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互联网智能化与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等趋势是河北“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语境特征.本文认为,在发展河北“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其进行“活性”发展模式探索.通过建立“非遗”传承的价值评估、活性保护、深入开发、产业化组合等体系,实现对其产业化的模式探索;另一方面,对较为危急、破坏程度较大、正常传承难度较大的“非遗”品种可进行“博物馆”式的发展,在其过程中可进行“应用型”的开发式保护模式探索.本文认为,河北的“非遗”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存量丰富、品类齐全、文化地域属性较为集中、“非遗”特质差异性较强等特点.针对这样的状况,本文提出要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中,充分调动“文化”资源和“产业”元素两种方式,通过资源协调、整合的方式确保对地域依赖性强、产业化难度大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本文最后认为,需要在“非遗”的多种模式探索中,确定相对稳定的价值评估体系、具体指标标准,以便可以对不同的“非遗”种类中的文化取向、认同价值、品牌影响、实际效用等进行适度开发,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非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非遗”的发展除了需要借助于人文环境生态的完善外,还需要在政府立法、体制改革、政策制定、资金扶持以及市场创新、营销运作等方面也都进行一体化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