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本文作者从创新探究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巧设疑问激思和变教案为学案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历史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探究氛围;师生互动;疑问激思;学案引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高效课堂新策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效果显著。本文作者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了简要阐述,以供大家斧正。
一、创新探究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自由轻松的探究氛围下,促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探究新知识,勇于发现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究之中去。诸如新授课上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遇到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知识汇总让学生自己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构建。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不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而且要激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测,发表言之有理的意见。譬如,我在执教“戊戌变法”时,先创设了如下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谭嗣同面对危险为什么放弃求生机会而不逃走,最后惨遭杀害?”许多学生为之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谭嗣同太傻,根本没有必要为皇帝等着送死,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能听到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是成功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的标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二、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安排学生围绕“怎样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逐步了解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等史实,从而一分为二的作出了评价:①在经济领域,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在外交上,李鸿章是中国的现代化外交的创始人和先行者,晚年还出访不少国家,对我国外交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③李鸿章签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值得后人批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得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正如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达成了共识: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地予以评价,并借古启发学生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
三、巧设疑问激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有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美妙境界,有利于学生把握契合点;教师只有稍加点拨,才能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把知识化为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譬如,我在执教“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弄清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其次,这样设问:“为何鸦片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动机是想打开中国市场,把地大物博的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足以说明。叶圣陶曾指出:“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恰如其分的设置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变教案为学案,大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都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案实质上变成了课堂上的剧本,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不仅有教法,而且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与学有机结合,两头并进。在学案的引导下,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的被动局面。譬如,我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时就设计这样的学案:先让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①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②该战争中主要包括哪几场战役?中国为什么会失败?③为何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接着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些问题,我最后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学生把《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作比较,并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类似采取学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教学改革的航标,统筹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务必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勇敢地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
【关键词】探究氛围;师生互动;疑问激思;学案引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高效课堂新策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效果显著。本文作者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了简要阐述,以供大家斧正。
一、创新探究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自由轻松的探究氛围下,促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探究新知识,勇于发现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究之中去。诸如新授课上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遇到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知识汇总让学生自己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构建。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不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而且要激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测,发表言之有理的意见。譬如,我在执教“戊戌变法”时,先创设了如下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谭嗣同面对危险为什么放弃求生机会而不逃走,最后惨遭杀害?”许多学生为之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谭嗣同太傻,根本没有必要为皇帝等着送死,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能听到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是成功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的标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二、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安排学生围绕“怎样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逐步了解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等史实,从而一分为二的作出了评价:①在经济领域,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在外交上,李鸿章是中国的现代化外交的创始人和先行者,晚年还出访不少国家,对我国外交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③李鸿章签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值得后人批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得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正如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达成了共识: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地予以评价,并借古启发学生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
三、巧设疑问激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有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美妙境界,有利于学生把握契合点;教师只有稍加点拨,才能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把知识化为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譬如,我在执教“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弄清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其次,这样设问:“为何鸦片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动机是想打开中国市场,把地大物博的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足以说明。叶圣陶曾指出:“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恰如其分的设置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变教案为学案,大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都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案实质上变成了课堂上的剧本,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不仅有教法,而且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与学有机结合,两头并进。在学案的引导下,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的被动局面。譬如,我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时就设计这样的学案:先让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①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②该战争中主要包括哪几场战役?中国为什么会失败?③为何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接着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些问题,我最后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学生把《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作比较,并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类似采取学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教学改革的航标,统筹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务必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勇敢地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