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所薄弱学校的崛起引发对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内涵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揭示人的成长、成熟、成就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学校内涵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每一个教师终身发展和学校科学发展,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中学,是一所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学校,也是玉溪市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初级中学。多年来,由于偏僻、贫困,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评价僵化,教育教学质量差,学校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平县教育局曾研究将该校撤并,盘活教育资源。在这关键时刻,玉溪市教科所经过调查、思考,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把该校作为全市体验式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进行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该校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中考,学生巩固率提升到98%,学校发展综合评价由全县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二名,升入县一中的学生总数是前三年升入县一中学生数的总和,8名学生考入玉溪市重点中学,结束了多年没有学生升入市重点中学的历史。2009年中考,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学校发展综合评价由实验前的全市倒数第四名升为全市正数第三十三名,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由弱校变强校的典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教师节,玉溪市高劲松市长到该校看望教职工,给予学校高度评价:“建兴中学体验式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新突破,整所学校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来之不易。希望继续坚持教育改革方向,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的好做法,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借鉴。”如今的建兴中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有校长说:“看到建兴中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县教育局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初中校领导、教师分期分批到建兴中学全程参加培训和学习。
  建兴中学何以能快速崛起,何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
  
  建兴中学多年的教育教学效果差,最重要的—个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发展战略,教育理念、思想、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学校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中心,老师和学生围着分数转,加之信息闭塞,师生压力剧增,最终不仅没有使分数提高,相反怨教怨学情绪充斥校园。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学校明确了“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都能成才、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学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的思想源头抓起,教职工不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工作之中,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成就事业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全方位体验感悟到生命成长的机会。学校确立的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全体师生共同成长和拼搏奋斗的动力,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二、优秀的文化品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建兴中学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传承的间断,缺乏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气息。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经过深入探究和提炼,学校确定了发展的“四种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把“至高至远、体验成功、凝练智慧”作为校训,营造了“继承、自信、勤奋、成就”的校风,“关爱、善教、勤研、卓越”的教风,“遵规守纪、自尊自立、勤学上进、合作求真”的学风。改革中的建兴中学,校园里增添了许多彰显文化的地方。学校中心活动区的牌坊上书写着鲜明的校训和学校发展宣言;教学楼的墙上书写着醒目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校风、教风、学风和师生誓词;围墙改成的文化走廊上,书写着教职工和学生喜欢的格言警句和成长感悟;各班在教室里登载日日更新的“师生寄语”;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智慧山,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乐园。校园内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体现着教育文化的智慧。教育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催生学生走出大山、超越自我、成就人生的信心。
  凭着这种文化精神,学校内涵发展的力量得到不断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凭着这种文化精神,老师们走上一条永不满足、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治学从教之路;凭着这种文化精神,学子们满怀理想与憧憬、希望与追求,不断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三、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也说:“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具有博大的胸怀。
  建兴中学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学校努力搭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平台,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强化了成就意识,增强了改革动力。学校实施了教学督察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合作研究和自我反思等,尤其是通过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改革论坛等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坚定了信念,增强了责任感,练就了本领,提高了素质,许多教师崭露头角,成为教学能手,向名师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团队的敬业精神和追求专业发展和行动,也感染了学生,他们自觉形成了共同成长、合作学习、不断攀登学习高峰、超越自我的实际行动。优质教育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的内涵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了,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丰富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延伸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学校在认真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校本公共课程、校本个性课程、校本特色课程,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延伸。
  建兴中学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原因之一,就在于单一实施国家课程,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特长得不到培养、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有效开发了适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校本课程、特长课程等,如体育活动课程、写字课程、校园文化课程、语文阅读课程、日常英语会话课程、争论思辨课程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延伸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变得 爱学、乐学、善学。只有不断开发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成才的沃土。
  
  五、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
  建兴中学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方法死板、评价办法僵化。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该校积极探索“低目标、小步走,高节奏、快反馈”的教学模式,强势推进“体验成功、合作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共同体验学习方式,实施“三个三分之一”课堂教学要求,即:教师引导的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间相互讨论、探究、交流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巩固、归纳总结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变注入式学习为导学学习,变学会为主为会学为主:变讲授为主为导、学、练为主,在改进教法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提问、对话、争论、实验、探究、阅读、小结、表演等,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倾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使学生敢于正视自我,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开发自身潜能。出现了课堂活而不乱,放而不空,严而不死,生机勃勃的景象,促进了有效沟通、有效互动、有效作业、有效诊断和高效反馈,真正使教室变成了学堂,形成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的主体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链。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科学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
  
  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树立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科学管理制度,形成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
  建兴中学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原因之一,就在于机制不健全,目标不明确,管理不科学。被确立为实验学校后,学校结合农村山区实际,改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坚定发奋向上的信心,追求成就未来的人生目标。面对实实在在的每个教师、学生的鲜活生命,学校领导认真研究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适合教师、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明确了校长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构建了有利于师生成长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勤学上进的学习热情和教师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踏实工作的激情。建立完善了适应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以思想管理为主导,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制度管理为保障”的管理方略。通过两年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管理措施不断完善,营造出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确保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建兴中学的崛起,充分证实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学校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才会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
  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王世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