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戏剧与曹禺戏剧的深层关联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作为人类戏剧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其戏剧作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不属于某一个时代,而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在中国,曹禺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创作了《雷雨》《北京人》《原野》《如初》《家》等优秀作品。与莎士比亚的知名作品一样,曹禺创作的作品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两位戏剧家之间的联系,在诸多文章中都被提及,但是很少有人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和曹禺的戏剧《雷雨》进行单独对比,分析这两部戏剧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而阐述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本文将从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两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探求《李尔王》和《雷雨》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戏剧的影响,以及曹禺对莎士比亚戏剧特色的继承和借鉴。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剧中人物差别的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备受欢迎和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在剧中塑造了诸多丰满、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在《李尔王》中,科迪莉亚和她的两位姐姐的在性格上存在强烈反差,埃德加和埃德蒙两兄弟的迥然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尔王的小女儿科迪莉亚是一位善良、孝顺,不愿刻意讨好父亲的人,而她的两位姐姐戈纳瑞和里甘却是虚伪、圆滑、奸诈的人。戈瑞纳和里甘为了得到父亲的财产,她们虚情假意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和尊敬,但是当她们如愿以偿得到财产之后却无情地把父亲抛弃。爱德加和爱德蒙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爱德加为人单纯,而爱德蒙相对狡诈。爱德蒙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摆脱自己私生子的身份,他恶意利用自己的父亲葛罗斯特把哥哥爱德加逐出城邦,完成自己的野心和报复。
  在《雷雨》中,也存在和《李尔王》中相似的人物形象。例如,《雷雨》中的侍萍和繁漪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同一类女子:她们都曾经拥有美丽的容貌和纯洁的内心,憧憬自由,对爱情充满幻想,但是最后都因不正常的经历和环境,而导致幻想的破灭。但侍萍和繁漪之间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性格、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繁漪出身富贵人家,衣食富足,但是在她的言谈举止中都显露出独断和阴沉的一面,为了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身心上的自由和解放,她一直在进行着抗争。繁漪具有一种绝不服输的叛逆性格,与侍萍柔顺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鲁侍萍出身微贱、生活艰难,但是性格却温柔贤惠、知书达礼。面对有钱人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她保持着刚烈、正直的性格,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在《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思想情感上也具有鲜明对比,这主要表现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三十年未见面的儿子的不同态度上。当周朴园知道矿工中领头闹事的人是自己儿子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想见自己从未见过的孩子,而想到的是自己多年的名誉和现在的地位。在面对自己亲生儿子的时候,他依旧展现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丑恶嘴脸,没有丝毫父子首次相见的惊喜和相思之情。而鲁侍萍对待多年不见儿子时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她毅然决然的地拒绝周朴园给予她的补偿,只要求见一面自己的儿子周萍。当鲁侍萍看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她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所有的痛苦和相思都自己承受,展现了母亲的善良和爱。曹禺通过借鉴莎士比亚式刻画人物的方法,使《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有个性,更具感染力。
