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峡口古堡扼守在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上,走过了千年历史风烟。
峡口在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山丹县境内。南边的焉支山支脉和北边的龙首山忽从两边聚拢而来,如一道天然屏障,欲阻断走廊千里通途。幸而,奇峰峭壁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险道群山中开,成为古时甘凉二州之间的惟一通道。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句,是对峡口极为形象的诗意描写。
峡口由东南向西北蜿蜒,有五六里之遥,两山夹峙,峡谷内铺满乱石,道边峭壁巍巍欲倾。明代诗人张楷写峡口:“白沙官道接羌胡,跷确难行是此途。似过井陉愁马蹶,疑从蜀栈听猿呼。”可见石峡之险。今天,我踏着峡口的乱石一步步走向深谷,高空蓝天如带,时感巨崖压顶,前方山峰又似迎面耸立横阻去路,待走到跟前,方见一条窄道于两峰之间向远处隐去。
我想象着昔日戍边将士的战马和过往商旅的驼队在此处艰难跋涉的景象,脑海里不觉风烟滚滚。
往事越千年!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把丝绸古道变为畅通坦途,火车、汽车在万里通途上驰骋如飞。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山劈岭的成果。而在古代,崇山峻岭阻隔道路,只有两山之间的这条天然峡谷能够通行。试想,若没有这个峡口,古时的丝绸之路不是被大山截断了吗?
峡谷里现在依然没有路。自从开通了横穿河西走廊的现代化通道,人们早已放弃了这条险峻的峡谷。可在当年,无论是汉唐西征的大军,还是东来西往、川流不息的商旅驼队,全都踏着这条峡谷里的石头一步步艰难前行。今天,脚下踩着遍谷的乱石,犹似看见昔时冲杀于峡谷内的金戈铁马、跋涉于山川间的西域商旅,也仿佛看见了林则徐乘坐牛车从峡谷口远远而来的身影。
峡口处一座状如葫芦的山头上,千年前的烽燧穿越岁月的风雨,依然高高耸立着。登上烽燧纵目遥望,明长城在群山间向东南方逶迤而去。据说在大西北的长城线上,站在这座烽燧上眺望长城,可看到最为壮观的一段。古时的守边将士们,不知在这儿多少次点起过冲天的烽火。
烽燧不远处的山脚下,还有一眼保存完好的水井。井口2尺见方,由巨石拱围,深有10余丈,探头向井内望去,可见水面闪闪发光。很难想象,在如此干燥的戈壁荒滩上,竟能打出一眼水井。千百年来,是否就是这一眼甘甜的井水滋养着驻守在干燥荒漠上的戍边将士。
据传,70年前,盘踞西北的国民党马步芳匪兵流窜到此处,见到山脚下这眼水井,取水饮用时,井水竟浑浊而苦涩,人马皆不能饮。然而,时过不久,红西路军西征到此时,这井水却清凌如甘泉,红军战士尽饮而不竭。从那以后,此井便被誉为“红军井”。峡口的井水竟有如此灵气,可谓神奇了。
这样一个峡口,两峰险峙,易守难攻,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即开始在此屯兵。明清时期,曾设游击营,后又升格为守备,设驿站和递运所。峡口内一面高耸的黛色峭壁上,刻有“锁控金川”四个大字,是明代嘉靖时巡抚都御使陈的手迹。当年陈巡视河西防务,看到峡口扼甘凉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便挥笔题写了“锁控金川”四字,刻于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辨,赫然在目。
从明代起,这地方便建起一座城池,城垣为黄土夯筑而成,开有东、西两个城门,城四周有护城河,城中心有一座过街楼,东来西往的车马行人皆从此楼下穿过。昔时,城内各种店铺林立,客栈栉比,一派繁华景象。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古驿通岩峡,孤城逼草滩”的著名诗句。到了近代,只因峡口古道的废弃,这里渐渐成了偏僻闭塞之地。当年的古城垣除西城门外,今日已不复存在。经历了千年沧桑,古城楼风雨飘摇,直到今天还屹立于丝绸古道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烟尘中沉寂了百年的峡口古城,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处著名古迹,今日又成了吸引游人的名胜。老军乡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用峡口古堡大做旅游文章,在戈壁荒漠上大展宏图。外来的游人来到峡口,从10里之外起始,就会看到大路两边的山丘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立有一面天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书法家们捐赠的书法珍品,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艺术长廊。在峡口古城门外,分布着一片碑林,其中一座高达丈余的巨石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甘凉古道”四个大字,苍劲古朴,轰然有声,如同古堡的一双巨手,在千年古道上奏响了历史的洪钟。
我登上傲立于峡口的古堡城楼,遥想当年城楼下戍边将士的征鞍和川流不息的商队,好似隐约看见了历史长河里变幻不息的风云。而眼前宽阔的街道两旁明亮的农家新居和古老的城楼连在一起,更是相映成趣,把现实和千年的历史沧桑形象地连接了起来。

