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少奇一生共养育了9个子女。其中何葆贞烈士留下二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王前留下一男一女,即次女刘涛、三子刘允真;王光美生育有一男三女,即三女刘平平(王晴)、四子刘源、四女刘亭亭、五女刘潇潇。
王光美与刘少奇的子女们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出生于1925年,1945年考取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刘允斌在莫斯科与一位前苏联姑娘结婚,生有一对儿女,其中男孩名叫阿廖沙。1957年刘允斌奉命回国,并与妻子离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允斌受到迫害,于1967年12月去世。1987年,王光美一家通过多方寻找,终于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生于1927年,只比王光美小6岁,但母女之情依然十分炽热。对这位一直在前苏联长大的大女儿,王光美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倍加细致,两人既是母女,更是知己之交。刘爱琴始终称呼王光美为“光美妈妈”。王光美晚年在北京或者回老家、去开封时,刘爱琴夫妇总是陪同左右,照料有加。
1931年出生的刘允若,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前苏联学习。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刘允若与一位名叫丽达的姑娘产生了感情,后来因各种原因而分手。王光美十分留意身边的女孩,遇到有合适的,便不失时机地给允若牵线搭桥。后来虽因各种原因,允若和这些女孩没有发展下去,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一直心存感激。
刘涛1944年出生,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文革开始后不久,在江青的唆使下,刘涛写下了一张揭发父亲“罪行”的大字报。这深深刺痛了父亲的心,也深深地伤害了母亲。当刘涛得知父亲病逝,想到此生再也不能当面向父亲忏悔时,她悲痛欲绝。而刘涛到监狱探望王光美时,王光美什么都没说,只是爱怜地把她搂在怀里。
由于历史原因,刘允真成了刘家9个孩子中唯一没有上过大学和出国留学的人。对王光美妈妈当年出狱后,一个人拖着病痛的身体,到处收集证据资料,执著地坚持为父亲翻案平反,最后终于使真相昭之天日等行为,刘允真看在眼里,敬在心头。刘允真调回湖南工作后,王光美叮嘱他,要低调平实,踏踏实实为家乡人民做事。
1980年中国恢复公派出国留学,刘平平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5年留学期间,刘平平以超人的毅力,获得了食品专业学士、食品营养系硕士,和营养、教育双博士4个学位。为了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刘少奇的女儿而被特殊照顾,出国深造前刘平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晴。在美期间,谁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儿子刘源,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饱受折磨。1968年底,刘源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直到高考制度恢复后,刘源才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36岁的刘源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成为当时年纪最轻的副省级干部。1992年,刘源调任武警部队。2005年12月,刘源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
刘亭亭197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1981年赴美留学,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商业硕士。如今,她是香港联亚集团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亭亭回国后,一直帮助母亲主持“幸福工程”慈善扶贫事业。2006年母亲去世之前,刘亭亭更主动地告诉母亲,愿意继承她的事业。
刘潇潇1979年以北京市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1981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波恩大学、卡尔斯堡工学院攻读遗传工程学,获得生物工程硕士学位。“文革”时期刘家蒙难,刘潇潇一直跟着义仆赵姥姥长大。一家团聚后王光美告诉女儿,要把赵姥姥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刘潇潇也一直发自内心地视赵姥姥为母亲。
刘爱琴坎坷的异国婚恋
刘少奇所有后代中命运最坎坷的当属长女刘爱琴。
刘爱琴是刘少奇和何葆贞烈士的亲生女儿,她诞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之中,母亲为革命英勇牺牲,她被一个工人家庭抚养。
稍大一些的刘爱琴又遭磨难,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欺凌。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关心下被找到,并被送到延安。1938年刘少奇与何葆贞的两个儿子刘允斌、刘允若也先后被找到,一家人得以相聚。爱琴有了哥哥,格外高兴。但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只持续了仅仅一年的时间。
1939年10月,允斌和爱琴以及毛岸青、毛岸英等中共领导的子女,一起被送往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与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
1946年,17岁的刘爱琴考取莫斯科通讯技术经济系,在那里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费尔南多。
费尔南多是个英俊潇洒的男孩子,他是西班牙共产党领袖伊巴露丽的外甥。两年以后,费尔南多和刘爱琴坠入爱河,并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刘爱琴与费尔南多的婚姻并未得到父兄的认同。1949年,刘少奇为与苏共商讨中国建国事宜秘密前往苏联,并与10年不曾谋面的女儿相会。那时,刘爱琴即将毕业,并已怀有身孕,打算毕业后携夫回国。
而父亲似乎在有意回避这件事。刘少奇明白,非和女儿“摊牌”不可。他郑重地说:“爱儿,费尔南多是西班牙人。他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国,不习惯中国的生活方式,你想过吗?并且西班牙的国家制度同我们将要建立的国家制度不一样。爸爸要对你的生活负责。”刘少奇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
巨大的悲伤一下子击倒了刘爱琴。她病了,发起了高烧。刘少奇每天到女儿房里看她,只是丝毫不向女儿让步。
