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颖 我就是一奇葩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有女演员把听起来并不喜人的年龄挂在嘴边;也没有哪位明星敢对镜头说:“我有一张月球表面的脸。”闯荡娱乐圈二十余年,明明已是大姐,却像初来乍到,完全不在乎圈内“规矩”。
  素颜,齐耳短发的边际能窥见岁月痕迹,红色运动服裹着挡不住的活力。远离银幕8年,再见瞿颖时,她开始“扮演”刘德华、毛宁、龚琳娜、崔健……20年前的“玉女”形象尽失,她却很得意这一次次挑战:“扮演角色是演员的基本素养,我就恨自己以前的花瓶形象。”
  她早已过了花瓶的年纪,冷不丁在90年代走红,有过入行逆反期,尽情恋爱并失恋,试图在名利场中做自己。当人们从记忆箱底把她搜出来时,她爽朗大笑:“我一直在啊!有时生活去了。”
  音乐剧《我的青春高八度》杀青后,瞿颖与片场的演职人员一一合影,“剧组每个人都喜欢她”,她在一声声“颖姐”中回应着。
  她迫不及待携男友去南极旅行。这是她与张亚东难得的一趟二人游,“亚东爱古堡,我爱海岛,游不到一起去。”

我已经漂亮得不想再漂亮了


  从《百变大咖秀》到《我的青春高八度》,瞿颖一反常态,或搞怪逗乐,或尖酸刻薄。十多年的朋友看到《百变大咖秀》时,一点都不奇怪,“他们知道我就是那样的。”和朋友一起玩乐时,她经常徒手模仿各种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把在场的人逗得前仰后合。
  到了《我的青春高八度》,瞿颖成了“河东狮吼”的反派。戏快拍完,她有些后悔——重出江湖的无厘头形象已经被定型了。
  有一天,在现场,瞿颖正特别认真地演戏,吴秀波“噗嗤”笑场了。“我俩演戏从来不笑场的,每次都特别顺。”她追问吴秀波:“你为什么要乐啊?我刚才哪里说错了?”吴秀波被问得不耐烦了,只好承认:“你刚才说那句台词,特别认真,我突然想起大咖秀来了。”
  这让瞿颖恍然大悟:“我是想证明自己什么都能演,不光是喜剧。不知道为什么,你一漂亮,别人永远觉得你是花瓶,你搞怪,他就不高兴;可是有人接受了你搞怪,你再回去,他又会觉得奇怪。”
  形象问题,瞿颖在学校就已经解决。那时她还没当模特,个子高,又是班里最小的女孩,大女孩们都已出落得漂漂亮亮,她却还没长开,瘦瘦高高,没什么角色好演。班里排戏,就让她演老太太,头发涂上白色粉末。瞿颖也只认定:“演得好是一种满足,而非漂亮是一种满足。”
  二十多年前,瞿颖没有戏演才去做了模特。“别人永远都觉得我当模特漂亮,给我漂亮角色,其实一直在埋没我。年轻时,接的好多角色都没有把我的特点发挥出来。这两年岁数都这么大了,上综艺节目,模仿各种不同的人,别人就觉得,哎呀,我居然豁出去了。其实,那才是真的我!”
