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高效药剂,以链霉素为对照,采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了烟草青枯病菌对氟啶胺、双苯菌胺、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并利用Wadley方法对氟啶胺与纳米硫、纳米铜、纳米银的9种复配比例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表明,双苯菌胺和氟啶胺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037 8μg/mL和0.305 0μg/mL,EC50分布范围分别为0.018 7~0.053 4μg/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枯病菌对氟啶胺的抗性机制研究”(31801770);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基于烟草青枯病菌定量检测的试纸条研究与应用”(D201905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高效药剂,以链霉素为对照,采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了烟草青枯病菌对氟啶胺、双苯菌胺、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并利用Wadley方法对氟啶胺与纳米硫、纳米铜、纳米银的9种复配比例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表明,双苯菌胺和氟啶胺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037 8μg/mL和0.305 0μg/mL,EC50分布范围分别为0.018 7~0.053 4μg/mL和0.147 1~0.890 4μg/mL,链霉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546 3μg/mL、2.429 9μg/mL和9.927 3μg/mL,说明杀真菌药剂氟啶胺、双苯菌胺可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生长,且抑菌效果优于链霉素等药剂。5种药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敏感基线均呈正态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可用于田间烟草青枯病菌抗性菌株监测。氟啶胺与纳米农药按不同比例复配后的EC50均小于纳米农药单剂的EC50。当氟啶胺与纳米硫按体积比1∶40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60;氟啶胺与纳米铜按体积比80∶1复配时,相加作用最为明显(EC50=0.142 2μg/mL);氟啶胺与纳米银的复配比例(体积比)为1∶20时,增效系数最高达1.41,具有相加作用。
其他文献
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的土传病害,是烟草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给烟草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迫切需要研发烟草黑胫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采用大蒜切片废液为原料制备大蒜酵素,经3个月厌氧发酵,大蒜酵素pH值由6.80下降到3.16。在烟草盆栽防病试验中,在烟草移栽过程时,采用稀释300倍酵素结合定根水进行浇灌处理,以商品杀菌剂为阳性对照。
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既是坚持并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直接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途径,而完善的交易体系是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对此,需要从主体、平台与市场3方面着手推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交易体系建设。其中,交易主体建设包括培育并发展资源资产运营管理主体与产业经营主体2方面,他们分别是交易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平台建设包括县、乡、村三级交易服务机构的打造与运行,一起履行登
采用升流式微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考察了颗粒污泥性质与膜污染行为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统计学手段评估了启动中颗粒污泥特性与膜污染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由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历经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启动SNAD工艺过程中,颗粒污泥浓度(MLSS)、胞外聚合物(EPS)、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及EPSp/EPSc比值呈
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提升,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涉外法治人才多语能力培养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精多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阐述了创新育人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协同课堂内外教学、发挥校本优势和特色等多维度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涉外法治人才的多语能力培养实践可为相关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我国涉外人才培养质量提
森林“四库”论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同时也提出了森林资源价值转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思路。“林权均山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与传统林业发展困境下,推动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探索森林资源规模经营、高质量发挥森林“四库”作用至关重要。采用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法,在梳理森林“四库”论述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银行”
超滤膜工艺是现代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膜污染是影响超滤膜工艺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超滤过程与在线絮凝和凝聚-絮凝耦合可取代传统混凝沉淀工艺,有助于同步实现膜污染控制、药耗降低和污泥减量。膜污染控制效果与絮凝剂的投加方式、种类、以及有效浓度等因素相关,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定量研究。此外,新型膜污染控制手段与絮凝技术结合的效果及对出水水质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研究以南水北调
西部地区在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对外发展、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中,形成了对多领域、多层次、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但当下西部地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尴尬又无奈的处境,主要体现为人才需求多元但人才结构单一,人才培养形式多样而培养质量不高,人才数量不足又难以留住人才几个方面。这与西部地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不全密切相关,也跟西部地区薄弱的人才培养基础和欠优的人才环境有相应关系。为纾解困境,通
涉外法治工作的开展将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培养优秀涉外法治人才是我国涉外法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等经贸合作的开展和解决存在的各类争端问题。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高校培养模式落后、实务部门需求错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更好解决当前培养困境,应当着眼于涉外法治人才中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建议通过实务部门明确培养导向。高校培养对接需求并且积极学
在教育模式上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共融,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新时代法学建设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宜秉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原则,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法学教育阻断了法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的知识贯通,造成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学用脱节。面对这一困境,相关各方虽然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从法学学科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予以交叉融合培养,且着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促进司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收入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内容,考察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离不开对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的探讨。在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所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以及广覆盖性,与我国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然要内嵌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