允斌也几次安慰妹妹。爱琴哭着对哥哥说:“如果做刘少奇的女儿就要牺牲自己的幸福,那我不如做个平民百姓的女儿好了。”哥哥叹了一口气,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费尔南多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曾请姨妈出面帮忙,但姨妈的冷漠态度令他失望,她同样出自政治上的考虑,口口声声叫费尔南多“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他几乎完全绝望了。
在同去中国的各种努力均告失败后,刘爱琴妥协了,她随父亲回到国内,坚持生下了与费尔南多的儿子。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心中的青春之梦终于被彻底埋没。
几年后,刘爱琴经人介绍,嫁给了同在人大学习的达尕尔族青年巴彦孟和,并有了两个孩子。但她仍忘不了费尔南多。一天,费尔南多来信了,告诉刘爱琴说他已与一位俄罗斯姑娘结婚。他衷心祝愿爱琴生活幸福。爱琴冲进卫生间,任凭眼泪哗哗地流,与费尔南多的缘分就此归于尘土。父亲转身间作出的决定,女儿却要终其一生去忘记。
1953年刘爱琴从人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计委综合局工作。但是没过几年,国务院开始精简机构,动员干部下放劳动和支援边疆建设。在父亲的督促下,刘爱琴全家下放到内蒙古,这一去就将近二十年。刘爱琴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公安部颁发的一级金盾荣誉勋章。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含冤去世,哥哥“畏罪自杀”,弟弟锒铛入狱,她自己也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下放“劳动改造”。刘爱琴对此毫无怨言。她知道这不是她一家的悲剧,神州大地千千万万人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暴,只不过因为她是“中国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女儿,所以受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摧残。她深信党会把一切都弄明白的。
1979年4月10日,已在河北师大任教的刘爱琴接到了“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公职”的通知。1980年2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恢复了名誉。此时,刘爱琴已年过半百。5月,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而后,王光美率子女在放声痛哭中,将刘少奇的骨灰洒入祖国的海域。这时陪伴在王光美身边的,有一个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而是刘少奇与何葆贞的女儿刘爱琴。
刘爱琴和前夫巴彦孟和在十年浩劫中离了婚。如今,她又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沃宝田知书达理,风趣幽默,家里经常充满了笑声。如今,刘爱琴已经离休,她的生活平凡得近乎平淡,买菜、烧饭、收拾房间、照顾丈夫子女,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也时常回顾往事,她说:“我从不抱怨生活给予我的一切,我衷心祝愿祖国大地上所有的父母儿女都能幸福。”
长孙阿廖沙竟是俄航天专家
刘少奇后代中人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长孙阿廖沙。阿廖沙身上流淌着刘少奇1/4的血。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会成为俄罗斯航天专家?几十年来,他过得如何?不久前记者有机会在莫斯科阿廖沙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了解到了这位伟人后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阿廖沙的家坐落在莫斯科市一个十分清静的街区。这是一栋很普通的住宅楼,他的家也是一套极普通的三居室,人造革地面已经没有了光彩,壁纸有些陈旧,家具也是老式的。我打量着坐在对面的阿廖沙,不敢说这张脸很像他的爷爷刘少奇,却有一种神情能让人浮想联翩。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早期革命伴侣何葆贞的长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刘允斌曾在苏联学习和生活,并娶了莫斯科大学的同班同学玛拉为妻。阿廖沙就是他们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姐姐叫索尼娅。这对姐弟分别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小名“辽辽”和“苏苏”。
阿廖沙家中并没有太多明显的中国痕迹,但当看到他珍存的一叠叠照片时,人们还是会被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这些照片中,有刘少奇在延安与儿女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有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的照片,还有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来莫斯科时和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其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照片上的刘少奇正在俯身亲吻孙子阿廖沙,就像一个普通的慈祥老人,阿廖沙看上去天真可爱。那是1960年,阿廖沙才5岁半,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爷爷不仅亲吻他,还送给他玩具和糖果。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爷爷,也是爷爷留给他的最后印象。
阿廖沙与爷爷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更残酷的是,他与自己的父亲也是聚日不多。
1957年,身在莫斯科的刘允斌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包头某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妻子玛拉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与丈夫团聚,最终却因为难以适应异国生活而回到了苏联。阿廖沙的父母就这样分开了。回到苏联的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并且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而慢慢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四人帮”的迫害,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阿廖沙和母亲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竟然已事隔20年。