  瞿穎在艺校学表演时就知道:“演员就应该什么都能演。太在乎形象,当不了好演员,可能只是一个明星。”在艺校大家都希望保持优雅形象的时候,“我优雅也能优雅,漂亮也能漂亮,丑也能丑,疯也能疯,还挺得意的。有些人不敢,怕丑,因为没有漂亮过,我是漂亮得已经不想再漂亮了。”
  “我是从来都不去看别人生活的,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以前有人总跟瞿颖说,“这戏你演得好, 马上就要红了!”瞿颖想着:就好像我没有红过似的!回说:“我不是不想红,我也想红,但是更想能够在自己控制之内。大多数人红了就身不由己了。我不是酸葡萄心理,我有过那种状态,所以挺满意现在的,可能跟岁数有关。女人过了40岁,会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名利,我以前也看重过,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舒服。”
瞿颖
  生于1971 年,1996 年在张艺谋的首部现代都市题材影片《有话好好说》中扮演女主角安红而走红,出演过《爱情命运号》《浮城谜事》《真情告白》《真情告别》等热门电影和电视剧。这两年在湖南卫视节目《百变大咖秀》中的表演让人惊艳,被称为“百变女神”。

叛逆期,干尽反抗事


  《有话好好说》是瞿颖的第10部电影。“那时别人觉得我没什么经验,其实我1991年就开始拍电影了。”
  一边演安红,一边四处“走穴”,那时的瞿颖忙不过来:主持MTV节目、出唱片、拍电影、走秀……戏拍了两三个月,她的戏份一个月就拍完了。“然后我就不见了,到处演出去了。”
  有人跟她说:“你怎么那么没心眼啊!人家碰上这么好的机会,就算没她的戏,也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导演旁边,多好的学习机会,这么大的腕!你倒好,拍完自己的角色就走穴去了。”瞿颖却没心没肺:“我要没事,那边有俩小钱我不去赚,搬个板凳坐这看?”
  “玩心太重”,二十多年后她反思:“我没有把它看得很神圣,没有雄心壮志,就是好玩。”李保田夸瞿颖演得好,演得放松,她就满足了:“都夸我演得好了,就赚钱走穴去了。”
  又有人提醒她:“你这不行,必须跟导演联系联系。”
  “怎么联系啊?”瞿颖茫然。“吃饭时敬个酒什么的!”“好好好。那敬酒说什么呀?”“打听导演下一部戏是什么啊!有没有合适的角色啊!”
  瞿颖猛点头,“我记住了!”
  到了吃饭时,瞿颖站起来:“导演,敬你酒啊!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导演下部戏拍什么呀?”张艺谋说,拍《一个都不能少》。
  “哦,《一个都不能少》……有没有合适我的角色?”瞿颖按照朋友手把手教的问。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农村题材,不准备找专业演员,都是找农村人,你长得太洋气,《有话好好说》是都市戏,但这个,你就太不合适了。
  瞿颖憋坐在一边不吭声,半晌,又站起来敬酒:“导演,他们连一个城里亲戚都没有吗?”憋红了脸的她引来哄堂大笑。   等到 《真情告白》时,瞿颖进入了演员的叛逆期。1997年,她签了香港一间经纪公司,公司既是电视剧的经纪人又是投资人,牵着演员走,“没有任何休息时间,A 组拍完拍B组,天一亮以为收工了,公司的人骗我们说回酒店,其实是拉到另一个场地继续拍。”一遇到这种情况,瞿颖就哭,一哭,导演给她按摩,好言相劝, 又接着拍。
  为此,瞿颖和演员们私下编歌讽刺公司,在门口贴条:“谁要在8点钟之前叫我,别怪我不客气!”干尽反抗之事。
  和瞿颖演对手戏的是胡兵,“男孩,身体好,又是运动员,他能3天不睡觉,干各种活。”他俩的戏经常一起拍,瞿颖想休息,胡兵就必须休息。“问题是他不想休息,他第二天想去另一个地方演出,想当晚熬夜把戏拍完,公司才会放他走。”
  胡兵就给瞿颖送好吃的,说:“你再坚持坚持!”几次后,瞿颖还是不干了:“老熬夜!今天不行了,明天管你上哪儿演出,今天我都不拍!”最后剧组只能找替身,瞿颖就睡觉去了。
  一次,胡兵有个重要演出,瞿颖还是不答应赶拍,“我都翻脸了,说明天怎么都不许叫我起床,管他是谁!”继续在门口贴条。第二天一早,还是有人敲门,瞿颖火起,冲着门口骂脏话。敲门声停了。
  直到中午睡醒,瞿颖才独自去化妆。她跟化妆师抱怨:“都贴了条在门口,居然还有人敲门,被我骂走了。”一会儿,胡兵妈妈进来说:“敲门的是我。因为心疼儿子, 想让儿子能够第二天去演出,谁都不敢叫你,我阿姨去叫你应该给个面子吧!”瞿颖赶紧跟胡兵妈妈道歉。“那段时间她在剧组一直做吃的给我们,特别照顾我们。”
  有演员夏天被蚊子咬得撑不住了,抽着烟,两眼发直说:“但凡家里有点存粮,我也不出来干这个。”
  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我喜欢的表演,变成了身体超负荷的事。一个特别喜欢的工作,变成了谋生,最终体力会吃不消,就需要更大的热爱去支撑,从业时间长了,兴趣没有年轻时强,落差就越来越大。”这让瞿颖不想再拍戏:“我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不只是表演,所以我就逃避。”
左起:瞿颖与贾玲、沙溢、李菁录制节目《喜乐街》

  8年前,在她开始安身于家的同一年,父親肺癌去世。“我开始觉得什么事都抵不上跟亲人的离别,从那个阶段开始,我更重视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情感。”8年躲避聚光灯的生活,给她带来了随遇而安的烟火气。
  我只能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物周刊:这20年你做了很多事,模特、歌手、演员、主持人……你最喜欢做什么?
