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文章的主旋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一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一定明确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懂的提炼文中的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分析;提炼;总结
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情是文章的灵魂,情是文章内容的深化。阅读一篇文章就必须学会准确地概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懂得提炼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然而,要深刻感悟一篇文章的情感并不简单,它不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语文功底,还要对文章作全面深刻的透彻分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情感总是提炼得不快或不准,缺乏一种超脱、升华的元素。笔者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得笔者所任教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提升文章情感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的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笔者觉得要真切地把握好文章的情感,教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笔者是从下面四个方面展开的。
一、明晰动机与目的,体味文章的情感
动机就是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手段。目的则是指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要得到的结果。作者著一部书、写一篇文章或赋一首诗、词,都有其内在的动机与明显的目的。简而言之,其动机就是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目的就是这样写为了什么?为此,在阅读文章时就要对文章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从文中搞懂作者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接着再揣摩作者为何这样写?作者为何这样写其实就是文章的“情感”。它通常表现为作者赞扬、赞美、歌颂了什么?热爱什么?告诫人们什么做人的道理?或抒发了作者个人怎样的心情或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归纳文章情感时要作分门别类的指导。例如:《泉城》(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教学之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济南泉水的特点)怎样写?(总述:济南的泉多而美;分述: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声大,趵突泉——大、清、美,总结:泉水天下闻名)(写作动机)这样写为了什么?(赞美泉水的神奇美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再如:《田园诗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课题本身就表明是一篇抒情之文,文中的内容比较散乱,笔者就指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先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再简要地概括出作者描写的景物,然后进一步提问: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异域风光,你有何感慨?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祥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提炼出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这两篇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也就是动机是为目的服务,目的是在动机产生下的必然结果。
二、弄清时代背景、社会概貌,感悟情感
英雄造时代,时代出人才。凡是杰出的人才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的社会中酝育而成的,没有脱离社会的人才。一部成功的文学巨著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上乘的文学佳作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应。因此,文学巨著中创作者的心理、思想、情感都与当时的时代、社会紧密相连。要精准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挥洒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概貌,这在古诗词中显的尤为突出。因为古诗词叙述的内容离现在时间遥远,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人文景观,学生一无所知,这就给学习古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要想真正的把握古诗词中作者所抒发的内心情感,更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概貌。如,《元日》(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诗,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王安石是宋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被任命为宰相时,由于推行新法,后被迫辞职。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还有,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桃符”后来指春联。接着再指导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从中点拨,让学生归结出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理解的深、透,而且感到自然、轻松、开心。
三、通过激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情感
朗读是连接文章情感的纽带,朗读是文章展示情感的媒介,朗读是文章放飞情感的闸门。歌曲是靠歌唱家精彩的演唱表达情感,文章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也能很好地表达某种情感。朗读时,或激昂澎湃、或抑扬顿挫、或柔声细语,就能把文章句词里饱含的某种情感表现出来。虽然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零碎的、片面的,但却是细腻委婉的、具体深刻的。这种情感服从于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就像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海一样。如:《但愿人长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作者着重描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从触景而生“思念”之情到有感而发“埋怨”,最后豁然开朗而稍有“宽慰”,苏轼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这是一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因而朗读时指导学生仔细体味,很有感情地读出作者在文中赋于人物的情感及其情感的变化。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这一句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平缓,语调沉郁”,读出苏轼思念弟弟之情,并且“只有”和“心绪不宁”应加重语气;“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呢?……”这一句苏轼触景生情,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向对中秋圆月无尽的愁怨。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缓慢,将低沉的声调拉长”,以表达出诗人饱含着的惆怅与伤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句朗诵时指导学生“语速缓慢,语调深沉、含蓄,高低轻重兼俱,抑扬顿挫”,以表达诗人内心宽慰之后那豪放浪漫之情。通过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无遗了。当然,古诗教学,更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以更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展开神奇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过想象能呈现人物活动的空间,模拟事物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能再现人物在某种场景中活动的情景。通过想象还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故在阅读文章时,凭借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具体材料,有必要展开神奇的想象,深入分析文章细节,这样才能拓宽思路,多方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以达到掌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像《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五年级下册 江苏版)一文,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笔者就先指导学生想象红三军长证过草地殿后的情景: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边,断粮后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的战士们,因饥饿一个个昏倒在地。(悲惨绝望的境地)再想象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他多想战士们早些走出草地跟上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啊!但因饥饿威胁,战士们饥困交加,已经支持不住了。他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希望有什么奇迹出现以解燃眉之急,但奇迹终未出现。他左思右顾,观前顾后,终究无计可施。突然,他想到了枪杀骡子以解除困境。最后想象并概括彭德怀枪杀骡子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想杀骡子,心情矛盾;决定枪杀骡子,内心痛苦;命令枪杀,痛上加痛;枪杀之后,感慨万端;吃骡肉,心情不平。通过指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想象这一系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透露着情感,学生就不难总结出彭德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爱骡子,但更战士们。通过这样的想象指导,使作者在文中给予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丰满突出,鲜明强烈从而感染了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此外,笔者还觉得,古诗词的教学,若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展开合乎逻辑的想象,对于更加完美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人的情感也是多样的,每篇佳作中都激荡洋溢着作者的深情。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文章作细腻精辟、深刻透彻的分析提炼,就一定能清晰完美地总括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情感;分析;提炼;总结
