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2例脑外伤患者及50例健康体查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并根据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外伤组的PT、APTT、FIB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IB及DD水平,对照组轻型、中型组和重型脑外伤组依次升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D水平与病情密切有关,密切监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水平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脑外伤;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脑外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尤其是重型脑外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脑外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被认为是脑外伤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之一[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的可靠指标。笔者对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2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和DD水平的检测,旨在分析其变化在临床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132例,男76例,女56例;年龄4~89岁,平均36.8岁;交通事故伤68例,坠落伤35例,打击伤17例,跌伤12例,均24 h内入院。根据国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型标准[2]分为三组:轻型组(GCS 13~15分)58例,中型组(GCS 9~12分)42例,重型组(GCS 3~8分)32例。另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查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9岁。四组对象均排除肝、肾、心系统疾病,凝血机制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均无服用抗凝药物历,各组年龄、性别、病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指标 所有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7 ml,加入到0.3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立即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PT、APTT、FIB及DD水平,每份样本需2 h内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每次结果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T、APTT、FIB及DD水平的比较 脑外伤组的PT、APTT、FIB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同程度的脑外伤患者的比较 PT、APTT、FIB及DD水平,对照组轻型、中型组和重型脑外伤组依次升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正常状态下凝血与纤溶系统呈动态平衡,两者相互制约构成了凝血系统的完整性。凝血功能紊乱是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局部和全身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异常改变及其程度被认为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类型及其预后密切相关。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一旦受损易造成的血管壁和脑组织损伤,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入血,迅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脑外伤后常合并缺氧、细菌感染、酸中毒等均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过激活因子Ⅻ触发内源性凝血系统。内外凝血系统互相激活,使脑外伤患者多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功能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变化、术前筛查凝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PT是用来证实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存在,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及疗效的首选指标。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也是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FIB是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反映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的共同通路,对于术前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本研究表明,脑外伤组的PT、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脑组织损伤程度的加重和GCS评分下降而升高,说明脑外伤病情程度与凝血功能异常有高度关联性。最新研究证实,脑组织损伤的范围(量)与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密切相关,即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异常越明显[3]。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在血浆中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后DD值明显上升,特别是重型脑外伤患者DD值升高更为明显,可能是由于重型患者受伤后凝血物质释放过多,凝血功能高度亢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沉积于微循环中,导致微血栓的形成;由于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继发性被激活,从而进一步加强其纤溶活性,从而导致DD值上升[4]。此外,Sanchez等[5]还研究发现凝血功能在脑外伤后继发脑损伤及其预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认为凝血和纤溶改变对颅脑外伤的病情估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脑外伤患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与其病情密切有关,因此,密切监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lexiou G A, Pahatouridis DVoulgaris S.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Neurotrauma,2011,28(4):689.
  [2] Geeraerts T, Haik W, Tremey B, et al. Coagulation disorder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Ann Fr Anesth Reanim,2010,29(9):e177-181.
  [3] Harhangi B S, Kompanje E J, Leebeek F W, et al. Coagulation disorder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Acta Neurochir(Wien),2008,150(2):165-75.
  [4] Tian H L, Chen H, Wu B S, et al. D-dimer as a predictor of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alysis of 194 cases[J]. Neurosurg Rev,2010,33(3):359-365.
  [5] Sanchez C M, Suarez M A, Nebra A, et al. Early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comparative study[J]. Neurologia,2004,19(2):44-52.
  (收稿日期:2012-11-12)
  (本文编辑:王宇)
其他文献
在岩溶隧道的施工中容易引发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从而危及隧道施工安全,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引起当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列出影响岩溶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的诸多因素,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是我国对教育改革的又
期刊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当代新形势下推行的科学、全面的教育方针,而民族地区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其中的重点和根本。自助求学作为大学生教育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了解社会的
英汉两种语言有大量习语,由于其环境、宗教、习俗、审美等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就常用英汉联想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与不同或相反的习语做以比较.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朝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方面都有明显差距.
期刊
目的:研究严重胸部创伤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3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中,死亡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力求节约资源、能源、财力、人力和保护环境,只有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才能缓解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确保经济的可持续
青光眼(Glaucoma)的病程变化,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有效的控制眼压,能避免因视神经受到进一步的伤害而导致失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