  瞿颖:最喜欢有人养着我。
  人物周刊:这话你常说,你说最喜欢让张亚东养着你。
  瞿颖:那他养不起我。我特别容易产生兴趣,爱好特别广泛,但是啥都不精,我就这么一个路子。不容易深刻,幽默是可以的,生活是有趣味的,有句话说:做不了深刻的人,那做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我只能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物周刊:结婚传了很久,但一直没成现实。40岁的未婚女子,怎么看结婚这件事?
  瞿颖:我可以结婚,但老觉得一张纸,和实实在在相依为命、白头到老的亲密感觉,我更注重后者。结婚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一个承诺吗?两个人的个体是自由的,结婚就是一种束缚。当然,想要孩子的话,可能还是会去领个证。
  那么多人结婚就是要一张纸,我就不结婚,我们俩过一辈子,多牛逼啊!我什么都不要,最后别人都离了,还剩我们俩,这才浪漫呢!我就要跟别人不一样……还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哈哈!
  我就是觉得这是杂事、琐事,是那种俗气事。我宁愿把精力放在两个人看世界杯啊,一起消磨时间上。
  人物周刊:那你不考虑做母亲吗?
  瞿颖:我很喜欢小孩,但我四十多岁了。孩子还不到10岁,我就50了,可能还是不想负那个责吧。现在社会宽容了,选择很多,你可以选择不要孩子的生活,不像以前,不要孩子可能压力更多。
  上次我碰到一个老师,我说我没结婚也没有孩子,他说,我总是劝年轻人,能谈恋爱就多谈, 别急着结婚,能不要小孩就先结婚不要小孩。要孩子的,也不一定代表他喜欢小孩,其实有好多父母是没有准备好,然后突然有了孩子,美其名曰是上天的安排,因为没有办法,你不能把他塞进去了。教育是一个多大的责任,我得想得特别清楚。很多人要孩子,就是想要个安全感,或是让生命延续,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实在特别想要,现在科技也发达。我现在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
  人物周刊:你是比较早的谋女郎,但你并没有像章子怡、巩俐那样走出去,回头看会觉得委屈吗?
