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晓萍,泸州老窖副总工程师、泸州老窖酒体设计中心主任。在酒业岗位上,从一开始,她就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可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是全国白酒评委、国家级评酒大师、国家级评委冠军的导师、高超的酒体设计大师。成就、荣誉、鲜花与掌声伴随她一路走来,她的名字在中国白酒界早已如雷贯耳,无人不晓。
然而,作为中国白酒品评冠军的吴晓萍却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自小酒中泡大
1953年5月出生的吴晓萍,家境十分贫困,在她出生3个月后,生母被迫将快要饿死的女儿送给在温永盛作坊烤酒的吴海清收养。吴海清没有子女,很喜欢吴晓萍。从此以后,吴晓萍的生活就开始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养父是温永盛酿酒作坊的烤酒师,家又住在营沟头(现泸州老窖国窖基地所在地),因此,吴晓萍从小到大就没有离开过酒。小时候,她经常跑到养父工作的酿酒车间去玩。烤酒师一般会定时去翻窖,每当这时,好奇的吴晓萍就偷偷接些酒来喝,还经常一人喝醉在车间里。这样日积月累,培养了吴晓萍对酒的深厚感情。也许从那时候起,吴晓萍就已开始“品酒”了吧。
烤酒中磨炼成长
和出生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1970年,刚好16岁的吴晓萍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成了知青。一年后,她返回泸州,正式在泸州老窖参加工作。在她被分配到车间化验室不久,又被组织上安排到一车间烤酒,也就是现在的国窖基地的酿酒车间。身材瘦小,仅仅17岁的吴晓萍和男同志一起,四人一组肩担背磨地干起了力气活。而这样的工作,如今都是6个男同志一组来完成,且由纯人力变为了半机械化,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为此,吴晓萍不无感慨地说,两年的烤酒生涯,比当知青时还苦呢。正是这个阶段的磨炼,使吴晓萍掌握了泸州老窖酿酒的全套工艺。在师傅们的指点下,凭着自己长期接触酒的经验,吴晓萍逐步摸索出了蒸馏时各段酒质量的感觉,幼小时无意识的喝酒也变成了有意识的尝酒。
1974年底,由于工作勤奋、表现优秀,吴晓萍被调到办公室,负责接待、广播、车间采访先进事迹的工作。在接待工作中,她认识了当时宜宾地委酒管局(当时泸州还属宜宾管辖)的叶贤佐,她说:“叶老师当时是评酒界的第一届国家评委。在一次品尝中,叶老师发现我的口感不错,就问我是否愿意搞尝评工作,我立即同意了。”
接触勾调技术
最初,吴晓萍调到车间尝评组工作,主要从事泸州老窖特曲、头曲的尝评、勾调工作。这时,她开始对全国各种香型的酒形成了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酒的组合排列知识。当时酒行业中还没有完整的勾兑工艺,勾调工作尚属于摸索阶段。成品酒全部为酒厂烤出来分装好后,直接由糖酒公司拿去统一出售。后来逐渐有人发现,剩余在坛中的酒组合在一起,味道与单一的不同,有的味道比原来的好。由此,并坛的想法产生了,进而对不同年限、不同特点、不同窖池的酒进行组合,产生了新的口感很好的酒。吴晓萍还把不同时期生产出的酒、不同窖龄的酒、不同阶段的酒分别装入不同的坛里加以储存,并按不同的储存期加以分类,再进行组合勾兑,逐渐把酒的勾兑完善为勾兑工艺,进而成为酿酒生产工艺中十分重要的关键工艺技术。这在全国白酒业是个创新,开创了中国白酒尝评勾兑的先河。后来再结合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体设计尝评勾兑体系。
为酒执着
吴晓萍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在钻研白酒技术的同时努力自学文化,以其勤奋求知和很高的悟性,掌握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勾、调、评技术。1979年,吴晓萍参与泸州老窖特曲参评国家名酒的勾兑工作。尽管这次泸州老窖特曲获得全国八大名酒称号的参评酒全部采用几十年的老酒来勾调,吴晓萍感到口味并不很理想,应该突出泸州特曲的特色和个性,把糟香、窖香和粮香都体现出来。于是,她再次把酒种细分,分别储存起来,不断反复的进行组合试验。从单位到家中,无论走路还是乘车,吴晓萍随时都在揣摩思索,经过长达5年的探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勾调要诀。后来,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相继退休,给吴晓萍留出了更大的发挥智慧的空间,1984年国家名酒评定中,当时就有人劝她不要干了,认为评好了是单位领导的功劳,评不好,就要得罪人。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吴晓萍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她勇敢地接下了这一任务。经反复勾调,吴晓萍得出了自己满意的样品,但是为了保险,在泸州市政府主持下还专门组织了严格的评尝会。但会议得出的结论却让她很失望,要求她把酒还要调一下。怎么调?没有人能告诉吴晓萍。在一片怀疑的眼光中,她坚信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于是顶住一切压力,不再改变自己原来勾调的口味,结果在1984年全国名酒品评中,泸州老窖特曲名列前茅,再次获得了“国家名酒”称号和金质奖章。对于吴晓萍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但是她更觉得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这一年,她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政府还把吴晓萍列为有特殊贡献的人,奖励她1500元钱。接着,吴晓萍参加了1985年、1987年、1989年的历届省评委、部评委、国家评委的考试,在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名酒活动中,她亲自勾调的泸州老窖特曲再获“中国名酒”殊荣和金质奖章。