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情是文章的灵魂,情是文章内容的深化。阅读一篇文章就必须学会准确地概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懂得提炼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然而,要深刻感悟一篇文章的情感并不简单,它不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语文功底,还要对文章作全面深刻的透彻分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情感总是提炼得不快或不准,缺乏一种超脱、升华的元素。笔者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得笔者所任教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提升文章情感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的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笔者觉得要真切地把握好文章的情感,教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笔者是从下面四个方面展开的。
一、明晰动机与目的,体味文章的情感
动机就是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手段。目的则是指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要得到的结果。作者著一部书、写一篇文章或赋一首诗、词,都有其内在的动机与明显的目的。简而言之,其动机就是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目的就是这样写为了什么?为此,在阅读文章时就要对文章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从文中搞懂作者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接着再揣摩作者为何这样写?作者为何这样写其实就是文章的“情感”。它通常表现为作者赞扬、赞美、歌颂了什么?热爱什么?告诫人们什么做人的道理?或抒发了作者个人怎样的心情或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归纳文章情感时要作分门别类的指导。例如:《泉城》(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教学之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济南泉水的特点)怎样写?(总述:济南的泉多而美;分述: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声大,趵突泉——大、清、美,总结:泉水天下闻名)(写作动机)这样写为了什么?(赞美泉水的神奇美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再如:《田园诗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课题本身就表明是一篇抒情之文,文中的内容比较散乱,笔者就指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先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再简要地概括出作者描写的景物,然后进一步提问: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异域风光,你有何感慨?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祥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提炼出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这两篇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也就是动机是为目的服务,目的是在动机产生下的必然结果。
二、弄清时代背景、社会概貌,感悟情感
英雄造时代,时代出人才。凡是杰出的人才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的社会中酝育而成的,没有脱离社会的人才。一部成功的文学巨著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上乘的文学佳作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应。因此,文学巨著中创作者的心理、思想、情感都与当时的时代、社会紧密相连。要精准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挥洒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概貌,这在古诗词中显的尤为突出。因为古诗词叙述的内容离现在时间遥远,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人文景观,学生一无所知,这就给学习古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要想真正的把握古诗词中作者所抒发的内心情感,更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概貌。如,《元日》(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诗,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王安石是宋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被任命为宰相时,由于推行新法,后被迫辞职。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还有,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桃符”后来指春联。接着再指导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从中点拨,让学生归结出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理解的深、透,而且感到自然、轻松、开心。
三、通过激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情感
朗读是连接文章情感的纽带,朗读是文章展示情感的媒介,朗读是文章放飞情感的闸门。歌曲是靠歌唱家精彩的演唱表达情感,文章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也能很好地表达某种情感。朗读时,或激昂澎湃、或抑扬顿挫、或柔声细语,就能把文章句词里饱含的某种情感表现出来。虽然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零碎的、片面的,但却是细腻委婉的、具体深刻的。这种情感服从于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就像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海一样。如:《但愿人长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作者着重描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从触景而生“思念”之情到有感而发“埋怨”,最后豁然开朗而稍有“宽慰”,苏轼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这是一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因而朗读时指导学生仔细体味,很有感情地读出作者在文中赋于人物的情感及其情感的变化。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这一句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平缓,语调沉郁”,读出苏轼思念弟弟之情,并且“只有”和“心绪不宁”应加重语气;“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呢?……”这一句苏轼触景生情,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向对中秋圆月无尽的愁怨。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缓慢,将低沉的声调拉长”,以表达出诗人饱含着的惆怅与伤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句朗诵时指导学生“语速缓慢,语调深沉、含蓄,高低轻重兼俱,抑扬顿挫”,以表达诗人内心宽慰之后那豪放浪漫之情。通过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无遗了。当然,古诗教学,更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以更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展开神奇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过想象能呈现人物活动的空间,模拟事物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能再现人物在某种场景中活动的情景。通过想象还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故在阅读文章时,凭借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具体材料,有必要展开神奇的想象,深入分析文章细节,这样才能拓宽思路,多方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以达到掌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像《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五年级下册 江苏版)一文,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笔者就先指导学生想象红三军长证过草地殿后的情景: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边,断粮后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的战士们,因饥饿一个个昏倒在地。(悲惨绝望的境地)再想象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他多想战士们早些走出草地跟上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啊!但因饥饿威胁,战士们饥困交加,已经支持不住了。他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希望有什么奇迹出现以解燃眉之急,但奇迹终未出现。他左思右顾,观前顾后,终究无计可施。突然,他想到了枪杀骡子以解除困境。最后想象并概括彭德怀枪杀骡子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想杀骡子,心情矛盾;决定枪杀骡子,内心痛苦;命令枪杀,痛上加痛;枪杀之后,感慨万端;吃骡肉,心情不平。通过指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想象这一系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透露着情感,学生就不难总结出彭德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爱骡子,但更战士们。通过这样的想象指导,使作者在文中给予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丰满突出,鲜明强烈从而感染了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此外,笔者还觉得,古诗词的教学,若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展开合乎逻辑的想象,对于更加完美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人的情感也是多样的,每篇佳作中都激荡洋溢着作者的深情。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文章作细腻精辟、深刻透彻的分析提炼,就一定能清晰完美地总括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