峡口在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山丹县境内。南边的焉支山支脉和北边的龙首山忽从两边聚拢而来,如一道天然屏障,欲阻断走廊千里通途。幸而,奇峰峭壁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险道群山中开,成为古时甘凉二州之间的惟一通道。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句,是对峡口极为形象的诗意描写。
峡口由东南向西北蜿蜒,有五六里之遥,两山夹峙,峡谷内铺满乱石,道边峭壁巍巍欲倾。明代诗人张楷写峡口:“白沙官道接羌胡,跷确难行是此途。似过井陉愁马蹶,疑从蜀栈听猿呼。”可见石峡之险。今天,我踏着峡口的乱石一步步走向深谷,高空蓝天如带,时感巨崖压顶,前方山峰又似迎面耸立横阻去路,待走到跟前,方见一条窄道于两峰之间向远处隐去。
我想象着昔日戍边将士的战马和过往商旅的驼队在此处艰难跋涉的景象,脑海里不觉风烟滚滚。
往事越千年!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把丝绸古道变为畅通坦途,火车、汽车在万里通途上驰骋如飞。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山劈岭的成果。而在古代,崇山峻岭阻隔道路,只有两山之间的这条天然峡谷能够通行。试想,若没有这个峡口,古时的丝绸之路不是被大山截断了吗?
峡谷里现在依然没有路。自从开通了横穿河西走廊的现代化通道,人们早已放弃了这条险峻的峡谷。可在当年,无论是汉唐西征的大军,还是东来西往、川流不息的商旅驼队,全都踏着这条峡谷里的石头一步步艰难前行。今天,脚下踩着遍谷的乱石,犹似看见昔时冲杀于峡谷内的金戈铁马、跋涉于山川间的西域商旅,也仿佛看见了林则徐乘坐牛车从峡谷口远远而来的身影。

峡口处一座状如葫芦的山头上,千年前的烽燧穿越岁月的风雨,依然高高耸立着。登上烽燧纵目遥望,明长城在群山间向东南方逶迤而去。据说在大西北的长城线上,站在这座烽燧上眺望长城,可看到最为壮观的一段。古时的守边将士们,不知在这儿多少次点起过冲天的烽火。
烽燧不远处的山脚下,还有一眼保存完好的水井。井口2尺见方,由巨石拱围,深有10余丈,探头向井内望去,可见水面闪闪发光。很难想象,在如此干燥的戈壁荒滩上,竟能打出一眼水井。千百年来,是否就是这一眼甘甜的井水滋养着驻守在干燥荒漠上的戍边将士。
据传,70年前,盘踞西北的国民党马步芳匪兵流窜到此处,见到山脚下这眼水井,取水饮用时,井水竟浑浊而苦涩,人马皆不能饮。然而,时过不久,红西路军西征到此时,这井水却清凌如甘泉,红军战士尽饮而不竭。从那以后,此井便被誉为“红军井”。峡口的井水竟有如此灵气,可谓神奇了。
这样一个峡口,两峰险峙,易守难攻,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即开始在此屯兵。明清时期,曾设游击营,后又升格为守备,设驿站和递运所。峡口内一面高耸的黛色峭壁上,刻有“锁控金川”四个大字,是明代嘉靖时巡抚都御使陈的手迹。当年陈巡视河西防务,看到峡口扼甘凉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便挥笔题写了“锁控金川”四字,刻于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辨,赫然在目。

从明代起,这地方便建起一座城池,城垣为黄土夯筑而成,开有东、西两个城门,城四周有护城河,城中心有一座过街楼,东来西往的车马行人皆从此楼下穿过。昔时,城内各种店铺林立,客栈栉比,一派繁华景象。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古驿通岩峡,孤城逼草滩”的著名诗句。到了近代,只因峡口古道的废弃,这里渐渐成了偏僻闭塞之地。当年的古城垣除西城门外,今日已不复存在。经历了千年沧桑,古城楼风雨飘摇,直到今天还屹立于丝绸古道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烟尘中沉寂了百年的峡口古城,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处著名古迹,今日又成了吸引游人的名胜。老军乡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用峡口古堡大做旅游文章,在戈壁荒漠上大展宏图。外来的游人来到峡口,从10里之外起始,就会看到大路两边的山丘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立有一面天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书法家们捐赠的书法珍品,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艺术长廊。在峡口古城门外,分布着一片碑林,其中一座高达丈余的巨石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甘凉古道”四个大字,苍劲古朴,轰然有声,如同古堡的一双巨手,在千年古道上奏响了历史的洪钟。
我登上傲立于峡口的古堡城楼,遥想当年城楼下戍边将士的征鞍和川流不息的商队,好似隐约看见了历史长河里变幻不息的风云。而眼前宽阔的街道两旁明亮的农家新居和古老的城楼连在一起,更是相映成趣,把现实和千年的历史沧桑形象地连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