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文章的主旋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一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一定明确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懂的提炼文中的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分析;提炼;总结
  
  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情是文章的灵魂,情是文章内容的深化。阅读一篇文章就必须学会准确地概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懂得提炼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然而,要深刻感悟一篇文章的情感并不简单,它不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语文功底,还要对文章作全面深刻的透彻分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情感总是提炼得不快或不准,缺乏一种超脱、升华的元素。笔者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得笔者所任教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提升文章情感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的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笔者觉得要真切地把握好文章的情感,教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笔者是从下面四个方面展开的。
  一、明晰动机与目的,体味文章的情感
  动机就是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手段。目的则是指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要得到的结果。作者著一部书、写一篇文章或赋一首诗、词,都有其内在的动机与明显的目的。简而言之,其动机就是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目的就是这样写为了什么?为此,在阅读文章时就要对文章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从文中搞懂作者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接着再揣摩作者为何这样写?作者为何这样写其实就是文章的“情感”。它通常表现为作者赞扬、赞美、歌颂了什么?热爱什么?告诫人们什么做人的道理?或抒发了作者个人怎样的心情或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归纳文章情感时要作分门别类的指导。例如:《泉城》(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教学之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济南泉水的特点)怎样写?(总述:济南的泉多而美;分述: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声大,趵突泉——大、清、美,总结:泉水天下闻名)(写作动机)这样写为了什么?(赞美泉水的神奇美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再如:《田园诗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课题本身就表明是一篇抒情之文,文中的内容比较散乱,笔者就指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先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再简要地概括出作者描写的景物,然后进一步提问: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异域风光,你有何感慨?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祥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提炼出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这两篇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也就是动机是为目的服务,目的是在动机产生下的必然结果。
  二、弄清时代背景、社会概貌,感悟情感
  英雄造时代,时代出人才。凡是杰出的人才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的社会中酝育而成的,没有脱离社会的人才。一部成功的文学巨著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上乘的文学佳作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应。因此,文学巨著中创作者的心理、思想、情感都与当时的时代、社会紧密相连。要精准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挥洒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概貌,这在古诗词中显的尤为突出。因为古诗词叙述的内容离现在时间遥远,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人文景观,学生一无所知,这就给学习古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要想真正的把握古诗词中作者所抒发的内心情感,更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概貌。如,《元日》(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诗,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王安石是宋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被任命为宰相时,由于推行新法,后被迫辞职。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还有,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桃符”后来指春联。接着再指导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从中点拨,让学生归结出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理解的深、透,而且感到自然、轻松、开心。
  三、通过激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情感
  朗读是连接文章情感的纽带,朗读是文章展示情感的媒介,朗读是文章放飞情感的闸门。歌曲是靠歌唱家精彩的演唱表达情感,文章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也能很好地表达某种情感。朗读时,或激昂澎湃、或抑扬顿挫、或柔声细语,就能把文章句词里饱含的某种情感表现出来。虽然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零碎的、片面的,但却是细腻委婉的、具体深刻的。这种情感服从于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就像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海一样。如:《但愿人长久》(四年级上册 江苏版)一文,作者着重描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从触景而生“思念”之情到有感而发“埋怨”,最后豁然开朗而稍有“宽慰”,苏轼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这是一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因而朗读时指导学生仔细体味,很有感情地读出作者在文中赋于人物的情感及其情感的变化。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这一句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平缓,语调沉郁”,读出苏轼思念弟弟之情,并且“只有”和“心绪不宁”应加重语气;“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呢?……”这一句苏轼触景生情,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向对中秋圆月无尽的愁怨。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语速缓慢,将低沉的声调拉长”,以表达出诗人饱含着的惆怅与伤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句朗诵时指导学生“语速缓慢,语调深沉、含蓄,高低轻重兼俱,抑扬顿挫”,以表达诗人内心宽慰之后那豪放浪漫之情。通过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无遗了。当然,古诗教学,更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以更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展开神奇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过想象能呈现人物活动的空间,模拟事物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能再现人物在某种场景中活动的情景。