  瞿颖:没有。我太不会来事了,敬酒都不知道咋敬。我认命,这没有什么,人家付出了很多,可能是表面上看不到的。我一直认为我自由散漫,很多机会没有死抓,我就应该是现在的状态,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也没有故意放弃,我的个性使然。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演员,已经实现了。
其他文献
近日,日本媒体报道,著名作家野坂昭如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5岁。野坂昭如出生于神奈川县镰仓市,他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自身体验为题材,创作出带有半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萤火虫之墓》。1967年,野坂昭如凭借该小说获第58届直木奖(日本国内文学最高奖项),小说后改编为同名反战题材动画电影。  90年代,这部动画曾经深刻感动中国观众,尽管日本在二战中侵略中国,造成极大伤害,中国观众依旧能够从这部动漫中找到共
最近不少研究生朋友在找工作,好几个拒了华为的offer,刚巧最近做了荣耀的稿子,印象蛮好,问问为什么拒了,槽点大概集中在3个方面:加班多、太理工、要出国(且不知道会派到哪个国家)。加班多的理解是,无时无刻不在加班,没有个人时间,天天熬夜到12点之后,女的容颜残损,男的身体重创。受不了跳槽的,体检结束全是问题。理工呢,都是技术男,都是高科技,传播专业没地位,营销都得看脸色,人轴事多不变通。出国自然跟
紫菱老师毕业那年还不到二十岁,就到我所在的小学教书了。在未婚女老师中,她算是出挑的,高挑苗条,随便买块花布做成连衣裙,穿在身上风姿绰约。紫菱的长发常从头顶编成很华丽的麻花辫子,走在校园里就是一道风景,小孩们都爱看她。这样的姑娘自然不乏爱慕者,有小伙子专门等在她放学回家的路上堵截,带着痴气表白,她拒绝了多次对方仍不死心,吓得她要和同事结伴同行。  后来,村里书记的儿子看上了紫菱,托人说媒。20世纪9
一年一度的《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出炉,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击败“伊斯兰国”领导人巴格达迪、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等对手当选。这是继温莎公爵夫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夫人之后,第4位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女性。这无疑是巨大的荣誉。  《时代》周刊给出的理由是默克尔在欧债危机、欧洲难民危机和乌克兰危机中展现出了“坚定的道德领导力,这正是这个世界所缺乏的”。平心而论,默克尔在
近日,文章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娱乐记者对文章和姚笛跟踪时间相当长。记者在访谈中承认:“这一次能拍到他俩就比较出乎意料。因为我们没想到两个人这么大胆,在街上就拥抱亲热,而且约会这么长时间,从15号到20号。”显然,这真的不是“敌人太狡猾”,而是文章大意了。  记者获得的“干货”,恐怕比已经公布的还多。此前就有风声透露,除了酒店门口的亲昵举动之外,跟拍记者甚至成功進入酒店内部,而且从酒店的废物堆中
近日,彭定康——这位香港末代殖民地总督再度访港。虽然相隔17年,但他已成了香港的一个“政治传奇”。他把西方政治领袖与公众沟通的技巧带到香港,成了港版的“杰出的沟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原被用于称誉美国前总统里根)。  彭定康无时无刻不在计算,无时无刻不在表演。  以身体语言为例,以前一些殖民地总督乃至回归后的特区行政长官,都会落区考察,彭定康与他们的最大不同是,他更会
插画/NATH1 9 6 6 年, 北京天安门,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在当代中国,没有哪一代人比他们更具传奇色彩、更加难以把握和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了。”——在外观深红的专著《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作者米鹤都称这代人为“第三代人”,在一些语境里,他们是“红卫兵一代”、“老三届”、“知青一代”。米鹤都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处在读书年龄的所有人,他们“形成具有共同社会经历、共
马克思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的生活有这样的描述:“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自己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而几种身份的契合点仿佛闲云野鹤般遥远。  “只有诗意的行吟,让我回到了本我,触摸到了精神的原乡,”古崖居士如此说。  在原乡的生活,上午种菜、种花,下午喝茶、写诗,晚上饮酒、唱歌。“这种生活,或许是马克思所说的境界,但确实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内心
是谁说过,死亡是用一生换来的,人的一生各有各的幽暗与光焰。直到岳母不在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很了解她。原以为可以静好地相处下去,听她讲述细琐的过往……然而,我们很快便知道了什么叫束手无策,什么是天人远隔。  2013年岁末,岳母身患“带状疱疹”,好几个月才捱了过去。许是因了其间的不易,从家人到医生,甚至包括岳母,都觉得可能趋于太平了(家族基因也隐含暗示作用,外婆享年97岁,岳母肾移植已逾20年),
1972年的马尔克斯  普及马尔克斯似乎没有必要,首先,他够红了,其次,他的小说并不通俗。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意义,一般搞文学的都知道,但是话很难说得出口,比如说非要指认某个知名作家是学马尔克斯的,暗示其缺乏原创性,这就过分了。如果指认一代作家都在学他,当然更过分。文学毕竟不是造原子弹,把钱学森请回国试爆成功就可以成为核大国的,不是这样。  马尔克斯打破了很多文学界固有的、台面上的和台面下的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