解
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点繁且杂,学生个人理解起来难免会出现概念混淆与模糊不清的学习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缺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晰梳理生态概念,教师可以在生态系统的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成分较多,概念也比较相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观察欧亚的大陆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行为进行探究,同时引导学生将该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组成成分构成的生态结构模型通过小组研讨利用箭头与标注的方式简单画出。最后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位代表,通过投影仪等方式让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该小组所理解的生态系统及所画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探究以及生态系统学习的过程中。
2.3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弱化知识难度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构建行为大多是基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态系统的知识点,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与生态系统知识相整合,在拉近学生与生态系统结构距离的同时,大大弱化了生物知识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态知识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的农田系统进行调查,通过走亲访友以及电话访问等途径,了解身边农田生态系统大多通过建造防護林来形成生态保护机制;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生态瓶,通过生态瓶观察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丰富经验不断改进生态瓶内外部环境,最终打造一个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瓶。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操作能够使得学生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掌握生物知识。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维系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将生态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在眉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切实教材内容,熟悉生态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中导入生态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化生态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努力减弱知识的难度。只有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而教学收益最大化,才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如何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整体教学的难题[J].生物学教学,2020,45(10):22-23.
[2]马君瑞,马清瑜,辛光珠.人教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专题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2020(46):28.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背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进行教学对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强化生态问题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经验表明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并没有发挥出突出的教学优势,换句话说该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从而导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树立。本文将基于此背景,结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意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对策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意义
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与人类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热点问题,因此基于此背景对学生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意识方面都具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从情感意识的角度来看,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系统概念、组成与相互关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养成维护生态稳定的日常习惯,努力使得学生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知识能力的角度来看,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知识内容,通过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生物思维体系,通过生态类型的分辨与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自主能力,此外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导向的发展。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无论是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于世界生态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都存在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
2.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对策
2.1创设生态教学情境,导入生态知识
生态系统这一部分的知识虽是重难点内容,但是课本上对其没有进行过多详细的介绍,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重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生态学习情境,将生态知识导入课堂之中。现代课堂生态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比较典型的生态系统如非洲的热带雨林,欧亚的大陆草原以及北极的苔原生态系统,让学生通过音频与图片直观的感知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与其完善的生态结构。在学生对生态系统产生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所看到的生态系统,不是一年两年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为什么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这种状态那么长时间?靠的是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思考学习,进而引导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够维系这种状态数千年依靠的是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稳定性。通过生态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加深学生对稳定性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在这种基础上导入生态知识,促进了生态课堂形象化与高效化。
2.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知识理解
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点繁且杂,学生个人理解起来难免会出现概念混淆与模糊不清的学习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缺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晰梳理生态概念,教师可以在生态系统的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成分较多,概念也比较相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观察欧亚的大陆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行为进行探究,同时引导学生将该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组成成分构成的生态结构模型通过小组研讨利用箭头与标注的方式简单画出。最后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位代表,通过投影仪等方式让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该小组所理解的生态系统及所画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探究以及生态系统学习的过程中。
2.3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弱化知识难度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构建行为大多是基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态系统的知识点,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与生态系统知识相整合,在拉近学生与生态系统结构距离的同时,大大弱化了生物知识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态知识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的农田系统进行调查,通过走亲访友以及电话访问等途径,了解身边农田生态系统大多通过建造防護林来形成生态保护机制;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生态瓶,通过生态瓶观察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丰富经验不断改进生态瓶内外部环境,最终打造一个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瓶。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操作能够使得学生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掌握生物知识。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维系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将生态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在眉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切实教材内容,熟悉生态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中导入生态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化生态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努力减弱知识的难度。只有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而教学收益最大化,才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如何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整体教学的难题[J].生物学教学,2020,45(10):22-23.
[2]马君瑞,马清瑜,辛光珠.人教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专题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2020(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