通过想象还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故在阅读文章时,凭借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具体材料,有必要展开神奇的想象,深入分析文章细节,这样才能拓宽思路,多方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以达到掌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像《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五年级下册 江苏版)一文,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笔者就先指导学生想象红三军长证过草地殿后的情景: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边,断粮后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的战士们,因饥饿一个个昏倒在地。(悲惨绝望的境地)再想象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他多想战士们早些走出草地跟上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啊!但因饥饿威胁,战士们饥困交加,已经支持不住了。他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希望有什么奇迹出现以解燃眉之急,但奇迹终未出现。他左思右顾,观前顾后,终究无计可施。突然,他想到了枪杀骡子以解除困境。最后想象并概括彭德怀枪杀骡子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想杀骡子,心情矛盾;决定枪杀骡子,内心痛苦;命令枪杀,痛上加痛;枪杀之后,感慨万端;吃骡肉,心情不平。通过指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想象这一系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透露着情感,学生就不难总结出彭德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爱骡子,但更战士们。通过这样的想象指导,使作者在文中给予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丰满突出,鲜明强烈从而感染了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此外,笔者还觉得,古诗词的教学,若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展开合乎逻辑的想象,对于更加完美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人的情感也是多样的,每篇佳作中都激荡洋溢着作者的深情。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文章作细腻精辟、深刻透彻的分析提炼,就一定能清晰完美地总括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早期科学教育对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强调对小学科学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科学并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独立的存在着,它与我们语文、数学甚至是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都是密切相连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融会贯通,让孩子在其他的学科中加强对科学的认识、探索,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期刊
【目标预设】  1、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Christmas is coming. My favourite holiday is Halloween.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2、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和词组:favourite,Christmas,had,relative, went,didn’t=did not,dress up  3、能听懂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师生间的发展,并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结果为重心而忽视激励过程的状况。高中生的课业负担很重,经常做大量高难度的练习题,但往往收效甚微。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要会进行命题,精选试题,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复习,不仅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是能够在基础上加以有效的训练和总结,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老师;命题;复习教学;有效性  考
期刊
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追求素质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在新课标创立之后,人们提出了新的体育宗旨,即终生体育。终身体育也是体育课的总目标。人们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纷纷创新了若干与此相关的新教学理念,可谓是雨后春笋,百花齐放。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中出现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可谓是失败的。  课改不成功可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之一,老师厌教。老师厌教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体
期刊
【摘要】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博物馆讲解员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树立品牌服务意识,增强讲解宣教效果?作者审视了自己工作实践,作出了如下总结:一、打造外在形象,展示职业风貌;二、塑造内在涵养,彰显独特魅力;三、提高讲解水准,满足观众需求;四、掌握沟通技巧,缩短心理距离。  【关键词】博物馆;服务意识;能力素养;讲解宣教  博物馆讲解员是架设在馆藏与观众之间的一座金桥,是连接
期刊
【摘要】尽管多数中小企业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强化物流管理,但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物流管理的现状不尽理想。对此,极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普遍现状做一概述,并相应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中小企业;普遍现状;改善对策  一、引言  包含采购包装、仓储运输、需求预测和信息传递等多个环节的企业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贯穿于从原料采购至产品最终成型的整个过程之中。企业通过对物流环节实施管理和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传统作文评改方式中存在的弊端,以过程写作法为理论依据,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学生自改、互改和教师评改相结合的作文评改模式,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    一、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也正朝着普及的方向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入学门槛较低,造成了生源质量有所
期刊
[摘要]对于小学生的突发事件后,教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学习春雨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将会事半功倍的。所以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切记这几个词:冷静、心平气和、润物无声。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女生;风波;教育思考    小学高年级的女生正处在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骤变期。人生的少年期依赖父母,没有什么事值得他们深思受煎
期刊
【摘要】作为教师,欲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就应该在履职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努力:把教学理念变成教学行为,让专业发展成为现实追求,将常规教学作为成长载体,以行动研究充实工作常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日趋透彻,随着对教师的职业行为的相应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履职过程中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相应要求”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清晰的被确立。  【关键词】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初中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第一次接触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许多学生虽能一次不差的熟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又深感“力不存心”。  笔者认为,这与当前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按逻辑次序直接给学生传授正确知识,把学生作为一张白纸,而实际上,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将重演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