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 “ecological restoration”及相关术语的译解
专栏在讨论“生态建设”提法时,不少学者提到“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并建议以此取代“生态建设”。笔者认为,需要对此进一步讨论。
首要的是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理解。“ecological restoration”无论在现代生态领域还是环境领域,均是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之于现代生态学,不只是一种新的技术途径,新的学科分支和前沿,而且引发了新的生态伦理观乃至政治层面讨论[10]。正是由于“ecological restoration”在现代生态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其内涵相当丰富并有来自不同角度的阐释,或将它作为一个广义的伞形术语(umbrella term),或对它只是做较为严格的狭义使用。
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正确解读,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将restoration与非“restoration”类术语(如creation)相对照;其二是将restoration与其近义术语相比较。由于这些相关术语和定义都同时出现在实施《拉姆萨湿地公约》的有关文献中,这为比较和廓清这些术语的生态学含义提供了很好的讨论平台。
首先是“restoration”与“creation”的对照和比较。
在湿地保护问题上,“creation”是指“在从未存在湿地的地方创建湿地”[11-15];或是“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创建于它从未出现过的地方”[16]。在美国,这一creation可进而分为两类:一类是“constructed wetland”,其目的是“为了废水和雨水的处理”(注:原文为“the sole purpose of wastewater or stormwater treatment”[17]。);另一类是“created wetland”,其目标是“产生或取代自然栖居地”(注:原文为“to produce or replace natural habitat”[17]。)。
restoration则是另一种不同情况。在国外生态学文献中,不同学者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对于“restoration”的定义既保持有基本一致的共识,又有着多少不同的表述。这些定义的共识是:① restoration针对的是“退化、被破坏、被毁灭”生态系统;(注:国外英语文献中,描述这些状况的词语有:spoiled(因毁坏而废弃),degraded(退化的),disturbed(受损的),devastated(因毁坏而荒芜),derelict(废弃的和无主的),damaged(受到破坏的),destroyed(被毁的)等。)② restoration的过程和目标应与这一生态系统的历史状况相关联。这些定义中的不同之处在于restoration与“历史状况”的关联程度。有的主张应“回归原状”(注:相关的英语表达如:“return to predisturbance condition”[18],“to establish a defined indigenous historic ecosystem”[19],“full restoration is the complete return of a site to its original state”[12]。);有的主张应“尽可能接近或一定程度上接近原状”(注:相关的英语表达,要求较严的有“return to a close approximation of its condition prior to disturbance”[16],“return to some previous condition”[13]。要求较为宽松的有“return...to a modern historic condition”[20]。);甚至也有的只提应仿效“天然存在的”而不明确提出“原状”(注:相关表达是“closely modeled on those occurring naturally”[21]。)。当然,这种“天然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也包含着“原状”含义。或许“国际生态恢复学会”(SER)应更具权威性,他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义是“帮助一个退化的、受损的,或被毁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注:原文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assisting the recovery of an ecosystem that has been degraded,damaged,or destroyed”[22]。)
通过上述对照和比较可以看出,creation与restoration有两大区别:
(1)它们的作用对象不同。前者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从未存在”目标生态系统的地方;后者则是“退化的、被破坏的,或被毁的生态系统”。
(2)它们的工作要求不同。前者是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生态系统;后者则要求被恢复的生态系统应或多或少联系着它的历史原状,并具有所需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restoration”的理解,还可将restoration与一些应用生态学中常用的近义术语进行比较。在实施《拉姆萨湿地公约》的有关文献中,还使用“reclamation”“rehabilitation”“reforestation”等术语。它们的共同词头是“re”。这可看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含有“恢复”之意。恢复生态学领域的先驱性专著The Restoration of Land [23]曾对restoration的近义术语reclamation,rehabilitation,renewal,redemption,revegetation进行细致的含义辨析。它们的中译大致可为:reclamation(土地)复垦,rehabilitation(修复、再生、重建),renewal与redemption(更新、再利用),revegetation(植被重建)。
对于restoration及其近义术语的使用,有三种情况需要注意:
(1)当它们用于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同一文献(研究报告、著作、论文)时,需要对其含义分别进行定义和区隔。这时,restoration通常作为这些术语的“篮形术语”(basket term)[23]或“伞形术语”。
(2)当它们用于环境和生态领域的不同文献时,这些术语有时可以相互代用,一如它们在辞典中彼此互解互注那样。
(3)它们作为一般词汇的辞典释义是多样的。这使它们具有相当广阔的使用范围。但一旦它成为某一领域的术语,其含义则应是单一的、规范的、稳定的。
五 “生态建设”作为术语的含义界定及英译
现在可进而讨论中国的“生态建设”提法。
“生态建设”是马世骏先生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创造。它不仅反映着中国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而且为生态学在人类环境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然而,这一概念在其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因不恰当泛化(如“生态环境建设”等)而严重受损。现在对这一概念的批评基本缘于此。
1.“生态建设”是否等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国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各种文献中,既出现“生态建设”又出现“生态环境建设”。有人将它们视为同一,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简称”[1]。这里又一次出现因使用“生态环境”而引发的一系列逻辑问题:
如果“生态环境建设”可简称为“生态建设”,那么“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规划”等能否同样分别简称为“生态监测”“生态成本”“生态规划”?