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周折,才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阿廖沙这样对我说,“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与爷爷和父亲的命运不同,阿廖沙的人生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头脑。他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军人。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廖沙从上中学到进入工作单位,都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没人知道他特殊的身世,阿廖沙一家才得以过上平静的生活,没有受到过特殊照顾也没有被政治所牵连。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保密的单位里,阿廖沙从事着前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自从找到了失散数十年的中国亲人,就勾起了阿廖沙对中国的向往。他给奶奶王光美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诉说自己对父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向往,和对亲人们的思念。其实,王光美也一直牵挂着远在异国的“辽辽”和“苏苏”。于是,在王光美的帮助下,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与“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
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二十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是不能出国的,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有意思的是,当几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那个接待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直到那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
当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心愿即将实现,阿廖沙十分激动。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他们先在奶奶王光美家和姑姑刘爱琴家住了一周,接着便直抵湖南刘少奇的老家“认祖归宗”。谈起对中俄两个祖国的感情时,阿廖沙告诉我:“我曾给王光美奶奶写信,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我会经常回中国,那里有我的亲人。从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我已经回去过好多次了。每一次我都为看到的变化感到惊奇和自豪。”
如今,阿廖沙和妻子也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不久前嫁给了乌克兰一位有名的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今年就毕业了。阿廖沙拿来儿子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的年轻人一身白色西服,英俊而潇洒。
分别时,阿廖沙伸出胳膊给记者看他的手表,在那个精致的手表上印有刘少奇的头像。我很惊讶地问:“不是买的吧?”“当然不是,是刘少奇故居博物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据《家庭周末报》等)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王光美与刘少奇的子女们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出生于1925年,1945年考取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刘允斌在莫斯科与一位前苏联姑娘结婚,生有一对儿女,其中男孩名叫阿廖沙。1957年刘允斌奉命回国,并与妻子离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允斌受到迫害,于1967年12月去世。1987年,王光美一家通过多方寻找,终于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生于1927年,只比王光美小6岁,但母女之情依然十分炽热。对这位一直在前苏联长大的大女儿,王光美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倍加细致,两人既是母女,更是知己之交。刘爱琴始终称呼王光美为“光美妈妈”。王光美晚年在北京或者回老家、去开封时,刘爱琴夫妇总是陪同左右,照料有加。
1931年出生的刘允若,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前苏联学习。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刘允若与一位名叫丽达的姑娘产生了感情,后来因各种原因而分手。王光美十分留意身边的女孩,遇到有合适的,便不失时机地给允若牵线搭桥。后来虽因各种原因,允若和这些女孩没有发展下去,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一直心存感激。
刘涛1944年出生,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文革开始后不久,在江青的唆使下,刘涛写下了一张揭发父亲“罪行”的大字报。这深深刺痛了父亲的心,也深深地伤害了母亲。当刘涛得知父亲病逝,想到此生再也不能当面向父亲忏悔时,她悲痛欲绝。而刘涛到监狱探望王光美时,王光美什么都没说,只是爱怜地把她搂在怀里。
由于历史原因,刘允真成了刘家9个孩子中唯一没有上过大学和出国留学的人。对王光美妈妈当年出狱后,一个人拖着病痛的身体,到处收集证据资料,执著地坚持为父亲翻案平反,最后终于使真相昭之天日等行为,刘允真看在眼里,敬在心头。刘允真调回湖南工作后,王光美叮嘱他,要低调平实,踏踏实实为家乡人民做事。
1980年中国恢复公派出国留学,刘平平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5年留学期间,刘平平以超人的毅力,获得了食品专业学士、食品营养系硕士,和营养、教育双博士4个学位。为了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刘少奇的女儿而被特殊照顾,出国深造前刘平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晴。在美期间,谁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儿子刘源,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饱受折磨。1968年底,刘源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直到高考制度恢复后,刘源才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36岁的刘源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成为当时年纪最轻的副省级干部。1992年,刘源调任武警部队。2005年12月,刘源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