在众多荣誉到来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至。无端的非议风起,有人说她帮别人勾酒,得了很多好处,还有人说她把泸州老窖的技术外传,以金钱作为交易等等。坚强的吴晓萍勇敢地顶住了种种非议,一如既往,诚实劳动,奉献企业。她说,她一切力量的源泉就在于拥有一颗对泸州老窖的深厚感情和无愧的心。
国窖·1573
泸州老窖特曲虽然“九十年金牌不倒”,但也经历了沧桑风雨。数十年来,泸州老窖特曲在国家级评酒大师吴晓萍的把关下,质量始终没有降低,一直保持着高超的质地。吴晓萍相继被评选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第七届四川省人民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把白酒税费的有关问题提了出来,引起国家相关机构的重视,并对较重的酒税着手研究调整。
2000年,泸州老窖公司为弘扬泸州老窖的文化传统,大力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构建品牌高地,成功地开发了国窖·1573品牌。国窖,是缘于窖池建于1573年,且四百多年产酒不断,是国宝窖池中惟一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窖·1573的目标定位是品味极高的消费阶层,价格定位高档。因其典雅、尊贵的品格,悠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卓越的质量,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崇。而国窖·1573在产品概念、品牌质量、外形设计和体现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等等方面都是这些人士的首选,是他们内在气质、性格的外在反映。实践表明,公司领导这一决策很有胆识和远见,并把这一重大的酒体设计任务交给吴晓萍。
吴晓萍亲自上阵,从生产到基酒验收、1573的酒体设计、再到勾调等工序,一一把关,反复组合。最终创出了今天的高贵酒体,让品质与文化、酒质与包装绝妙融合。国窖·1573一经推出,就以卓越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贵典雅的风格而风靡天下,成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并被钓鱼台国宾馆作为特供酒。2003年,获得了国家级原产地保护认证。
如今,國窖·1573已成就了她在中国白酒中超高档品牌,以其可以品味的历史而享誉全球。可以说,滴滴窖酒中都溶进了吴晓萍的心血。吴晓萍说:如果说泸州老窖特曲是上一辈留给我们的瑰宝,国窖·1573则是我们这一辈人留给下一代的财富。
然而,作为中国白酒品评冠军的吴晓萍却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自小酒中泡大
1953年5月出生的吴晓萍,家境十分贫困,在她出生3个月后,生母被迫将快要饿死的女儿送给在温永盛作坊烤酒的吴海清收养。吴海清没有子女,很喜欢吴晓萍。从此以后,吴晓萍的生活就开始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养父是温永盛酿酒作坊的烤酒师,家又住在营沟头(现泸州老窖国窖基地所在地),因此,吴晓萍从小到大就没有离开过酒。小时候,她经常跑到养父工作的酿酒车间去玩。烤酒师一般会定时去翻窖,每当这时,好奇的吴晓萍就偷偷接些酒来喝,还经常一人喝醉在车间里。这样日积月累,培养了吴晓萍对酒的深厚感情。也许从那时候起,吴晓萍就已开始“品酒”了吧。
烤酒中磨炼成长
和出生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1970年,刚好16岁的吴晓萍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成了知青。一年后,她返回泸州,正式在泸州老窖参加工作。在她被分配到车间化验室不久,又被组织上安排到一车间烤酒,也就是现在的国窖基地的酿酒车间。身材瘦小,仅仅17岁的吴晓萍和男同志一起,四人一组肩担背磨地干起了力气活。而这样的工作,如今都是6个男同志一组来完成,且由纯人力变为了半机械化,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为此,吴晓萍不无感慨地说,两年的烤酒生涯,比当知青时还苦呢。正是这个阶段的磨炼,使吴晓萍掌握了泸州老窖酿酒的全套工艺。在师傅们的指点下,凭着自己长期接触酒的经验,吴晓萍逐步摸索出了蒸馏时各段酒质量的感觉,幼小时无意识的喝酒也变成了有意识的尝酒。
1974年底,由于工作勤奋、表现优秀,吴晓萍被调到办公室,负责接待、广播、车间采访先进事迹的工作。在接待工作中,她认识了当时宜宾地委酒管局(当时泸州还属宜宾管辖)的叶贤佐,她说:“叶老师当时是评酒界的第一届国家评委。在一次品尝中,叶老师发现我的口感不错,就问我是否愿意搞尝评工作,我立即同意了。”
接触勾调技术
最初,吴晓萍调到车间尝评组工作,主要从事泸州老窖特曲、头曲的尝评、勾调工作。这时,她开始对全国各种香型的酒形成了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酒的组合排列知识。当时酒行业中还没有完整的勾兑工艺,勾调工作尚属于摸索阶段。成品酒全部为酒厂烤出来分装好后,直接由糖酒公司拿去统一出售。后来逐渐有人发现,剩余在坛中的酒组合在一起,味道与单一的不同,有的味道比原来的好。由此,并坛的想法产生了,进而对不同年限、不同特点、不同窖池的酒进行组合,产生了新的口感很好的酒。吴晓萍还把不同时期生产出的酒、不同窖龄的酒、不同阶段的酒分别装入不同的坛里加以储存,并按不同的储存期加以分类,再进行组合勾兑,逐渐把酒的勾兑完善为勾兑工艺,进而成为酿酒生产工艺中十分重要的关键工艺技术。这在全国白酒业是个创新,开创了中国白酒尝评勾兑的先河。后来再结合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体设计尝评勾兑体系。
