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做人、学习、生存奠定坚实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五字”教学法。
一、 读
它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读”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画知识结构图表等。现行的各版本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图文并茂,活泼且可读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依据教师提前发给学生“目标引领卡”按粗读和细读的要求去阅读。对课文知识体系要有大概的了解,重点理解好相关链接中所阐述的问题,以及名人名言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把课文划分成若干个部分,了解并注明书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二、议
“议”就是讨论,相互讲解,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创设情境,尽可能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最好四人一组)由小组长带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根据教材中设置的许多小栏目,结合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每人都要说,说出自己的结论并与同组同学分享。教师要下台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尽量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和生活问题中的热点问题,并多问为什么?这样就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学习中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课堂发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
三、 讲
它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平时每一课教学后,老师都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这一目标的基础是“自主学习”,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要注意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真正把学生的胃口调起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探索的愉悦。他们通过自读教材,能了解大概,在独立思考后,如果还有些疑惑,就会产生交流的需要,这时小组互助合作就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适宜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
四、 练
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我们根据初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把课后围绕该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真正达到行为教育的实效。练习要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抓住“双基”,强化能力,提高觉悟。练的方式同样可以多样化,我在教学中主要把练习题设计在“目标引领卡”上,实行当堂训练达标,以达到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这个过程需要小组间的监督评议,要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总结点拨。
五、用
它指灵活運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一是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二是针对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练,师生互动,共同提高。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变“教”为“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高效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切实构建起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青化中学
编辑 薛小琴
一、 读
它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读”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画知识结构图表等。现行的各版本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图文并茂,活泼且可读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依据教师提前发给学生“目标引领卡”按粗读和细读的要求去阅读。对课文知识体系要有大概的了解,重点理解好相关链接中所阐述的问题,以及名人名言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把课文划分成若干个部分,了解并注明书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二、议
“议”就是讨论,相互讲解,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创设情境,尽可能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最好四人一组)由小组长带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根据教材中设置的许多小栏目,结合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每人都要说,说出自己的结论并与同组同学分享。教师要下台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尽量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和生活问题中的热点问题,并多问为什么?这样就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学习中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课堂发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
三、 讲
它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平时每一课教学后,老师都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这一目标的基础是“自主学习”,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要注意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真正把学生的胃口调起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探索的愉悦。他们通过自读教材,能了解大概,在独立思考后,如果还有些疑惑,就会产生交流的需要,这时小组互助合作就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适宜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
四、 练
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我们根据初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把课后围绕该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真正达到行为教育的实效。练习要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抓住“双基”,强化能力,提高觉悟。练的方式同样可以多样化,我在教学中主要把练习题设计在“目标引领卡”上,实行当堂训练达标,以达到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这个过程需要小组间的监督评议,要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总结点拨。
五、用
它指灵活運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一是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二是针对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练,师生互动,共同提高。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变“教”为“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高效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切实构建起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青化中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