  (二)心理分析
  在刻画戏剧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创作的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都能展现人物独特的形象特点和丰富的内心活动。在《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经历了霸道固执、半疯半傻、完全疯癫直至逐渐清醒的过程。李尔王是最具权威的统治者,他想把自己的领土、财产、国家大权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戈纳瑞和二女儿里甘都用花言巧语骗取了李尔的信任,获得了国土与权利。唯独小女儿科迪莉亚,为人真诚,不会花言巧语。科迪莉亚直白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情,激起了李尔王的愤怒并立即取消了她的继承权,把她远嫁到法国。分割结束后,李尔王并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两姐妹逐渐剥夺了李尔手中仅有的财产,她们对父亲恩将仇报,嫌他的武士太多,都不愿接纳他。一个暴风骤雨的夜里,骄傲暴怒的李尔被赶出宫外,奔向雷电交加的原野。科迪莉亚闻讯赶回英国解救父亲李尔,但是她最后失败被缢死。李尔也在极度的悲痛和疯癫中死去。李尔的疯狂是从他被逐出宫殿开始的,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环境变化和心理变化,最后走向死亡。
  曹禺创作的《雷雨》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过程方面,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雷雨》表现了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悲剧,剧中的几位主要人物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周萍经历了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仇视自己的父亲,一时的乱伦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悔恨,最后产生逃离家庭的痛苦心理。繁漪长期处在烦闷、痛苦、压抑之中,最后她在愤怒、绝望、痛苦等恶性情感的压迫下逐渐崩溃、疯魔。正如繁漪在剧中所说的:“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了够了。”周冲展示了自己想要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经历了反抗黑暗社会、丑恶现实的心理过程。周朴园逐渐撕下了独断霸道、蛮横、自以为是的心理面具,暴露出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的本质。
  二、戏剧中的情节结构
  (一)多条线索相交织
  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大多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或文艺复兴早期,他通过整理、利用和借鉴相关的材料,创作出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剧本。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通常会出现多条线索相互交织,主线与副线并存的情况,这些脉络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突出了每本剧作的主题内容。《李尔王》的主要情节取自一个题为《李尔王和他三个女儿的真实编年史》的旧剧本。而剧中的副线围绕着葛罗斯特与长子爱德加、庶子爱德蒙的感情纠葛展开描写,它主要取材于菲利普·西德尼的散文传奇故事《阿卡狄亚》。所以,莎士比亚把这些材料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加以改造,使主线和副线环环相扣,共同表现出悲剧的主题。
  《雷雨》的情节走向同样是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在《雷雨》中,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和基本情节最相关的线索。在这条线索逐渐明了的过程当中,作品一直围绕着周萍想要摆脱繁漪的纠缠、追求四凤和繁漪反对摆脱、极力抓住周萍这样一个中心主题来创作。在剧中随着周萍和繁漪矛盾冲突的不断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由隐蔽到完全暴露,贯穿于剧情发展的每个阶段。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关系,在西方许多的剧作中都有类似情节的作品,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曹禺像莎士比亚一样,他把国内外的素材和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巧妙的构思整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构成了《雷雨》极具吸引力的情节主线。这一主线成为各副线的中心枢纽,而各个副线都与这条主线相互关联。例如,繁漪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繁漪纠缠周萍的主要原因,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情仇导致了周萍和四凤的乱伦悲剧。在《雷雨》中,曹禺把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层层递進,逐渐展示了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