刘亭亭197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1981年赴美留学,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商业硕士。如今,她是香港联亚集团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亭亭回国后,一直帮助母亲主持“幸福工程”慈善扶贫事业。2006年母亲去世之前,刘亭亭更主动地告诉母亲,愿意继承她的事业。
刘潇潇1979年以北京市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1981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波恩大学、卡尔斯堡工学院攻读遗传工程学,获得生物工程硕士学位。“文革”时期刘家蒙难,刘潇潇一直跟着义仆赵姥姥长大。一家团聚后王光美告诉女儿,要把赵姥姥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刘潇潇也一直发自内心地视赵姥姥为母亲。
刘爱琴坎坷的异国婚恋
刘少奇所有后代中命运最坎坷的当属长女刘爱琴。
刘爱琴是刘少奇和何葆贞烈士的亲生女儿,她诞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之中,母亲为革命英勇牺牲,她被一个工人家庭抚养。
稍大一些的刘爱琴又遭磨难,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欺凌。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关心下被找到,并被送到延安。1938年刘少奇与何葆贞的两个儿子刘允斌、刘允若也先后被找到,一家人得以相聚。爱琴有了哥哥,格外高兴。但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只持续了仅仅一年的时间。
1939年10月,允斌和爱琴以及毛岸青、毛岸英等中共领导的子女,一起被送往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与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
1946年,17岁的刘爱琴考取莫斯科通讯技术经济系,在那里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费尔南多。
费尔南多是个英俊潇洒的男孩子,他是西班牙共产党领袖伊巴露丽的外甥。两年以后,费尔南多和刘爱琴坠入爱河,并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刘爱琴与费尔南多的婚姻并未得到父兄的认同。1949年,刘少奇为与苏共商讨中国建国事宜秘密前往苏联,并与10年不曾谋面的女儿相会。那时,刘爱琴即将毕业,并已怀有身孕,打算毕业后携夫回国。
而父亲似乎在有意回避这件事。刘少奇明白,非和女儿“摊牌”不可。他郑重地说:“爱儿,费尔南多是西班牙人。他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国,不习惯中国的生活方式,你想过吗?并且西班牙的国家制度同我们将要建立的国家制度不一样。爸爸要对你的生活负责。”刘少奇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
巨大的悲伤一下子击倒了刘爱琴。她病了,发起了高烧。刘少奇每天到女儿房里看她,只是丝毫不向女儿让步。
允斌也几次安慰妹妹。爱琴哭着对哥哥说:“如果做刘少奇的女儿就要牺牲自己的幸福,那我不如做个平民百姓的女儿好了。”哥哥叹了一口气,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费尔南多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曾请姨妈出面帮忙,但姨妈的冷漠态度令他失望,她同样出自政治上的考虑,口口声声叫费尔南多“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他几乎完全绝望了。
在同去中国的各种努力均告失败后,刘爱琴妥协了,她随父亲回到国内,坚持生下了与费尔南多的儿子。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心中的青春之梦终于被彻底埋没。
几年后,刘爱琴经人介绍,嫁给了同在人大学习的达尕尔族青年巴彦孟和,并有了两个孩子。但她仍忘不了费尔南多。一天,费尔南多来信了,告诉刘爱琴说他已与一位俄罗斯姑娘结婚。他衷心祝愿爱琴生活幸福。爱琴冲进卫生间,任凭眼泪哗哗地流,与费尔南多的缘分就此归于尘土。父亲转身间作出的决定,女儿却要终其一生去忘记。
1953年刘爱琴从人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计委综合局工作。但是没过几年,国务院开始精简机构,动员干部下放劳动和支援边疆建设。在父亲的督促下,刘爱琴全家下放到内蒙古,这一去就将近二十年。刘爱琴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公安部颁发的一级金盾荣誉勋章。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含冤去世,哥哥“畏罪自杀”,弟弟锒铛入狱,她自己也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下放“劳动改造”。刘爱琴对此毫无怨言。她知道这不是她一家的悲剧,神州大地千千万万人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暴,只不过因为她是“中国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女儿,所以受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摧残。她深信党会把一切都弄明白的。
1979年4月10日,已在河北师大任教的刘爱琴接到了“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公职”的通知。1980年2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恢复了名誉。此时,刘爱琴已年过半百。5月,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而后,王光美率子女在放声痛哭中,将刘少奇的骨灰洒入祖国的海域。这时陪伴在王光美身边的,有一个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而是刘少奇与何葆贞的女儿刘爱琴。
刘爱琴和前夫巴彦孟和在十年浩劫中离了婚。如今,她又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沃宝田知书达理,风趣幽默,家里经常充满了笑声。如今,刘爱琴已经离休,她的生活平凡得近乎平淡,买菜、烧饭、收拾房间、照顾丈夫子女,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也时常回顾往事,她说:“我从不抱怨生活给予我的一切,我衷心祝愿祖国大地上所有的父母儿女都能幸福。”
长孙阿廖沙竟是俄航天专家
