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宪法建构民族国家的考察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地区爆发的分离运动,使中国的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在共同的制度下,认同与国民意识才能形成.在宪法被视为凝聚集体力量最重要手段及现代国家标志的语境下,以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建构起一个由所有中国人组成的近代民族国家,就成为历届政府的基本方略.这种努力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使之“行省化”;二是在代议制问题上,采用地域原则,排除族群因素,防止边疆的“民族化”.总之,他们努力从制度统一与身份统一两个层面建立一个同质性的近代民族国家,使边疆地区成为普通区域,使居住于这些地区的少数族群成为与中心地域人民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的普通国民.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中女性叙事空间的建构展开分析.文章兼具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从多重女性叙事声音、叙
阳极氧化法制备的TiO2纳米管阵列,因其独特的性质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气敏元器件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
学位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句,尤其是前一句,历来为儒家思想家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命题,宋明理学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留下大量的论述.与现代
谢灵运在元嘉五年所上《劝伐河北书》,既包含了5世纪初建康精英的历史认识,又是来自于建康政权一方对华北局势的“他者”记录,其史料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上书以“西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