(1)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独独“生态环境建设”能够这样简称?
(2)如果能,那么“生态建设”“生态监测”“生态成本”“生态规划”与相应的“环境建设”“环境监测”“环境成本”“环境规划”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否等同后者?
如果等同,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规划”等“生态环境”组合词,有何存在价值?
如不等同,那么是前者包含后者,还是后者包含前者?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不当。真正有价值的是“生态建设”。它不会引发与其他术语的矛盾。
2. 区隔“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并界定“生态建设”含义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这两个用语在环境科学领域一般都可用作“伞形术语”。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是以一个包容另一个,还是对它们进行区隔,这是需要认真斟酌的。
“生态建设”的热衷者认为,“生态建设包括保护、修复和创建三种手段”[1]。从“建设”的辞典释义及其惯常使用看,这一理解可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的核心和主导方向是“创建”。这可以由人们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经济”“思想建设”等用语的理解和实践加以证明。然而,在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领域,工作的核心和主导方向不是“创建”,而是“保护”,力避人类活动有损它们的存在品质和质量。在这些领域,即使有一些建设性质的活动,那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因此,在生态和环境领域,如以“生态建设”为伞形术语用以囊括“保护、修复和创建”,将是舍本逐末了。由此可见,以“生态建设”囊括“生态恢复”是不可行的。
另外,根据上一节讨论,国际上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共识不支持以“生态恢复”包含“创建”(creation)。因此,以“生态恢复”取代“生态建设”也不可行。
这样,“生态建设”就有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接着的问题是应对它的含义作出新的明确界定,以便与“生态恢复”严格区隔。
中国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界对于“生态建设”,有三种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极为广义的理解。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对各类生态关系的调整、规划、管理和重建”;“生态建设不应只限制在狭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更应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如产业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建设”[1]。这一见解使“生态建设”成为一个极为广义的观念和行动。
二是在国家环境战略层面,可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这两个中国政府文献为代表。其中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指的是我国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三是在具体工程层面,这里既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又涉及人工生态系统。
应当说,上述三种理解既程度不等地包含着正确内容,又都有不当之处。它们共同的问题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不分;“建设”与“保护”不分。尤其是第一种理解,它力图使“生态建设”泛化,使之与“环境保护”并列,甚至优先于或取代“环境保护”。这更不可取。
为了使“生态建设”获得作为环境领域术语的应有的生命力,必须对它的含义重新厘清和界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力避使“生态建设”的含义泛化和大而无当。不应将“生态建设”混同于“生态观”,不应将受生态观影响的经济和社会行动说成是“生态建设”。
(2)在国家战略层面,过去使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地方,应如钱正英、沈国舫和刘昌明提出的,改用“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善”[5]。
(3)“生态建设”作为术语应当限用于人类活动领域,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部分地用于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建设”作为术语应当用于工程层面,它强调在实施经济建设工程和社会建设工程(如工业园区、矿山、水电工程、交通线路、城乡建设等)时,应同时配套进行生态工程。
上述界定给予“生态建设”在环境科学术语序列(terminological hierarchy)中以恰当的等级和功能定位。看起来,“生态建设”被狭义化了,但这种狭义化实际是精准化,无害有益。第一,它克服和消除原先的术语混乱,在给环境科学术语体系增加新知的同时,并未使整个体系的知识性受损;第二,它使“生态建设”含义更为明晰,其内容是别的术语不能包含、不可替代的,因而更具操作性。
3.“生态建设”术语的英译
应当说,“生态建设”概念的正确理论和实践发展,将是当代中国给予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思想贡献和知识贡献。为此,正确地选择“生态建设”的英译,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专栏的作者几乎都批评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他们或是建议将“生态建设”英译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6,24],或是建议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1]。前文已说明,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不可取的。现在需讨论“ecological development”是否可行。
在欧盟及美国的环境科学术语库中,均未收入或未定义“ecological development”,而是将eco-development[9]列为术语。后者是针对生物圈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而言的(注:原文为:eco-development:1) Conserv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long term optimization of biosphere resources. 2)An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through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means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production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and provid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这显然与我国“生态建设”含义不符。如果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并赋以另一种新的定义,必然会与eco-development冲突。由此可见,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也不可取。