刘少奇后代中人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长孙阿廖沙。阿廖沙身上流淌着刘少奇1/4的血。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会成为俄罗斯航天专家?几十年来,他过得如何?不久前记者有机会在莫斯科阿廖沙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了解到了这位伟人后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阿廖沙的家坐落在莫斯科市一个十分清静的街区。这是一栋很普通的住宅楼,他的家也是一套极普通的三居室,人造革地面已经没有了光彩,壁纸有些陈旧,家具也是老式的。我打量着坐在对面的阿廖沙,不敢说这张脸很像他的爷爷刘少奇,却有一种神情能让人浮想联翩。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早期革命伴侣何葆贞的长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刘允斌曾在苏联学习和生活,并娶了莫斯科大学的同班同学玛拉为妻。阿廖沙就是他们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姐姐叫索尼娅。这对姐弟分别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小名“辽辽”和“苏苏”。
阿廖沙家中并没有太多明显的中国痕迹,但当看到他珍存的一叠叠照片时,人们还是会被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这些照片中,有刘少奇在延安与儿女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有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的照片,还有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来莫斯科时和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其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照片上的刘少奇正在俯身亲吻孙子阿廖沙,就像一个普通的慈祥老人,阿廖沙看上去天真可爱。那是1960年,阿廖沙才5岁半,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爷爷不仅亲吻他,还送给他玩具和糖果。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爷爷,也是爷爷留给他的最后印象。
阿廖沙与爷爷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更残酷的是,他与自己的父亲也是聚日不多。
1957年,身在莫斯科的刘允斌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包头某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妻子玛拉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与丈夫团聚,最终却因为难以适应异国生活而回到了苏联。阿廖沙的父母就这样分开了。回到苏联的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并且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而慢慢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四人帮”的迫害,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阿廖沙和母亲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竟然已事隔20年。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周折,才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阿廖沙这样对我说,“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与爷爷和父亲的命运不同,阿廖沙的人生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头脑。他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军人。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廖沙从上中学到进入工作单位,都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没人知道他特殊的身世,阿廖沙一家才得以过上平静的生活,没有受到过特殊照顾也没有被政治所牵连。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保密的单位里,阿廖沙从事着前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自从找到了失散数十年的中国亲人,就勾起了阿廖沙对中国的向往。他给奶奶王光美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诉说自己对父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向往,和对亲人们的思念。其实,王光美也一直牵挂着远在异国的“辽辽”和“苏苏”。于是,在王光美的帮助下,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与“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
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二十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是不能出国的,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有意思的是,当几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那个接待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直到那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
当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心愿即将实现,阿廖沙十分激动。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他们先在奶奶王光美家和姑姑刘爱琴家住了一周,接着便直抵湖南刘少奇的老家“认祖归宗”。谈起对中俄两个祖国的感情时,阿廖沙告诉我:“我曾给王光美奶奶写信,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我会经常回中国,那里有我的亲人。从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我已经回去过好多次了。每一次我都为看到的变化感到惊奇和自豪。”
如今,阿廖沙和妻子也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不久前嫁给了乌克兰一位有名的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今年就毕业了。阿廖沙拿来儿子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的年轻人一身白色西服,英俊而潇洒。
分别时,阿廖沙伸出胳膊给记者看他的手表,在那个精致的手表上印有刘少奇的头像。我很惊讶地问:“不是买的吧?”“当然不是,是刘少奇故居博物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据《家庭周末报》等)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