为酒执着
吴晓萍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在钻研白酒技术的同时努力自学文化,以其勤奋求知和很高的悟性,掌握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勾、调、评技术。1979年,吴晓萍参与泸州老窖特曲参评国家名酒的勾兑工作。尽管这次泸州老窖特曲获得全国八大名酒称号的参评酒全部采用几十年的老酒来勾调,吴晓萍感到口味并不很理想,应该突出泸州特曲的特色和个性,把糟香、窖香和粮香都体现出来。于是,她再次把酒种细分,分别储存起来,不断反复的进行组合试验。从单位到家中,无论走路还是乘车,吴晓萍随时都在揣摩思索,经过长达5年的探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勾调要诀。后来,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相继退休,给吴晓萍留出了更大的发挥智慧的空间,1984年国家名酒评定中,当时就有人劝她不要干了,认为评好了是单位领导的功劳,评不好,就要得罪人。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吴晓萍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她勇敢地接下了这一任务。经反复勾调,吴晓萍得出了自己满意的样品,但是为了保险,在泸州市政府主持下还专门组织了严格的评尝会。但会议得出的结论却让她很失望,要求她把酒还要调一下。怎么调?没有人能告诉吴晓萍。在一片怀疑的眼光中,她坚信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于是顶住一切压力,不再改变自己原来勾调的口味,结果在1984年全国名酒品评中,泸州老窖特曲名列前茅,再次获得了“国家名酒”称号和金质奖章。对于吴晓萍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但是她更觉得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这一年,她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政府还把吴晓萍列为有特殊贡献的人,奖励她1500元钱。接着,吴晓萍参加了1985年、1987年、1989年的历届省评委、部评委、国家评委的考试,在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名酒活动中,她亲自勾调的泸州老窖特曲再获“中国名酒”殊荣和金质奖章。
在众多荣誉到来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至。无端的非议风起,有人说她帮别人勾酒,得了很多好处,还有人说她把泸州老窖的技术外传,以金钱作为交易等等。坚强的吴晓萍勇敢地顶住了种种非议,一如既往,诚实劳动,奉献企业。她说,她一切力量的源泉就在于拥有一颗对泸州老窖的深厚感情和无愧的心。
国窖·1573
泸州老窖特曲虽然“九十年金牌不倒”,但也经历了沧桑风雨。数十年来,泸州老窖特曲在国家级评酒大师吴晓萍的把关下,质量始终没有降低,一直保持着高超的质地。吴晓萍相继被评选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第七届四川省人民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把白酒税费的有关问题提了出来,引起国家相关机构的重视,并对较重的酒税着手研究调整。
2000年,泸州老窖公司为弘扬泸州老窖的文化传统,大力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构建品牌高地,成功地开发了国窖·1573品牌。国窖,是缘于窖池建于1573年,且四百多年产酒不断,是国宝窖池中惟一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窖·1573的目标定位是品味极高的消费阶层,价格定位高档。因其典雅、尊贵的品格,悠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卓越的质量,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崇。而国窖·1573在产品概念、品牌质量、外形设计和体现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等等方面都是这些人士的首选,是他们内在气质、性格的外在反映。实践表明,公司领导这一决策很有胆识和远见,并把这一重大的酒体设计任务交给吴晓萍。
吴晓萍亲自上阵,从生产到基酒验收、1573的酒体设计、再到勾调等工序,一一把关,反复组合。最终创出了今天的高贵酒体,让品质与文化、酒质与包装绝妙融合。国窖·1573一经推出,就以卓越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贵典雅的风格而风靡天下,成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并被钓鱼台国宾馆作为特供酒。2003年,获得了国家级原产地保护认证。
如今,國窖·1573已成就了她在中国白酒中超高档品牌,以其可以品味的历史而享誉全球。可以说,滴滴窖酒中都溶进了吴晓萍的心血。吴晓萍说:如果说泸州老窖特曲是上一辈留给我们的瑰宝,国窖·1573则是我们这一辈人留给下一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