笔者认为,从辞典释义与惯常使用看,construction是指人类行动,而且多指工程层面。因此,在人工生态系统层面和生态工程意义上,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是恰当的、可行的。这里试举两例作为理由。
(1)在国际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界,一些生态学术语和定义是使用“construction”的。前者如《拉姆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类型的术语“constructed wetland”;后者见“wetland creation”术语的定义(注:原文为:Wetland cre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s where they did not exist before and can involve engineering of hydrology and soils”[13]。)。而且,既然creation可用,使用construction当无不妥。
(2)“reconstruction”曾用于恢复生态学创始人A. D. Bradshaw(布拉德肖)任职英国生态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题目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cosystem[25]。既然reconstruction在“恢复”意义上可用,那么在“创建”意义上使用construction,当无不妥。
当然,“ecological construction”能否在国际环境科学界和生态科学界立足,关键在于能给予它正确而明确的定义,如同国际上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那样。
参考文献
[10] Light A,Higgs E S.The Politic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1996,18:227-247.
[11] Mitsch WJ,Gosselink J G.Wetlands,2nd edition.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12] Middleton B.Wetland Restoration,Flood Pulsing,and Disturbance Dynamics ,New York:(ed).John Wiley & Sons,1999.
[13] Streever W ,et al.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Wetland Rehabilitation.Dordrecht,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14] Kentula M E,Brooks R P,Gwin S E,et al.An Approach to Improving Decision Making in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reation.Boca Raton,Florida:C. K. Smoley,1993.
[15]Lewis R RIII.Wetlands Restoration/ Creation/Enhancement Terminology: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in:KuslerJ A, Kentula M E (eds.). Wetland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The Status of the Science.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0:417-422.
[1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Science,Technology,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2.
[17] Hammer D A.Creating Freshwater Wetlands,2nd ed. Florida:Lewis Publishers,1997.
[18] Cairns J,Jr.The Prediction,Validation,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of Anthropogenic Effects on Natur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Auditor,1990(2):19-25.
[19] Aronson J C, ONeill RV,Hoekstra R W.Interlevel Relation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Some Working Principles from Hierarchy Theory.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 Report RM-110.Colorado: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4.
[20]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Wetlands:Meeting the President’s Challenge. WashingtonD C,1990.
[21] JordanW R Ⅲ, PetersR L Ⅲ,Allen E B.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a Strategy for Con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8 (12):55-72.
[22] SER Science and Policy Working Group. The SER International Primer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Version 2. 2004.
[23] Bradshaw A D,Chadwick M J. The Restoration of Land:The Ecology and Reclamation of Derelict and Degraded Land. Berkeley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24] 黎祖交. 建议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替代“生态环境建设”. 科技术语研究,2005(2):22-25.
[25] BradshawA 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cosystems: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December 1982.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83,20 (1):1-17.