  (二)戏剧中的讽刺性
  莎士比亚在塑造情节结构中经常运用戏剧反讽的方法,渲染氛围,增强悲剧色彩。在《李尔王》中,弄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每一次的出现都会对李尔王进行讽刺。弄人就是一个旁观者,他不会对李尔王进行劝谏,而是在李尔王做出决定以后运用讽刺性语言或者正话反说的方式,点明他的错误,这种反讽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凸显李尔王的悲剧性。例如,当弄人把被锁住的肯脱说成与动物一样不堪,是要说明李尔王目前的真实情形。李尔王的使者与马、狗熊、猴子等动物没什么区别,肯特如动物般被锁起来。锁住国王的使者就等于精神上处罚了国王本人。此种尖刻的话语,一定会打击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但弄人仍然唱:
  “若是野鹅向那边飞,冬天是还没有过呢。
  父亲穿着破衣裳,
  可使儿女瞎眼睛:
  父亲配着大钱囊,
  将见儿女生笑脸。
  命运,那著名的娼妇,
  从不给穷人打开门户。
  不过,虽然如此,你为了你的女儿们所感受的‘隐怨’,
  将要和你在一年内所能数得清的‘银圆’一般多哩。”
  弄人用讽刺性的话语,表现李尔王当时孤独凄凉的处境,展示了故事的讽刺性效果。曹禺在创作《雷雨》的剧情时,也运用戏剧讽刺的创作手法。周萍极力躲避繁漪的纠缠,逃避母子乱伦的丑恶罪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兄妹乱伦之中。周萍因为误解,导致冲突的出现,渲染了气氛的凝重,也注定了剧本的悲剧性结局。
  三、结语
  莎士比亚戏剧的表达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格,再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剧本的悲剧性。他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和构建典型的情节来展示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从而为观众展现社会历史内在的本质特点和他创作剧本的目的性。同样,曹禺借鉴并吸收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方法,通过塑造人物和构建环境表现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和压抑。可见,莎士比亚和曹禺的戏剧具有深层的关联性。曹禺既借鉴和吸收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方式,也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其他文献
春季风吹万卉妍,辽宁河畔拜群贤。  山重水复疑无路,海角天涯韻有缘。  百颗丹心忠事业,千秋朗月照山川。  连园芳草枫林醉,共话沧桑又一年。
桃花刚落 百鸟正欢  沉睡了一冬的土地  开始了一春的繁忙  蛙声依旧的田头  机耕的欢鸣  替代了蓑衣犁头的奔忙  布谷鳥唤醒了每一粒种子  我,沉迷这片风光  因为  这里孕育着希望
基金项目:本文是“秦惠 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英文为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 (CURE))”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摘 要:文学经典阅读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完善人性。读者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深层社会内涵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与人文素
望着窗外  聆听秋风细雨的缠绵  风儿敲打窗棱  满腹的忧伤在雨中飘荡  昏暗的路灯  把我的思绪拉得好长  孤独的身影  還有那半杯茶香  是泪还是雨  迷蒙了我的双眼  在风中慢慢的融化  化成这黑夜里的传说  相思雨
你在旷野踽踽独行  我在乡村独守寂寞  因文字的磁力和魔性  我们的命运  开启了一次机缘巧合般的邂逅  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追逐守望  聊不完的文学和人生话题  说不尽的拨动心扉的言语  让我们的生命开始交集相融  你走进我的视野  站立成不败的春色  我走进你的心灵  定格成永恒的风景  牵挂你的幸福安康 开心笑脸  成了我每天不变的主题  和必修的课程  读你的美文 妙句 隽永佳篇  成了我
她在一幅画中  插秧,深深弯下的影子  有白云飄过  画面,唯美白描  农忙时节,我看见她  涔涔的汗滴  打湿了一首《悯农》诗  西 瓜  眼睛又黑又硬,哧溜  滑出了眼窝  只记得,红红绿绿  就是夏天,我的眼  有甜爽多汁的风
在黎明时分罩上外衣  透骨旳寒意 宣示白昼的炎热  已成凌晨草叶 低头的记忆  蜻蜓悬挂在草叶之下  翅膀闪亮著珠光 等待阳光的鉴赏  与头顶的露珠 一道升华
45°仰望天空,迎着云的方向  在指缝间,透出遥远的故乡  村里的人,赶着山坡的云  圈畫着岁月的年轮  牵一缕故乡的云,任凭思绪漫过天际  于涓涓不息的河中,放飞自我  在枝桠垂下沉甸甸的果园里,涂鸦童年  山相偎,水相连,一曲乡音缠绵  捧一抔故乡的黄土,把一枚红豆播藏  在碧野红尘间,播种着乡亲的淳朴和善良  在历史洪流中,孕育着祖辈的坚贞与不屈  抓一把故乡的风,放飞一千只纸鸢  倾诉赤子
箬叶香菱糯米花,香蒲艾草驱蚊邪。  帆揚水涨风光好,荡漾莲波远眺霞。
千万朵  没有一朵逃脱了春风的诱饵  秋叶红了一季  钓了遍野丰收  资江河岸几条鱼  就让垂钓者大笑一天  放只笔入江湖  想钓个江河山川  月亮阴晴圆缺  诱饵只是有限的时间  掀不起什么風浪  剥蚀了我的春天秋天  脑鬓留下一片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