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在家乡当小学生,一听说村子里来了电影放映队,晚上要演电影,心里就甭提多高兴了。早些吃了晚饭,给母亲说一声,先去占位子(给母亲、家人和自己放凳子)。接着电影就开始放映了。记得那时正式影片放映之前,总会放一些新闻片,后来知道那就是纪录片。有时放几个新闻片子,有时就放一个片子,都不算长,约有几分钟时间。有时是解放军帮着群众抢险救灾的镜头,有时是某省某地农业大丰收的现场,有时是工业新产品新工艺的报道,更多的时候是中央领导人接见外宾的情形。这些片子虽然放映时间不长,但是有一定的感染力,很受村民欢迎,我也是小小的村民,以致后来,来村里的放映队的叔叔、阿姨们发现,如果不放映新闻纪录片是交不了差的。
这些年,由于一些电影和电视剧,过于强调创意和票房价值,脱离生活的成分居多,尽管耗资巨大、演员阵容强大,但是人们反而更怀念和青睐纪录片。一些纪录片得以受欢迎是有这个背景原因蕴含在其中的,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集中地彰显了纪录片的本质,实际上,这也是新闻本质的一次回归。仔细地想了一下,做好纪录片是否至少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不管它的手法如何地丰富多彩,内容如何地新颖别致,但它姓“新”名“闻”,是新闻大家族的一员,因而,它必须毫无例外地执行真实性原则。或是一个突发事件的报道,或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剖析,或是对一个群体的描述,或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都必须是客观地发生过或发生着的事实。虽然你可以根据主题的设计对这诸多事实加以剪裁,尽管你可以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里运作,你可以在一个大空间尺度里寻觅,你可以是一部以纪录片手法表现的深度报道,但你不得有丝毫的编造和杜撰。否则,你无异于“精神的自杀”。
第二,时效性原则。既然纪录片隶属新闻系列,那它也不能不遵循起码的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原则,即你所摄制的镜头必须和你所报道的主题是同时发生的。换句话说,它在发生着、你在纪录着,它在成长着、你在采集着。与一般新闻表现手法略有不同的是,它在发生之前,你必须做好了它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的准备。它已经发生了,你还需花费较多时间把它以放映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还原”出来。即便有些非时效性的镜头,那也是作为衬托和加强之用。在这里特别强调纪录片制作先期的预设性。
第三,文化性原则,或曰思想性原则。这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或曰生命力所在。一部不朽的纪录片必定有一种不朽的思想深植在其中。前苏联关于卫国战争的纪录片展现出来的思想主题是:不可一世的法西斯既是强大的、残酷的、非人性的,同时,又是虚弱的、可悲的、无可逃遁的;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既是弱小的、无奈的,最终还是坚忍不拔的、不可战胜的。中国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些纪录片,展现的主题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和“兵民是胜利之本”。希特勒时期德国颇有影响的纪录片《奥林匹克——意志的力量》,从反面印证了纪录片的思想性原则。
第四,艺术性原则。这一点似乎超出了一点“新闻”的界限,但它作为纪录“片”,而不是一篇文字报道或一张摄影报道,这又是必须的。当然,即使是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也不是说就没有艺术追求成分在其中,而是说比起文字和图片报道,它对艺术追求的倾向要更强烈些,人们对纪录片的艺术期盼会更高些。这就要求从事纪录片制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比较擅长一些艺术的手法,从确定主题开始,到场地选择、镜头选择、拍摄角度,包括大尺度、大角度、大高度的摄制,到最后的剪裁、取舍、包装提升等,都应有不懈的艺术追求,才能使作品产生永恒的魅力。当然,艺术原则必须服从思想性原则。
这些年,由于一些电影和电视剧,过于强调创意和票房价值,脱离生活的成分居多,尽管耗资巨大、演员阵容强大,但是人们反而更怀念和青睐纪录片。一些纪录片得以受欢迎是有这个背景原因蕴含在其中的,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集中地彰显了纪录片的本质,实际上,这也是新闻本质的一次回归。仔细地想了一下,做好纪录片是否至少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不管它的手法如何地丰富多彩,内容如何地新颖别致,但它姓“新”名“闻”,是新闻大家族的一员,因而,它必须毫无例外地执行真实性原则。或是一个突发事件的报道,或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剖析,或是对一个群体的描述,或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都必须是客观地发生过或发生着的事实。虽然你可以根据主题的设计对这诸多事实加以剪裁,尽管你可以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里运作,你可以在一个大空间尺度里寻觅,你可以是一部以纪录片手法表现的深度报道,但你不得有丝毫的编造和杜撰。否则,你无异于“精神的自杀”。
第二,时效性原则。既然纪录片隶属新闻系列,那它也不能不遵循起码的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原则,即你所摄制的镜头必须和你所报道的主题是同时发生的。换句话说,它在发生着、你在纪录着,它在成长着、你在采集着。与一般新闻表现手法略有不同的是,它在发生之前,你必须做好了它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的准备。它已经发生了,你还需花费较多时间把它以放映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还原”出来。即便有些非时效性的镜头,那也是作为衬托和加强之用。在这里特别强调纪录片制作先期的预设性。
第三,文化性原则,或曰思想性原则。这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或曰生命力所在。一部不朽的纪录片必定有一种不朽的思想深植在其中。前苏联关于卫国战争的纪录片展现出来的思想主题是:不可一世的法西斯既是强大的、残酷的、非人性的,同时,又是虚弱的、可悲的、无可逃遁的;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既是弱小的、无奈的,最终还是坚忍不拔的、不可战胜的。中国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些纪录片,展现的主题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和“兵民是胜利之本”。希特勒时期德国颇有影响的纪录片《奥林匹克——意志的力量》,从反面印证了纪录片的思想性原则。
第四,艺术性原则。这一点似乎超出了一点“新闻”的界限,但它作为纪录“片”,而不是一篇文字报道或一张摄影报道,这又是必须的。当然,即使是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也不是说就没有艺术追求成分在其中,而是说比起文字和图片报道,它对艺术追求的倾向要更强烈些,人们对纪录片的艺术期盼会更高些。这就要求从事纪录片制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比较擅长一些艺术的手法,从确定主题开始,到场地选择、镜头选择、拍摄角度,包括大尺度、大角度、大高度的摄制,到最后的剪裁、取舍、包装提升等,都应有不懈的艺术追求,才能使作品产生永恒的魅力。当然,艺术原则必须服从思想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