徐嵩龄: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100732
专栏在讨论“生态建设”提法时,不少学者提到“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并建议以此取代“生态建设”。笔者认为,需要对此进一步讨论。
首要的是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理解。“ecological restoration”无论在现代生态领域还是环境领域,均是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之于现代生态学,不只是一种新的技术途径,新的学科分支和前沿,而且引发了新的生态伦理观乃至政治层面讨论[10]。正是由于“ecological restoration”在现代生态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其内涵相当丰富并有来自不同角度的阐释,或将它作为一个广义的伞形术语(umbrella term),或对它只是做较为严格的狭义使用。
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正确解读,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将restoration与非“restoration”类术语(如creation)相对照;其二是将restoration与其近义术语相比较。由于这些相关术语和定义都同时出现在实施《拉姆萨湿地公约》的有关文献中,这为比较和廓清这些术语的生态学含义提供了很好的讨论平台。
首先是“restoration”与“creation”的对照和比较。
在湿地保护问题上,“creation”是指“在从未存在湿地的地方创建湿地”[11-15];或是“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创建于它从未出现过的地方”[16]。在美国,这一creation可进而分为两类:一类是“constructed wetland”,其目的是“为了废水和雨水的处理”(注:原文为“the sole purpose of wastewater or stormwater treatment”[17]。);另一类是“created wetland”,其目标是“产生或取代自然栖居地”(注:原文为“to produce or replace natural habitat”[17]。)。
restoration则是另一种不同情况。在国外生态学文献中,不同学者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对于“restoration”的定义既保持有基本一致的共识,又有着多少不同的表述。这些定义的共识是:① restoration针对的是“退化、被破坏、被毁灭”生态系统;(注:国外英语文献中,描述这些状况的词语有:spoiled(因毁坏而废弃),degraded(退化的),disturbed(受损的),devastated(因毁坏而荒芜),derelict(废弃的和无主的),damaged(受到破坏的),destroyed(被毁的)等。)② restoration的过程和目标应与这一生态系统的历史状况相关联。这些定义中的不同之处在于restoration与“历史状况”的关联程度。有的主张应“回归原状”(注:相关的英语表达如:“return to predisturbance condition”[18],“to establish a defined indigenous historic ecosystem”[19],“full restoration is the complete return of a site to its original state”[12]。);有的主张应“尽可能接近或一定程度上接近原状”(注:相关的英语表达,要求较严的有“return to a close approximation of its condition prior to disturbance”[16],“return to some previous condition”[13]。要求较为宽松的有“return...to a modern historic condition”[20]。);甚至也有的只提应仿效“天然存在的”而不明确提出“原状”(注:相关表达是“closely modeled on those occurring naturally”[21]。)。当然,这种“天然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也包含着“原状”含义。或许“国际生态恢复学会”(SER)应更具权威性,他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义是“帮助一个退化的、受损的,或被毁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注:原文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assisting the recovery of an ecosystem that has been degraded,damaged,or destroyed”[22]。)
通过上述对照和比较可以看出,creation与restoration有两大区别:
(1)它们的作用对象不同。前者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从未存在”目标生态系统的地方;后者则是“退化的、被破坏的,或被毁的生态系统”。
(2)它们的工作要求不同。前者是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生态系统;后者则要求被恢复的生态系统应或多或少联系着它的历史原状,并具有所需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restoration”的理解,还可将restoration与一些应用生态学中常用的近义术语进行比较。在实施《拉姆萨湿地公约》的有关文献中,还使用“reclamation”“rehabilitation”“reforestation”等术语。它们的共同词头是“re”。这可看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含有“恢复”之意。恢复生态学领域的先驱性专著The Restoration of Land [23]曾对restoration的近义术语reclamation,rehabilitation,renewal,redemption,revegetation进行细致的含义辨析。它们的中译大致可为:reclamation(土地)复垦,rehabilitation(修复、再生、重建),renewal与redemption(更新、再利用),revegetation(植被重建)。
对于restoration及其近义术语的使用,有三种情况需要注意:
(1)当它们用于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同一文献(研究报告、著作、论文)时,需要对其含义分别进行定义和区隔。这时,restoration通常作为这些术语的“篮形术语”(basket term)[23]或“伞形术语”。
(2)当它们用于环境和生态领域的不同文献时,这些术语有时可以相互代用,一如它们在辞典中彼此互解互注那样。
(3)它们作为一般词汇的辞典释义是多样的。这使它们具有相当广阔的使用范围。但一旦它成为某一领域的术语,其含义则应是单一的、规范的、稳定的。
五 “生态建设”作为术语的含义界定及英译
现在可进而讨论中国的“生态建设”提法。
“生态建设”是马世骏先生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创造。它不仅反映着中国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而且为生态学在人类环境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然而,这一概念在其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因不恰当泛化(如“生态环境建设”等)而严重受损。现在对这一概念的批评基本缘于此。
1.“生态建设”是否等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国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各种文献中,既出现“生态建设”又出现“生态环境建设”。有人将它们视为同一,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简称”[1]。这里又一次出现因使用“生态环境”而引发的一系列逻辑问题:
如果“生态环境建设”可简称为“生态建设”,那么“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规划”等能否同样分别简称为“生态监测”“生态成本”“生态规划”?
