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改善民生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
在教育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在全国最早全面实施高校助学贷款,也是最早将助学贷款政策全面覆盖各类高校学生的省份。今年春季学期,我省在对全省城乡符合免费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同时,又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72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此基础上,还补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政府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主要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全省资助学生15万人。
在就业方面,全省已连续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百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62%。截至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再创新低,降至3.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1个百分点。
在医疗卫生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到今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1538.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1186.56万人,居全国第一。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4316万人,人口覆盖率达到95.5%,连续3年位居全国各省之首。百姓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
在社会保障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后,今年又率先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直接挂钩的增长机制。江苏新型农保参保人数高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
在住房方面,江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0.15平方米,超过了30平方米的小康标准。2007年,我省在全国提前一年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廉租房制度“全覆盖”。
在社会养老方面,目前全省人均月养老金1066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3元。省政府明确提出,养老金今后将每年上调。
在社会治安方面,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5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确认,2003年达94.8%,2004年达95.14%,2005年达95.8%,2006年达96.7%,2007年达97.6%,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上述成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省民生不断改善的30年,我省正在践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发展目标。
我省改善民生取得如此娇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从“怕富”到“想富”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在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形成了怕富的社会心理。这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富就等于修正主义,就等于资本主义,所以就有了诸如“穷光荣”,“穷则革命,富则修”,“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等等极其荒唐的理论和口号。当时的人们不敢富,也没有机会致富,搞点小商小贩,被叫做“投机倒把分子”而受到批判,就连农民家前屋后的自留地也要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怕富的结果是大家一起贫穷,十年“文革”使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连江苏这样的鱼米之乡,农民的温饱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
改革开放后,江苏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第一次更新,即由“怕富”到“想富”。这一观念更新,要归功于拨乱反正。归功于邓小平理论。针对“四人帮”以极“左”面目出现的假社会主义,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极大地解放了江苏人民的思想,使他们由害怕富裕,到一心追求富裕。
江苏人的观念一旦由“越穷越光荣”到想富,其致富的激情就会迸发出来。江苏农民尤其是苏南农民率先发展乡镇工业,创造了苏南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江苏人又抓住了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江苏利用外资的规模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到20世纪末,江苏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总数名列全国第一。从乡镇企业到外向型经济再到民营经济使江苏的经济不断上新的台阶,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556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591.3亿元,进出口总额3496亿美元,人均GDP已达4400多美元。江苏面积只有全国的1%,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0.4%。这是全省人民在求富心理的驱动下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
从强省富民到富民优先
随着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革开放不久,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强省富民的口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早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在此基础上富裕全省人民。通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江苏经济强省的成绩不断刷新,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值都名列全国前列。
但“富民”与“强省”并不匹配。江苏老百姓的富裕程度远比不上经济增长水平,江苏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2005年之前一直排在全国的第七位左右。为此,2001年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不仅仅是词序的调整,而且是观念的更新,是江苏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它标志江苏省委省政府认识的深化,“富民”是“强省”的目的和动力,“强省”是“富民”的动态结果并且要不断促进更高水平的“富民”。所以不仅要“强省”更要“富民”,“富民”先于“强省”。
为了更加突出“富民”,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富民优先”的口号。近5年来,江苏一直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5年奋斗,百姓得到的实惠令人喜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倍和64.2%;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由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5位;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水平5年增长58%。
从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党中央越来越重视民生的改善,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我省对富民优先又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突出重视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施政至要。
富民与民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富民主要指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上的富裕;而民生的内涵除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外。还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可见,民生的内涵要比富民的内涵丰富得多,它不仅包含富民的内容,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就业、公共安全等内容;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的幸福与发展。
有鉴于此,省委省政府才由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才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尽最大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为此,我省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把民生工程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地方一把手的重要指标;在近两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专门分析我省改善民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内容,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具体实事。2008年7月21日,又专门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不仅明确了我省新时期民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保障机制,而且对民生的一些主要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到2010年应达到的指标。
总之,《决定》是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适应新期待、适应新追求”,着力改善民生所描绘的新蓝图,是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最新成果。该《决定》的出台标志我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把民生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且采取“系统化解决、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的方式去对待民生问题。
以上三次观念更新,表明我省人民,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认识在不断深化。从“怕富”到“想富”,这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想富”才有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才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了,解决民生问题才有物质基础,才能去改善民生。应当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也有经济发展的成果老百姓未能享有的情况,所以,才需要第二次观念更新: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才要强调富民优先,唯有如此,发展成果才能由人民共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富民尽管是民生很重要的内容,但也仅仅是民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民生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所以必须有第三次观念更新:由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必须在富民的基础上,全面地关注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多方面的民生需求。由此可见,我省对民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党中央的要求相一致,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人民的期待相一致。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才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方面由民生本身所决定,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就出来了,人民的需要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民生的改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中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一些民生工作措施还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应急性和地域性,在政策实施工作体系,资金保障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很不完善等等。
观念制约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相信有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我们一定能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解决民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改善民生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邹宏仪