(1)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独独“生态环境建设”能够这样简称?
(2)如果能,那么“生态建设”“生态监测”“生态成本”“生态规划”与相应的“环境建设”“环境监测”“环境成本”“环境规划”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否等同后者?
如果等同,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规划”等“生态环境”组合词,有何存在价值?
如不等同,那么是前者包含后者,还是后者包含前者?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不当。真正有价值的是“生态建设”。它不会引发与其他术语的矛盾。
2. 区隔“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并界定“生态建设”含义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这两个用语在环境科学领域一般都可用作“伞形术语”。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是以一个包容另一个,还是对它们进行区隔,这是需要认真斟酌的。
“生态建设”的热衷者认为,“生态建设包括保护、修复和创建三种手段”[1]。从“建设”的辞典释义及其惯常使用看,这一理解可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的核心和主导方向是“创建”。这可以由人们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经济”“思想建设”等用语的理解和实践加以证明。然而,在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领域,工作的核心和主导方向不是“创建”,而是“保护”,力避人类活动有损它们的存在品质和质量。在这些领域,即使有一些建设性质的活动,那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因此,在生态和环境领域,如以“生态建设”为伞形术语用以囊括“保护、修复和创建”,将是舍本逐末了。由此可见,以“生态建设”囊括“生态恢复”是不可行的。
另外,根据上一节讨论,国际上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共识不支持以“生态恢复”包含“创建”(creation)。因此,以“生态恢复”取代“生态建设”也不可行。
这样,“生态建设”就有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接着的问题是应对它的含义作出新的明确界定,以便与“生态恢复”严格区隔。
中国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界对于“生态建设”,有三种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极为广义的理解。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对各类生态关系的调整、规划、管理和重建”;“生态建设不应只限制在狭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更应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如产业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建设”[1]。这一见解使“生态建设”成为一个极为广义的观念和行动。
二是在国家环境战略层面,可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这两个中国政府文献为代表。其中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指的是我国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三是在具体工程层面,这里既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又涉及人工生态系统。
应当说,上述三种理解既程度不等地包含着正确内容,又都有不当之处。它们共同的问题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不分;“建设”与“保护”不分。尤其是第一种理解,它力图使“生态建设”泛化,使之与“环境保护”并列,甚至优先于或取代“环境保护”。这更不可取。
为了使“生态建设”获得作为环境领域术语的应有的生命力,必须对它的含义重新厘清和界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力避使“生态建设”的含义泛化和大而无当。不应将“生态建设”混同于“生态观”,不应将受生态观影响的经济和社会行动说成是“生态建设”。
(2)在国家战略层面,过去使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地方,应如钱正英、沈国舫和刘昌明提出的,改用“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善”[5]。
(3)“生态建设”作为术语应当限用于人类活动领域,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部分地用于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建设”作为术语应当用于工程层面,它强调在实施经济建设工程和社会建设工程(如工业园区、矿山、水电工程、交通线路、城乡建设等)时,应同时配套进行生态工程。
上述界定给予“生态建设”在环境科学术语序列(terminological hierarchy)中以恰当的等级和功能定位。看起来,“生态建设”被狭义化了,但这种狭义化实际是精准化,无害有益。第一,它克服和消除原先的术语混乱,在给环境科学术语体系增加新知的同时,并未使整个体系的知识性受损;第二,它使“生态建设”含义更为明晰,其内容是别的术语不能包含、不可替代的,因而更具操作性。
3.“生态建设”术语的英译
应当说,“生态建设”概念的正确理论和实践发展,将是当代中国给予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思想贡献和知识贡献。为此,正确地选择“生态建设”的英译,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专栏的作者几乎都批评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他们或是建议将“生态建设”英译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6,24],或是建议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1]。前文已说明,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不可取的。现在需讨论“ecological development”是否可行。
在欧盟及美国的环境科学术语库中,均未收入或未定义“ecological development”,而是将eco-development[9]列为术语。后者是针对生物圈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而言的(注:原文为:eco-development:1) Conserv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long term optimization of biosphere resources. 2)An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through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means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production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and provid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这显然与我国“生态建设”含义不符。如果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并赋以另一种新的定义,必然会与eco-development冲突。由此可见,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也不可取。
笔者认为,从辞典释义与惯常使用看,construction是指人类行动,而且多指工程层面。因此,在人工生态系统层面和生态工程意义上,将“生态建设”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是恰当的、可行的。这里试举两例作为理由。
(1)在国际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界,一些生态学术语和定义是使用“construction”的。前者如《拉姆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类型的术语“constructed wetland”;后者见“wetland creation”术语的定义(注:原文为:Wetland cre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s where they did not exist before and can involve engineering of hydrology and soils”[13]。)。而且,既然creation可用,使用construction当无不妥。
(2)“reconstruction”曾用于恢复生态学创始人A. D. Bradshaw(布拉德肖)任职英国生态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题目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cosystem[25]。既然reconstruction在“恢复”意义上可用,那么在“创建”意义上使用construction,当无不妥。
当然,“ecological construction”能否在国际环境科学界和生态科学界立足,关键在于能给予它正确而明确的定义,如同国际上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那样。
参考文献
[10] Light A,Higgs E S.The Politic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1996,18:227-247.
[11] Mitsch WJ,Gosselink J G.Wetlands,2nd edition.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12] Middleton B.Wetland Restoration,Flood Pulsing,and Disturbance Dynamics ,New York:(ed).John Wiley & Sons,1999.
[13] Streever W ,et al.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Wetland Rehabilitation.Dordrecht,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14] Kentula M E,Brooks R P,Gwin S E,et al.An Approach to Improving Decision Making in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reation.Boca Raton,Florida:C. K. Smoley,1993.
[15]Lewis R RIII.Wetlands Restoration/ Creation/Enhancement Terminology: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in:KuslerJ A, Kentula M E (eds.). Wetland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The Status of the Science.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0:417-422.
[1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Science,Technology,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2.
[17] Hammer D A.Creating Freshwater Wetlands,2nd ed. Florida:Lewis Publishers,1997.
[18] Cairns J,Jr.The Prediction,Validation,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of Anthropogenic Effects on Natur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Auditor,1990(2):19-25.
[19] Aronson J C, ONeill RV,Hoekstra R W.Interlevel Relation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Some Working Principles from Hierarchy Theory.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 Report RM-110.Colorado: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4.
[20]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Wetlands:Meeting the President’s Challenge. WashingtonD C,1990.
[21] JordanW R Ⅲ, PetersR L Ⅲ,Allen E B.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a Strategy for Con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8 (12):55-72.
[22] SER Science and Policy Working Group. The SER International Primer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Version 2. 2004.
[23] Bradshaw A D,Chadwick M J. The Restoration of Land:The Ecology and Reclamation of Derelict and Degraded Land. Berkeley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24] 黎祖交. 建议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替代“生态环境建设”. 科技术语研究,2005(2):22-25.
[25] BradshawA 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cosystems: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December 1982.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83,20 (1):1-17.
徐嵩龄: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