在教育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在全国最早全面实施高校助学贷款,也是最早将助学贷款政策全面覆盖各类高校学生的省份。今年春季学期,我省在对全省城乡符合免费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同时,又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72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此基础上,还补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政府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主要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全省资助学生15万人。
在就业方面,全省已连续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百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62%。截至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再创新低,降至3.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1个百分点。
在医疗卫生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到今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1538.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1186.56万人,居全国第一。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4316万人,人口覆盖率达到95.5%,连续3年位居全国各省之首。百姓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
在社会保障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后,今年又率先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直接挂钩的增长机制。江苏新型农保参保人数高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
在住房方面,江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0.15平方米,超过了30平方米的小康标准。2007年,我省在全国提前一年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廉租房制度“全覆盖”。
在社会养老方面,目前全省人均月养老金1066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3元。省政府明确提出,养老金今后将每年上调。
在社会治安方面,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5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确认,2003年达94.8%,2004年达95.14%,2005年达95.8%,2006年达96.7%,2007年达97.6%,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上述成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省民生不断改善的30年,我省正在践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发展目标。
我省改善民生取得如此娇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从“怕富”到“想富”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在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形成了怕富的社会心理。这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富就等于修正主义,就等于资本主义,所以就有了诸如“穷光荣”,“穷则革命,富则修”,“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等等极其荒唐的理论和口号。当时的人们不敢富,也没有机会致富,搞点小商小贩,被叫做“投机倒把分子”而受到批判,就连农民家前屋后的自留地也要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怕富的结果是大家一起贫穷,十年“文革”使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连江苏这样的鱼米之乡,农民的温饱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
改革开放后,江苏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第一次更新,即由“怕富”到“想富”。这一观念更新,要归功于拨乱反正。归功于邓小平理论。针对“四人帮”以极“左”面目出现的假社会主义,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极大地解放了江苏人民的思想,使他们由害怕富裕,到一心追求富裕。
江苏人的观念一旦由“越穷越光荣”到想富,其致富的激情就会迸发出来。江苏农民尤其是苏南农民率先发展乡镇工业,创造了苏南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江苏人又抓住了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江苏利用外资的规模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到20世纪末,江苏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总数名列全国第一。从乡镇企业到外向型经济再到民营经济使江苏的经济不断上新的台阶,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556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591.3亿元,进出口总额3496亿美元,人均GDP已达4400多美元。江苏面积只有全国的1%,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0.4%。这是全省人民在求富心理的驱动下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
从强省富民到富民优先
随着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革开放不久,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强省富民的口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早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在此基础上富裕全省人民。通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江苏经济强省的成绩不断刷新,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值都名列全国前列。
但“富民”与“强省”并不匹配。江苏老百姓的富裕程度远比不上经济增长水平,江苏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2005年之前一直排在全国的第七位左右。为此,2001年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不仅仅是词序的调整,而且是观念的更新,是江苏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它标志江苏省委省政府认识的深化,“富民”是“强省”的目的和动力,“强省”是“富民”的动态结果并且要不断促进更高水平的“富民”。所以不仅要“强省”更要“富民”,“富民”先于“强省”。
为了更加突出“富民”,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富民优先”的口号。近5年来,江苏一直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5年奋斗,百姓得到的实惠令人喜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倍和64.2%;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由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5位;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水平5年增长58%。
从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党中央越来越重视民生的改善,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我省对富民优先又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突出重视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施政至要。
富民与民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富民主要指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上的富裕;而民生的内涵除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外。还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可见,民生的内涵要比富民的内涵丰富得多,它不仅包含富民的内容,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就业、公共安全等内容;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的幸福与发展。
有鉴于此,省委省政府才由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才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尽最大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为此,我省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把民生工程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地方一把手的重要指标;在近两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专门分析我省改善民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内容,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具体实事。2008年7月21日,又专门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不仅明确了我省新时期民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保障机制,而且对民生的一些主要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到2010年应达到的指标。
总之,《决定》是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适应新期待、适应新追求”,着力改善民生所描绘的新蓝图,是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最新成果。该《决定》的出台标志我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把民生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且采取“系统化解决、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的方式去对待民生问题。
以上三次观念更新,表明我省人民,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认识在不断深化。从“怕富”到“想富”,这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想富”才有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才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了,解决民生问题才有物质基础,才能去改善民生。应当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也有经济发展的成果老百姓未能享有的情况,所以,才需要第二次观念更新: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才要强调富民优先,唯有如此,发展成果才能由人民共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富民尽管是民生很重要的内容,但也仅仅是民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民生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所以必须有第三次观念更新:由强调富民到重视民生,必须在富民的基础上,全面地关注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多方面的民生需求。由此可见,我省对民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党中央的要求相一致,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人民的期待相一致。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才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省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方面由民生本身所决定,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就出来了,人民的需要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民生的改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中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一些民生工作措施还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应急性和地域性,在政策实施工作体系,资金保障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很不完善等等。
观念制约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相信有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我们一定能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解决民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改善民生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